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扩大内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2021年开年中国经济发展直线飘红,上半年中国GDP超出预期,同比大增12.7%。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及《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纺织行业“十四五”时尚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实现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优秀文化为引领、品牌建设为抓手、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创意高密集、资源高融合、产品高附加值的集成创新生态体系。行业将立足引领时尚消费潮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升中国时尚话语权等发力点,努力创建世界纺织时尚强国。
如何实现“时间”与“风尚”的价值叠合,厚植时尚新素养,缔造产业新格局,使中国时尚走向世界,拥有国际话语权,是每一位纺织人和设计师的梦想与使命。为此本刊公众号特别专访了七位“大师级”服装设计师,深度解析中国时尚的现状与未来,一起带着“初心”寻梦。
“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中国时尚,未来可期。

看当下
她眼中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是如何理解时尚以及中国时尚?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刘薇:在我概念里的时尚是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一种外在体现,时尚是一种创造美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勇于创新和尝试的生活方式。
时尚本身是不分国界和民族的,如果非要在“时尚”前面加“中国”这个定语,可以理解为是给时尚的载体赋予一个文化标签。时尚如果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它的承载样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品牌、可以是具体的服装服饰作品、也可以是企业、设计师个体甚至其他和产业相关的任何从业者、任何组成的元素,时尚不仅是传承,更是创造,我认为时尚产业最大的乐趣在于多样性,当它始终能保持丰富多样、多元的时候,产业就会持续焕发生机。
《中国纺织》: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可持续,科技、人文方面近年来是否有让您感触比较深的体会?
刘薇:和国外相比,中国的时尚产业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但是中国的时尚产业却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从时尚产业的支撑来看,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拥有全世界最为完善的产业链,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产业根基。作为设计师,我们也和国内外的同行进行过交流、保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国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针对可持续时尚领域开展了很多工作,可持续时尚不仅仅涉及时尚纺织品,还包含整个时尚系统,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社会、文化、生态、甚至金融体系都包含在其中。作为设计师,我认为这是未来应当遵循的一个方向,我们也应该积极开展更多关于循环设计的尝试与探索。
《中国纺织》:在您的设计职业生涯中对您触动最大的时尚产业的事件是什么?
刘薇: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力度,带来非遗时尚热潮,对我承触动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文明的见证,是千百年来人们日常生活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璀璨瑰宝,蕴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
我作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创意好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将流于乡野的传统技艺重新激活,再次进入大众的时尚视角。
畅明天
她希冀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前中国设计师的成长与您当初成长的环境有何不同,您认为当代年轻设计师应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使命?
刘薇:我认为当下是设计师成长的最好时代。当初我们成长的环境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信息互通,中国设计师经历了由学习模仿、传承创新到形成自我风格的过程,也可以说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更多的是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而当代年轻设计师在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中 可以轻装上阵释放个性。
我特别想和年轻设计师说,坚持你所热爱的,因为只有热爱和坚持是能持续设计生涯最重要的原动力。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代中国设计师应如何在时尚设计的产业链中去表达中国文化?
刘薇:近几年,中国本土设计受到了很大关注,一些本土品牌也开始走向世界。国际的时尚舞台上,“中国设计”频频亮相。这些现象背后是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带来的必然结果。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作为设计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价值,我们中国时尚产业应该逐渐摆脱对西方文化和评判体系的模仿跟随,拓展属于自身的精神内核,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中国纺织》:在您看来中国时尚何时能够走上世界舞台,具有国际时尚话语权?
刘薇:现在中国几乎是全球最大的时尚消费国家,我相信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的提高,基于东方文化的时尚语境,基于中国文化体系的时尚语言的表达,在未来十年中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影响更多的消费者。
我们中国设计师的原创设计正在迎来自己的时代,这是整个服装业和消费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我们中国时尚产业要赢得更大的话语权,要依靠设计师和消费者共拾中国民族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知识的储备,文化修养的熏陶。设计师要有深厚文化功底,知道如何种融汇古今、贯通中西,让服饰来展现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老百姓能更多地去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服饰,人们在谈论式样样、面料的时候,也能对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以及服饰发展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有了“文化自信”铺路,“中国设计”才能更稳健的走向国际舞台。
看当下
他眼中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是如何理解时尚以及中国时尚?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张继成:时尚就是当代人对当下的潮流文化与世界观的新认识与见解,人们对社会特定事物的一时崇尚或持续热爱。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对时尚发展产生了是深远影响,如唐朝文化对日本、韩国、越南、伊朗等周边国家的影响至深,日本和服就是典型代表。当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潮、国货的热捧,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赋能设计新的力量。
未来时尚发展的最大“瓶颈” 可能是“你的产品是产品,我的产品是艺术品”。虽然有人试图通过科技结合、市场入手,或者从历史中挖掘灵感……但我觉得,当下最需要一个更为关键的拉动力——艺术追求,就像法国一样把时装作为一个能够引领未来的艺术产业来发展,这样才能找到一种全新的发展动力。
设计师的创造实际是文化的共享,任何一个文化创造都需要人们来认同这种创造、互相借鉴这种创造,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创新与创造。
《中国纺织》: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可持续、科技、人文方面近年来是否有让您感触比较深的体会?
