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工厂无法及时复工复产;2020年第二季度,国外客户开始砍订单,或要求延迟发货;2020年下半年,生产恢复了,国际物流的效率却一塌糊涂;2021年上半年,东南亚地区又出现疫情反复——总有些不遂人意的状况。
服装代工不是一个容易赚钱的行业。再加上疫情影响,像鲁泰A、晶苑国际这样的代工企业,2020年的营收就分别掉了30%和22%。但申洲国际2020年的营收仍增长1.6%,净利润增长0.2%,展现出了很强的短期抗压性。
热捧申洲国际,也体现了投资者近年来对“中国制造”的浓厚兴趣。只要是中国制造业擅长的领域——不论是锂电池、化妆品还是电子烟——但凡是有潜力的代工企业,似乎都会被问一句:“能不能变成下一个申洲国际?”
其实,申洲国际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看似简单、低端的服装代工,改造成了一个规范的、利润率更高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意。这家公司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纺织服装制造业穿越巅峰和低谷的过程。
1997年,申洲国际拿下了优衣库一笔35万元的加急订单,在20天内交付完毕。自此,优衣库成为申洲国际的第一个国际大客户,申洲国际也由此切入休闲服饰领域。
2006年,申洲国际的休闲服饰业务占比还高达81%,大多由日本市场贡献。但到2009年,这一比例迅速降至47%。同期,运动服饰收入占比上升到42%,这便是申洲国际业务发展的“第二曲线”。
2000年代中期,申洲国际开始强化与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鞋服品牌的关系,并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这两大品牌建立专用工厂。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合理的转向。
接着到来的是“运动休闲”潮流。时尚品牌的概念和玩法渗透到运动鞋服领域,把街头风格融入运动鞋服的设计语言中。运动品牌突破专业体育的圈层,变成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穿着,运动鞋服市场再次被刺激,进而繁荣。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2007年到2019年间全球运动服饰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4.1%,同期全球鞋服整体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7%。
由于提前多年与头部运动品牌布局合作关系,申洲国际再次享受了这轮增长红利,绑定也步步深入。2020年,申洲国际来自前四大客户的收入,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已接近85%。
耐克、阿迪达斯、彪马这些申洲国际的大客户,在市场上互为竞争对手。申洲国际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设立品牌专用工厂,保证供货的同时严格保护商业机密。这些专用工厂内还有设计和开发中心,配有常驻的设计、研发团队,制造环节可以直接对接设计环节,方便接收和反馈指令。这也是与品牌共同研发、定制Flyknit这类面料的过程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在品牌端,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将订单集中到优质的头部供应商手中——这更要求供应商有纵向一体化的生产能力。
制造和品牌是两套思路,前者钻研产销平衡、生产效率和品质管控,后者需要的是消费者洞察、产品创新和营销能力。代工厂做品牌缺乏经验,转型自然艰难,但也不乏薇诺娜、小熊电器、润百颜这样的成功案例。然而,像申洲国际这样把服务意识挂在嘴边又和品牌深度绑定的代工企业,做出一个与核心客户如此相像的自有品牌,不得不解决与既有业务的冲突性。
今天的申洲,每24个小时,就有150万件服装、600吨面料从其生产线上下线。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彪马、安踏、李宁等知名品牌的不少商品都出自申洲。
2018年,中国服装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毛利润率15.1%,净利润率5.89%,而申洲国际的毛利润率31.6%,净利润率21.4%。
都觉得腾讯是中国最赚钱的企业,2018年腾讯的毛利润率30%,净利润率26%;
都说富士康是世界上最牛的代工厂,但工业富联(富士康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2018年的净利率只有4%。

▲申洲国际董事会主席马建荣接受记者采访
“我是一个笨人,所以我只做从一根棉线到一件衣服这样一件事情,但我相信凭借我们申洲8万多人的团队,我一定能做好服装纺织这个事情,当好我们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中时尚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角。”申洲国际董事会主席马建荣说。
柬埔寨成衣厂
扩大招工至6000-10000人
东南亚近年来成为全球新的服饰制造业腹地,这与部分国家吸引外商投资的激励政策有关。例如在柬埔寨,一旦被政府认定为“合格投资项目”,企业在3至9年内免征大部分进口关税和出口税;免税期过后,如果企业将利润用于再投资,同样可免征9%的利润税。
2005年,申洲国际在柬埔寨的第一家工厂就已实际投产。2012年后,申洲国际在东南亚的扩张速度加快,于柬埔寨和越南分别投产了3家成衣厂。在越南,申洲国际目前另有一家2014年投产的面料厂,和制衣厂设在一起,它希望把国内的纵向一体化模式整个复制到海外。近期东南亚地区疫情多变,多工厂的布局就变成了一种优势,因为可以在不同生产基地之间调度订单。
但这只能略微弥补一些损失——今年3月,申洲国际的柬埔寨生产基地停工了两周;7月,公司位于越南西宁省的制衣厂又停摆了,两个面料厂的实际产量缩水至正常产能的30%和33%。按照申洲国际测算,其越南生产基地开工受限每满两周,公司的布料和服装的年度总产能就将分别下降约2%和1%。
现在,申洲国际在国内和海外的面料产能占比几乎是五五开,海外的成衣产能则占到40%,预计在未来3到5年内,成衣产能也可以和国内规模相当。随着海外基地的生产规模上升,留在国内的产线要在成本日益高企的环境中继续运转起来,不得不依靠人效的提升。
申洲国际已经提前越过了“拼人力”的阶段,它那种强化技术能力、让机器服务于人的做法被视作一种新的方法论。而对于更多吃惯国内人口红利的代工企业来说,如果不向海外转移,就会随着行业集中而萎缩。
至少目前看来,这些代工企业的阶段性成果,说明纺织服装制造业巅峰时期的荣光还在以各种新形态延续下去。没有永远朝阳的产业,只有夕阳西下的公司。
来源:高级服装技术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