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要求。近来,东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数字经济作为重点发展的方向。近日,南方日报专访了中世数字经济研究(广州)院执行院长、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山大学区块链与智能金融中心副主任戴欣,畅谈东莞如何重点发展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东莞即将迈进GDP过万亿元、人口过千万的新赛道,此时重点发展数字化转型有哪些意义?
戴欣:GDP即将过万亿元,不仅意味着经济规模上新台阶,更重要的是经济构成的丰富度和活跃度提升,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形成更大的发展潜力。数字化转型对于规模体量大的经济体而言效益更加明显。可以从三方面把握:第一,单点效益。效率提升在1倍和100倍规模的经济体,带来的就是1倍和100倍的差异;第二,多点协同效益。数字化在协同上提升效率的倍增更大,规模大业态丰富,点多面广,效益会更明显。而这个以往常常因为多个利益方更难协调所以更难实现而不被重视。第三,新增多样性。数字化将大大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产生,而新业态新模式一定要基于现有的多样性基础。经济规模大一定现有多样性更丰富,那么基于此,数字化派生的多样性也更多更快。
东莞推动数字化转型除了上述类型的意义之外,还有自身的特色意义:第一,数字产业化加速发展。以松山湖为圆心辐射开来的智能制造的装备供应体系更早发展相对形成优势,这是数字产业化偏硬件的重要基础,有望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大潮中快速增长。第二,产业数字化落地推进。其他各镇街的传统产业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就近配套支持。第三,规模人口支撑小众需求多业态发展。数字产业化加速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落地的供给侧,需要数字化高效地匹配消费端。东莞市场够大,可容纳更多既有和新业态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循环。
南方日报: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在你看来,在全国性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与其他城市相比,东莞最大的短板、最突出的优势分别是什么?对此,你有何建议?
戴欣:东莞最大的短板在于人才短缺,特别是各专业各领域的高端人才。最突出的优势是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数字经济循环的体系。可以更容易组织和协调资源试点,包括相对其他地方更早布局智能装备的先动优势为数字化转型奠定良好基础,以及毗邻深圳、香港和广州的地理区位。
东莞还需要在文化建设、形象打造及产业模式配套上下功夫,更好地吸引高端人才和先进制造企业前来扎根。另外,优化机制更好地组建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谋定而后动,认准数字经济做好整体规划,并多方论证。
南方日报:东莞持续推动企业实施“机器代人”,实现自动化改造。企业引入机器人,是否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何理解二者间的关系?
戴欣:“机器代人”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一点要感谢东莞市历任领导的高瞻远瞩。所谓数字化,它不同于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让更多机器可相互传递数据自动互操作,而尽量减少了人的干预。机器内部各项指令协调就是数字化协作的结果。有了这个基础,就可能更快实现更大业务场景下,机器间交互数据和指令,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自动甚至智能地完成任务。
南方日报:在你看来,东莞推动数字化转型,有没有哪项工作特别需要政府加以重视?
戴欣:因为数字化转型非常复杂,是一场陌生地带的“硬仗”。因此,建议汇聚一套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体系,关键是能真正深度参与、全程跟进,类似作战参谋部。制定规划和方案(战略),跟进组织资源试点和推广(战术),并且不断试错改进,碰到新问题及时研究制定对策,再不断试点推广,螺旋式循环上升。
从市政府的角度来看,要有市长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和持续推进,可参考省政府最近成立的加快数字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