张继成:如今时代飞快变化,设计不能按过去的模式去设计思考。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有文化价值的新消费,特别是在衣着与美食,首先选择的是时尚且有文化氛围的环境。这些都为时尚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围绕中国时尚行业发展新定位,基于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绿色化的消费需求迭代,顺应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逻辑,中国时尚产业的时尚发展将实现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优秀文化为引领、品牌建设为抓手、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创意高密集、资源高融合、产品高附加值发展,进而建立时尚集成创新生态体系,引领时尚消费潮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升中国时尚话语权,实现纺织时尚强国。
《中国纺织》:在您的设计职业生涯中对您触动最大的时尚产业的事件是什么?
张继成:给我触动最深的是,1993年3月中服饰博览会及第一届设计师时装周,这届活动为未来中国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从这一年,更加坚定了我走设计的道路,并于2000年荣获金顶奖。这些年来,中国时尚设计涌现出很多人才,但还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品牌或者企业,这是中国时尚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
畅明天
他希冀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前中国设计师的成长与您当初成长的环境有何不同,您认为当代年轻设计师应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使命?
张继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一是新的商业模式、营销手段不断涌现,直播带货等催生网红经济;二是表现材质更科技、环保,特别是3D 打印的出现,为设计带来新活力;三是新消费理念的转变,个性化、多元化、小众化为设计带来了新商机。虽然现在的设计环境与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中国设计师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后辈仍需努力。其中,国际视野的专业性、中国时尚与资本的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是未来设计师要面对并努力改变的地方,同时也要学会跨界融合。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代中国设计师应如何在时尚设计的产业链中去表达中国文化?
张继成:目前,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显现,这实际是文化影响的结果。特别现在国际时尚界,给人感觉如果设计中没有中国文化元素,就不算时尚。所以大家看巴黎、米兰、纽约时周上都会出现大量的中国元素,这实际就是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最好体现。
因此,当代中国设计师要大胆的运用中国元素设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然而然,中国文化的穿透力就会影响到全世界。中国品牌要想走向世界,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必不可少。所以,国际时装周上中国元素的流行,离不开市场的需求。
《中国纺织》:在您看来中国时尚何时能够走上世界舞台,具有国际时尚话语权?
张继成:虽然现在世界时尚的话语权和入场券还大多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但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文化一定会走向世界,世界时尚中心未来必将转向东方。因此,用文化创造力引爆市场活力,一定会实现中国时尚理念的国际化传达,提升中国国际时尚话语权。
未来10 年,中国时尚界一定会有一批优秀设计师与时尚集团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
看当下
她眼中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是如何理解时尚以及中国时尚?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潘怡良:一聊到时尚,大家就会想到时髦、潮流、摩登等,但时尚有时候因为流行的关系,它可能很短暂,所以我认为时尚是无所不在的,衣食住行都跟时尚相连。
中国时尚是东方时尚的一部分,它所展示的是中国独特的韵味美。对于未来发展面临最大的“瓶颈”,我认为当下最应该关注的是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受疫情影响,电商直播等新营销模式的不断涌现对整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调整,大到在消费转型时对消费的引领,在多元文化百花齐放下的信息时代把控准确理念,在国际时尚舞台展现中国设计原力,小到纺织材料将更加注重对功能性、环保性产品的开发等都将是未来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行业在保留既有特色的基础上转型,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砥砺前行。
《中国纺织》: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可持续,科技、人文方面近年来是否有让您感触比较深的体会?
