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聚焦】让传统非遗扎染走进现代生活,“华艺杯”全国纺织非遗扎染职业技能邀请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0-14  阅读数:8353

【聚焦】让传统非遗扎染走进现代生活,“华艺杯”全国纺织非遗扎染职业技能邀请赛成功举办

图片


非遗来源于日常生活,也应当回归生活。融入生活,创新发展,才是非遗传承的最佳方式。本着对纺织非遗——扎染的敬意和传承,10月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类非遗技艺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制作者共同奔赴海安,齐聚以“扎染与当代生活”为主题的“华艺杯”全国纺织非遗扎染职业技能邀请赛决赛的舞台,在这里“比技能、促传承,比创新、促发展”,用有温度的手艺,扎染出对当下美好生活的追求。最终,来自江苏华艺集团的周莉获得一等奖,来自桐乡嘉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胡耀飞与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的张雅雯获得二等奖


据了解,本次比赛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海安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江苏华艺集团共同主办。共有来自17个省,57家单位及院校的185人报名参与,经过专家委员会审核评定,共15家企业及26家院校的42人入围最后的决赛。比赛分为笔试与设计制作两个环节。笔试内容为扎染相关基本知识。在设计制作环节,参赛选手需根据主题进行设计、画稿、扎花、染色、整烫、成型,最终独立制作完成一件扎染T恤作品和一件扎染纤维艺术作品。


图片

做好非遗技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图片


“我们对扎染这样传统工艺应该抱着一种尊重,甚至是敬畏之心,我想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甚至是匠心和情怀。”比赛开幕式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对本次比赛满含期待和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遗保护定义的核心是:“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文化遗产要与时俱进,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创新,融入时代元素。非遗的这种不断创新精神,是确保其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对此,孙淮滨表示,因为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升华,对传统工艺包括扎染在内,在保留一些基本的技法基础上要有创新,传统工艺的前途才能有生命力。“使得扎染更能满足当下生活需要和审美情绪,在合理的保护传承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来满足当下人们的心理的、精神上的一种愉悦和需求,真正让传统非遗扎染走进现代生活。”孙淮滨也道出了本次比赛的意义。


图片


事实上,在对扎染创新的探索上,比赛承办地海安已走在前列。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谭真在开幕式上介绍,一直以来,海安致力于推动纺织类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通过一代代工匠大师精雕细琢,“巧手扎锦绣,蓝染春秋”,将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与印染科技、时尚创意跨界融合,集民俗风情、绿色生态、柔性创意、个性时尚于一体,塑造了独树一帜的海安扎染风格,培育了一批扎染民艺研究、文化传承、工艺创新与应用推广的高新技术纺织服装企业,“海安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杰出代表华艺集团是中国扎染文化传承、现代扎染集成创新、艺术染整时尚创意、工艺服装生产销售的集团公司,是“艺术染整”集成创新与细分行业的首倡者,是国内艺术染整理论研究、时尚扎染产业推广和院校师生学习实践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先后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中国纺织科技进步奖,跻身“中国服装行业100强”企业,已成为海安纺织服装行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做好非遗技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同时,海安还加速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壮大,成功打造现代高端纺织产业集群,荣获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国家色织产品开发基地、中国茧丝绸生产基地、国家艺术染整与现代扎染产品开发基地等一系列金字招牌。海安现有纺织类企业1000多家,形成集纺、织、染、服装加工、家用纺织、产业用纺织等门类齐全的产业链,年产色织布3亿米,生丝5600吨,真丝机织面料3000万米,锦纶丝30万吨,纺织服装等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

大师荟萃指导 扎染技艺交流



这次大赛精英荟萃、大咖云集,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类非遗技艺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嘉宾中既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印染实验室主任贾京生,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也有四川自贡扎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晓平,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金顶奖”获得者刘薇等这样的大咖专家,“大师们始终永葆情怀、追逐梦想,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在非遗保护传承中作出突出贡献,使得跨越千年时空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里发扬光大。”谭真希望,借助本次大赛能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为培养印染专业技能人才,挖掘纺织类非遗资源,推动非遗时尚化、产业化注入新活力。


