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授予“中国羊绒之都”“中国羊绒制品流行趋势发布基地”“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等多种称号的河北清河县,其羊绒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历经30多年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端到高端,逐步发展成为业内首屈一指、国内外驰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集分梳、纺纱、整染、制衣、销售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近年来,清河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羊绒产业供给侧改革,从各环节寻不足、找痛点,引领该行业不断向高端化持续升级。2016年,清河县羊绒产业完成经济总量达210亿元。
01
由制造走向品牌建设
科技创新与羊绒全产业链升级的深度融合使产品走向高端。记者在红太羊绒公司制衣车间内看到,一台上世纪70年代的手工织机与车间内几十台电脑织机形成鲜明对照。过去,这款老织机一天只能完成一两件成品,而现在的电脑织机一天可以生产几十件,并且一人可操作几台。
“羊绒产业提档升级,设备、工艺等方面创新是关键环节。”清河县工信局局长张海斌说。
在河北宇腾公司的车间内,全新型羊绒分梳设备正在运转。与旧式设备比较,加工同等数量的羊绒原料,新设备可节省人工成本60%、降低能耗35%、综合效益提高30%以上。不只是分梳环节,包括纺纱、针织、设计创意等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金量都在不断提升。在河北迪森纺织公司,升级换代采用行业最先进的梳毛机后,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用工成本,使纱线产量提高30%以上。
在政府引导下,清河县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逐步增强。此前组建的河北省羊绒产业技术研究院,解决了从分梳、纺纱到制成品每个阶段的共性技术问题。去年全年研发新工艺、新技术6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推广应用5项,开发羊绒新款2000余款,服务企业180多家,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通过科技创新,目前清河县已有56家羊绒企业获得出口欧盟资质。据了解,清河县财政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企业技术研发等专项补贴。
“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张海斌说,早在40年前,清河羊绒招牌就在国际上有了较高知名度。但时代不同,面对竞争,清河羊绒必须由过去的制造转向品牌建设。
随着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产品逐步向高端化、品质化、品牌化迈进,兆君、宏业等一大批品牌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10多个品牌成为河北省区域名牌。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了产品的国际形象,先后有宏业、维力斯等企业与爱马仕、巴宝莉等国际大牌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海龙公司被授予“中国国务外事国宾礼生产基地”。通过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清河羊绒制品带动着整个行业从保暖走向时尚,从制造走向创作。
02
让经典产业走向时尚秀场
借势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清河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上,将原来的羊绒市场精心打造成以羊绒为主体的小镇,最终形成以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的特色小镇。小镇总投资26亿元,占地3平方公里,计划3年时间建成,目前正在建设中。
特色小镇内规划的文化风情街、商贸区、电子商务创业区、休闲区、仓储物流区等5大板块正在形成雏形;结合羊绒市场,建设的时尚风情街、设计中心、时尚馆等将成为羊绒文化展示、流行趋势发布、旅游为一体的全国羊绒时尚发布中心。羊绒小镇带动的不仅仅是时尚,电子商务创业区满足了电商,尤其是跨境电商的庞大空间。
据了解,羊绒小镇时尚馆除了发布中国羊绒色彩流行趋势外,还搭建起了企业与设计师沟通交流的平台,目前已经吸引了包括熊怡、罗亚平等9位国内一流羊绒服饰设计师入驻;建立的众创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专业设计师与终端消费者个性化设计协同共享数据库,达到“私人定制”需求;与此同时,产品溯源认证体系的建立,使产品质量查询更加健全。
在羊绒小镇,一家家店铺鳞次栉比,顾客在购物同时,还可享用微型茶吧、咖啡卡座放松心情,清新时尚氛围与大都市比肩。按照规划,小镇建成后,将新增市场主体500家,实现年营业收入50亿元,年接待游客可达5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