潘怡良:在服装设计行业我较为擅长针织设计,近年来也在设计的基础上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作为设计师,当然希望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也想通过不同视角汲取养分。
着眼当前中国时尚产业,尤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越来越重视运用环保节能等减碳材料,并借助ARVR 等科技来达到自身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文方面,我觉得时尚产业本身就深扎在浓厚的文化底蕴上,文化与产业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摩擦出新的火花与精彩。
《中国纺织》:在您的设计职业生涯中对您触动最大的时尚产业的事件是什么?
潘怡良:在我职业生涯早期,其实相对简单和纯粹,因为以往的销售只有线下店铺经营,设计种类繁多但不会千篇一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利益追逐使越来越多的人跻身于设计行业,网红直播等电商平台的兴盛使人们的消费模式有了极大改变,线上交易的便利性赢得消费者青睐。两者相辅相成,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带来行业发展的转型,在不同时间点会有不同创新,也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时尚产业事件。
畅明天
她希冀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前中国设计师的成长与您当初成长的环境有何不同,您认为当代年轻设计师应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使命?
潘怡良:现在的设计师真的非常幸运,身处信息化时代,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资讯和知识。网络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使得国内外交流变得十分频繁和便捷。与多国设计师同台竞技,通过实力在国际舞台上闯出了自己的设计天地。
在设计中展现中国文化自信,无论灵感还是技能对于一件作品的呈现都十分重要。设计作品需要承载设计师的表达张力,立足于中国文化自信就需要有扎实的中华乃至东方文化基础,再展望于国际视野,汲取不同角度的养分,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有灵魂和价值的。同样,作品与文化的融合,可以使设计作品借助文化的力量愈发饱满,文化通过作品的展现更富内涵。因此,中国设计师们只要脚踏实地,坚持梦想,就一定能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代中国设计师应如何在时尚设计的产业链中去表达中国文化?
潘怡良:立足过往,在每个时间节点,中国时尚都迸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时尚之美。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渊博的文化综合体,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力使东方文化底蕴更加扎实。展望未来,我觉得在汲取中华文化养分的同时,伴随新锐设计师们精雕细琢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类作品将共同塑造新的中国时尚。
中国时尚源于文化,同时也推动着文化的宣传与发展。着眼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中国时尚,这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呈现。我们应该在创作设计中更加努力的将中国时尚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后疫情时代,更应砥砺前行,通过信息化平台在线上不断展示中国风采,将科技不断融入到时尚中。
《中国纺织》:在您看来中国时尚何时能够走上世界舞台,具有国际时尚话语权?
潘怡良:对于话语权来说,其实有很多设计师都已走上世界舞台,已具有相当的国际时尚话语权,但绝不能松懈,因为时尚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另外,要时刻杜绝抄袭问题,许多所谓设计师为快速在市场争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的设计成果以达到自身盈利目的,这不仅丧失道德,更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中国时尚产业已具备极强的生成能力,但缺少精品,设计师们应精进自身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设计能力,以更加完美的作品回馈社会。
看当下
她眼中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是如何理解时尚以及中国时尚?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赵卉洲:中国时尚是一种有力量的态度,更是别具意义的一种符号,这里面最重要的可能不是技能,而是自信,追随自己的心灵(Follow your heart), 设计并传达出具有东方美学的服饰。但我们也不能闭门造车,要学会从外界借力,汲取那些有营养的东西迭代之后为我们所用。
国盛方民强。在中国时尚一词大热的当下,各大时尚品牌多元化涌现,但也同质化得厉害,国内也不乏一些东施效颦的品牌,有点迷失方向。我想这可能还是跟市场大环境有关,在中国,一没有畅通的融资渠道,二没有像国外那样成熟的商业体系,虽然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但培养及扶持年轻设计师的体系尚待完善。品牌的本质是商业,活下去了才能谈文化传承与中国故事,但很多事情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
《中国纺织》: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可持续,科技、人文方面近年来是否有让您感触比较深的体会?
赵卉洲: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肯定是在向前的,就像一路披荆斩棘的我一样,不管是品牌制作工艺的精进、用料的越发考究,还是团队成员血液的不断补充,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止。从业20 多年来,我也见证了很多品牌的崛起与衰落,有的时候运气很重要,但唯有匠心,真正踏实想去做那么一件事的人或许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这个问题问到我的心坎上了,因为我成立“卉基金”就是想致力于保护与传承正在飞速流失的手工艺,希望可以向更多人展示并认可这些具有非遗特殊的服装,让东方美学与国际潮流接轨,这是一件有意义且需要长期坚持去做的事。我也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发声与行动,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才能散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中国纺织》:在您的设计职业生涯中对您触动最大的时尚产业的事件是什么?