图片


除了这些大师,记者注意到还有很多来自地方的非遗传承人和扎染爱好者也来参加大赛。在开幕式现场,记者看见一位穿着苗族服装的老奶奶,上前询问才知道,老奶奶名叫向云芳,今年已经70岁了,是扎染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出于对扎染的热爱,她千里迢迢自费从湖南凤凰坐了二十六个小时的车程来到海安参赛。但是因为邀请赛规定选手年龄需在45岁以下,老奶奶很遗憾不能和其他选手切磋。赛事组委会得知这一消息后,特地现场聘请向云芳为赛事的指导老师,参与到比赛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比赛现场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向云芳告诉记者,她自幼在凤凰沱江边长大,随母亲学习苗族传统针扎技艺,专门从事扎染、蜡染、印染制作工作。“其实,最开始学扎染是为了生活需要,做一些床单、门帘、衣服等生活用品。和其他非遗产品相比,凤凰扎染容易制作,用途广泛,既有生活实用价值,也有艺术欣赏价值,可以很好地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图片


在比赛现场,记者发现一位选手皮肤较黑,明显不是国人。比赛结束后才知道,他是来自印度,中文名字很浪漫——江南,来自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赛事裁判说,江南在比赛中非常认真,在笔试环节坚持用不太熟练的中文书写,因此也影响到了成绩。记者问江南为什么不用英文答卷,这个印度小伙有些羞涩的说,我要遵守规则,不能特殊。“虽然成绩一般,但是我很高兴,在这里学习到了很多新东西。”


图片


据了解本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江苏华艺集团的周莉,同时也是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在扎染作品中,一方面要体现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当代时尚感,这次众多选手的作品都非常有创意,都体现了很强的设计感。


图片


本次邀请赛的裁判长贾京生表示,这是非遗扎染技能的第一次比赛,这一盛会举办的严谨有序,非常成功,吸引了全国各地、五湖四海扎染大师和热爱者。在闭幕式上,贾京生也对选手提出建议,他认为,扎染技艺要注意大效果和小细节,扎染作品需要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这就是大效果,同时需要耐看,这就是小细节。一件扎染作品具备了了这两点就是件成功的作品。


图片


在大赛闭幕式的走秀上,模特们身着选手们制作的色彩绚丽而梦幻的扎染T恤,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精心布置的舞台,自信地展示来自东方的韵味。“我的作品灵感来自抽象油画大师赵无极的作品,运用大片的深蓝和深黄色块和活泼的笔触来展现自由而广阔的艺术意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选手刘韪说,“我觉得扎染艺术可以运用到现代的服饰、家居饰品,同时根据现代审美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扎染这门古老的技艺。”


图片


对于扎染的时尚化发展,江苏华艺集团董事长邰卫国表示,现代扎染正以“个性化、时尚化、柔性化”的独特优势,成为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国际知名品牌、中国优秀品牌和国潮新锐品牌运用最多,市场流行最广的非遗时尚工艺;现代扎染倡导“手工、自然、艺术”东方生活美学和蓝染文化、绿色低碳的审美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上升到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高度,更为扎染非遗时尚化、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华艺集团旗下的而弄影女装作为非遗时尚定位范式和模式的践行者,一直在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企划创意、品牌风格呈现与产品设计创新方面,努力培育非遗时尚特色,提高弄影的辨识度和品牌文化张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弄影时装秀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图片


邰卫国希望通过这次邀请赛发掘扎染工艺文化元素,促进扎染民艺融入当代生活,发现培育扎染新人和工匠精神,激发更多年轻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立足非遗传承,推动扎染非遗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获奖名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等奖

江苏华艺集团 周莉


二等奖

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 张雅雯

桐乡嘉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胡耀飞


三等奖

济南市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文佳

江苏华艺服饰有限公司 陈小蕾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陈冲


优秀奖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 丁荣荣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王显颖

山东陌上芳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李洁

江苏华艺服饰有限公司 杨雪梅

兰州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肖宁静

湖南省素朴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邱玲

黎平县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陆彦梅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陈湘(土家族)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姜洁沂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谢智惠

入围奖

宁波博洋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王灿灿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王思帆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轻化工程系 王鑫龙

上海弄影时装有限公司 毕川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刘韪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江南(印度籍)

金陵科技学院 祁梦萍

武汉依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杨青华

安宁千趣文化创意中心 杨语嫣

张开丽的个人扎染 宋雅玲

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张文成(彝族)

北京服装学院 张帆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张静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陈梦婷

山东女子学院 秦梦琪

铜陵吉祥餐饮有限公司 袁茜

南通职业大学 高杰

武汉纺织大学纺大染语天然染色工作室 郭雯茜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学院 黄子淅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常思琪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董慧艳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蒋字慧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韩贝妮

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 谭翠兰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樊晨乐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入围奖排序按姓氏笔画)


特邀指导老师

凤凰扎染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向云芳


最佳指导老师

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 管兰生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桑童


优秀指导老师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刘水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 罗莹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朱小行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沈加芹

兰州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邹莹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童虹


最佳组织奖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兰州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南通职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轻化工程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