赵卉洲:给我触动最大的是,2014年APCE 为各国元首设计服装。虽然最后呈现出的“新中装”获得了广泛认可,但也更加坚定了我去深造的决心。所以,我去米兰学习时尚管理专业,并考察了米兰时尚界的生态体系,就是希望自己能有新的提升,获得一个新的突破。因为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它有背后的哲学,设计师也需要有科学的逻辑。
现在才觉得,把公司和品牌越做越大后,反而自己今后要走的路更长、更远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时尚无止境吧。
畅明天
她希冀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前中国设计师的成长与您当初成长的环境有何不同,您认为当代年轻设计师应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使命?
赵卉洲:时代发展的大潮流在变,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残酷,在讲情怀、讲理想的同时,我们也要讲潮流、讲细节、讲产品的保值增值。话语体系更加多元的当下,如何做出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耳目一新的、具有创意的、穿着得体且舒适的作品,这很关键。
希望年轻的设计师能逆流而上,行且坚毅,铢积寸累,因病成研,当你认定了一件事的时候,那么就勇敢向前吧。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代中国设计师应如何在时尚设计的产业链中去表达中国文化?
赵卉洲:只要明晰大的潮流方向与发力点,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少想多做多思。设计是一门抽象的学问,需要穿透商业、政策、人心、远古,也更要穿透未来。但设计也要贴近普罗大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做出符合消费群体审美意趣与舒适的产品,让他们接受并喜爱上你做的东西。
做到知行合一,在融合时代文化的同时,寻变寻新,将带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运用其中,这样做出来的服装既有民族特色,但又因我们用今天的设计语言去诠释与重现了这份凝重,更具岁月洗练后的气质与优雅。
很幸运,我也一直在践行这件事,HUI牌前后八次参加米兰时装周,包括9 月26日以“中国·女书”为主题的线下走秀,从最初的不确定不被看好,到逐渐有一席发声之地,中国声音正在被更多人听见,中国时尚也在快速席卷国际。
《中国纺织》:在您看来中国时尚何时能够走上世界舞台,具有国际时尚话语权?
赵卉洲:中国时尚走向世界,可能要将更多的带有科技、时尚与绿色的元素融入到其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更加便捷化、场景化,才能真正做到想你所想的那种。
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所代表的东亚文化一定会向外输出,这是国家战略也是社会的必然。东方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主流,服饰文化设计语言就是文化输出的一部分,也会随之产生一批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服装设计师品牌,国内现在已经不乏一些独立有个性的佼佼者品牌。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服饰也能成为时尚风向标,在国际舞台上更具时尚话语权。
看当下
她眼中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是如何理解时尚以及中国时尚?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邓兆萍:科技改变世界,时尚引领潮流,这是不变的定律。艺术即表达。服装,是时装设计师向人们表达思想、观念、态度的方式。俗话说“衣食住行”,“衣”为先,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服装越来越成为传达时尚,对话世界的重要媒介,它可以吸引各年龄层、各阶层的人,产生共鸣,获得愉悦的、美的享受。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家,向世界展示中国“国潮”新势力,向世界展示中华之美。
时尚行业是世界上最大、最有活力、最具影响力的行业之一,然而它也是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应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以及海洋保护,从这些方面开始行动,用设计去表达、引导。
《中国纺织》: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可持续,科技、人文方面近年来是否有让您感触比较深的体会?
邓兆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广州的地域色彩、建筑风格、话语系统都别具一格。岭南文化,就长在我的血脉中,基因里。尽管时尚风向日异月殊,但作为广州人的底色永恒不变。我用时装设计,去描绘岭南,讲述中国,这是我的一份职责。
邓兆萍私人定制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时尚三位一体的理念,立足时尚,坚持创作和面料创新,用服装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拥抱“后浪”,拥抱未来,积极与年轻人对话,开拓年轻人的市场,让中国文化引领时尚潮流。与此同时,我将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撬动社会更多资源,推动时尚产业升级,帮助更多有潜质的青年设计师成长。
《中国纺织》:在您的设计职业生涯中对您触动最大的时尚产业的事件是什么?
邓兆萍:很荣幸参与2014 年APEC峰会领导人服装制作,这是一个重要的多边外交场合,它曾在不少具有民族风情的国家举办,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且成果深受各国领导人欢迎,作为服装人很是自豪。
畅明天
她希冀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前中国设计师的成长与您当初成长的环境有何不同,您认为当代年轻设计师应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使命?
邓兆萍:最大感受是设计师越来越年轻,很多都是海归、名校毕业、博士学位的设计师,有活力也有创造力,这是中国时尚的重要力量所在。我也要吸纳年轻人的世界观和国际视野。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世界著名设计师、品牌都注意到东方历史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服装设计师,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是与生俱来的,现在不少中国设计师都坚持原创,坚持用中国元素进行创作,我也一样。我坚信,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代中国设计师应如何在时尚设计的产业链中去表达中国文化?
邓兆萍: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最终还是以文化说话。时装设计师要涉猎的不仅是时尚领域,更要有历史文化艺术的修养。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无法与时代同步,无法攀爬更高的维度,更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早在2018 年,我就曾将西关风情带到美国硅谷时装周,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服装,同时用服装做载体,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的韵味和中华文化之美,成为当地美谈。而我最新发布的《拾光》更是基于当下生活感悟和本土文化滋养。
科技改变世界,时尚引领潮流。为了推广聚酰亚胺纤维,打通航空、军工高科技材料到民用服用的壁垒,我们专门成立了工作室来开发这个新材料。经过数年的努力,“普丽衣曼”作为聚酰亚胺纤维的指定研发机构,已成功开发了包括牛仔面料、双面呢、人造皮草、防寒服填充物、毛织、针织、梭织面料等近十个服用领域品类。我的梦想就是可以持续研发PI的新面料,使之惠及普罗大众。
《中国纺织》:在您看来中国时尚何时能够走上世界舞台,具有国际时尚话语权?
邓兆萍:时尚是门全球语言,不分国界。近年来中国时尚品牌开始走出国门。中国的时尚产业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善于学习更善于超越的中国时装设计师将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引领世界潮流。展望未来,中国时尚将更有国际时尚语境,更有话语权。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时尚产业最精彩的时候。
看当下
她眼中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是如何理解时尚以及中国时尚?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郭瑞萍:“时尚”是一时之尚,受国际形势、经济、文化等多维因素影响而形成,所以本质上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当今的大环境已经具备中国时尚逐渐引领国际时尚的条件,而中国的时尚应当是有中国血脉有中国特色的,将国际时尚引向真善美的方向。
当下,中国时尚发展,首先要从引导消费者从产品质粗廉价、多买多扔的快消文化,向质精价优、少买节用的理性消费转变,以顺应自然、惜物节用、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为美。去除伪饰,回归本真,丰盈内心,以内外相合、表里如一为美。我想这样的时尚将会面临国际时尚潮流中多元文化的挑战和博弈,这样的时尚需要完整的体系支撑。
《中国纺织》: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可持续,科技、人文方面近年来是否有让您感触比较深的体会?
郭瑞萍:世界因中国而变,世界时尚也会因中国而变,在国际大潮中我们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我们有全球最大最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基础非常好,前沿科技也与国际比肩,我认为可持续的时尚发展,最需要在建立规则和文化赋能上下功夫,所有物或形式皆是载体,而文化是根基。
《中国纺织》:走到今天,您的设计梦实现了吗?现在,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郭瑞萍:我是一个尽力而为,但随遇而安的人。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过品牌的梦想!但当我面临品牌和教师之间的选择时,我觉得教学科研更美好,更适合我自己,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带来的幸福感,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对行业的积极引领和助力带来的成就感,和一己成功相较,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我找到了更好的自己。她不是我预想的,但比最初的梦想更理想。
我现在的最大梦想,就是希望我的学生中有更多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质的设计师和品牌诞生;希望自己的设计水平和理论水平能继续精进,为中国特色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建立尽一份力。
畅明天
她希冀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前中国设计师的成长与您当初成长的环境有何不同,您认为当代年轻设计师应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使命?
郭瑞萍:从成长环境来讲,我们亲历了资讯从稀缺到海量,国家从落后到崛起,今天的设计师资讯是极大丰富的,社会对于设计的理解和重视也远远高于我们入行的时候。当前,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民族自信回归、民族文化的复兴,这些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讲都是利好的。
我特别想说的是,大家赶上了好时候,现在是设计的春天,要珍惜这个时代。但同时要保持清醒和冷静,不可盲从,要站在中国文化的根上探索属于当下中国的表达方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代中国设计师应如何在时尚设计的产业链中去表达中国文化?
郭瑞萍:深耕中国文化,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品牌的基因,深入思考什么才是属于当下和未来中国的?
比如,现在“国潮”和“汉服”似乎是民族自信的一种积极体现。但仔细分析,“国潮”是西方设计思想、方法和体系下的中国符号的表达,去掉中文、图案剩下的只有街头、朋克、嘻哈、牛仔、波普……而“汉服”之所以怕在深夜被看到,是因为她恍如隔世,与现代的生活方式有隔绝感。那么,什么才是属于当下和未来中国的服装值得深思和探索。
《中国纺织》:在您看来中国时尚何时能够走上世界舞台,具有国际时尚话语权?
郭瑞萍:站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找到自己,建立自己设计的话语体系,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与其它国家和民族文化平等对话,能平等对话才有可能掌握时尚话语权。而时尚话语权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和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时尚虽然常常出现在世界舞台,但我觉得,只有中国服装设计话语体系的建立,才是决定我们是否拥有过时尚话语权的关键。
看当下
他眼中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是如何理解时尚以及中国时尚?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孙林:时尚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从另一角度反映人们对精神生活的美好向往。中国时尚是带有中国本土人文符号的国际化表达形式。
未来时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依赖于人们对可持续时尚的关注程度。循环经济是从设计到面料到生产、使用,以及重新使用的思考,可持续时尚是与消费者进行双向对话的一个方式两大观点,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这件产品怎样更方便回收。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愿景,品牌、供应链都要去承担责任。
《中国纺织》: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在可持续,科技、人文方面近年来是否有让您感触比较深的体会?
孙林:技术升级的背景下,时尚产业如何去讨论可持续发展以及技术带给时尚的变革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尚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技术相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谈到技术变革带来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去优化产业结构以及设计流程,这里面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也有很多方向。如Google 已经有了人工智能的服装设计师,以及诞生于阿姆斯特丹的第一件区块链服装,让时装变成了虚拟的灵活的可追踪、可交易、可收藏的一种艺术品。此外,随着3D 打印和虚拟软件在设计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可有效减少传统制衣产业中很多环节资源和时间的消耗,缩短设计到投入的周期。科技在改着时尚的进程,但同时也考验着设计师内心的坚守与素养。
《中国纺织》:在您的设计职业生涯中对您触动最大的时尚产业的事件是什么?
孙林:新冠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是中国时尚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心愿。疫情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作为中国时尚界的一员,我们为传承和创造更美好的设计和生活而努力着,也有义务用自己的方式为更多人燃起信念的火种。特别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服装设计协会呼吁广大时尚人士,让我们拿起画笔用时装画的形式进行创作与表达,同心攻坚,“时尚有我 共克时艰”,这事给我触动很深。
畅明天
他希冀的“中国时尚”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前中国设计师的成长与您当初成长的环境有何不同,您认为当代年轻设计师应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使命?
孙林:时尚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强大。我们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坚持自身梦想,顺应时代发展,寻求后疫情时代“变与不变的平衡”。后疫情时代,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转变,在时尚产业发展不平衡之际如何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时代如何聚力,以及如何能够在国际时尚语境下更好的去表达中国的创意和设计,这是中国时尚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代年轻设计师思考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产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市场多元化程度的日益提升,国际时尚格局正加速调整,中国时尚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
《中国纺织》:您认为当代中国设计师应如何在时尚设计的产业链中去表达中国文化?
孙林:后疫情时代设计师要不断的去适应时代和产业的变化,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创新。当下的时尚表现方式更加的多元,想要更好地去表达整个时尚产业的内容,不仅仅是从终端的产品,还包括生活方式。还有一部分就是从形式上,比如不同平台和不同的传播方式,不断去拥抱新的内容形式,通过双循环用更加便于现在年轻时尚消费群体能够接受的方式去传递属于中国文化符号的国际化“语言”。
《中国纺织》:在您看来中国时尚何时能够走上世界舞台,具有国际时尚话语权?
孙林:中国时尚产业在全球时尚产业格局中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依托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从而带动双循环格局的形成,特别是内需市场的不断拉动,现在中国几乎是全球最大的时尚消费国家,这种双循环注定了中国在整个时尚消费领域的发展是最活跃、最有活力和最有发展潜力的。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基于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的一个体系。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基于东方文化的时尚语境,基于中国文化体系的时尚语言的表达也将会在这样的时尚系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影响更多的消费者,树立国际话语主导权。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