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十四五”规划的大逻辑就是三个“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新发展阶段”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理念”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大逻辑决定小逻辑,在“三新”的大逻辑下,“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包括众多目标。每个新的任务或者目标,都是由大逻辑所决定的,比如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新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决定,必须在发展当中保障安全;比如发展和减碳,就是在发展和环保之间取得平衡;再比如科技自立自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等,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必然。下面重点解读一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几大任务和其背后的逻辑。
第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高供需体系的韧性。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内需占总需求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但国内的总需求仍小于国内的总供给。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目前的资源尚不能支撑100万亿的GDP和14亿人口的美好生活。
所以构建新格局应该把重点放在增强供需体系韧性上。比如,当国际环境有利于出口的时候,能多出口就多出口,多出口肯定也要多进口,内外需比例在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所增加。反之出口减缓的时候,内需要填补出口增长放缓带来的缺口。缺口越小,经济的增速下降的越慢。
另外,我们的供给体系也应适应内外需的快速变化,才能够迅速地满足国际疫情蔓延条件下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第二,扩大居民消费,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效果十分明显。其实我国经济已经实现了主要依靠内需拉动,但还没有形成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这背后涉及到分配问题。
第三,增加居民收入,构建居民收入占更大比例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无论是从初次分配还是从再分配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60%左右,低于世界主要国家10个百分点以上。从劳动报酬占比来看,我国劳动者享受的医疗保险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增加较快,但这并不能构成当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
分配结构决定了内需的结构,所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提高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的占比,必然会形成一种投资为政府消费占比较高的需求结构,进而就会形成投资型产业和政府消费型产业比较多,而居民消费型产业比较小的生产结构。
第四,加强科技自立自强,提高自主可控技术在技术进步当中的比重。

构建新格局的内涵之一是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间投入主要依靠国内产品,国内生产的产业链就相对安全;中间投入更多依靠进口产品,那产业链安全度就相对较低。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中间投入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资源性产品,比如说石油、铁矿石、大豆。第二类就是高技术产品,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等,这说明我们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所以,要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发挥我们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形成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双轮驱动的技术进步格局。
第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的适配性。

生产格局和需求格局互相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生产、分配、需求三管齐下,打通供给、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
在生产端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国内供给不足的高技术产业、消费品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特别是满足消费升级的文化旅游产业;在分配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适度提高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需求端,需要通过一些措施减轻居民消费的负担,稳定居民的消费率。
第六,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内外循环的畅通性。

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国际循环离不开国内循环,国内循环也离不开国际循环。
我国的进口属于生产型的,70%用于生产,如果没有这些产品,我们的生产就不能达到现在100万亿的规模。所以,要防止产生没有国际市场也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这样一种错觉。
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们既要强调扩大内需,也要强调扩大开放;既要当好世界工厂,也要当上世界市场。我们要增强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当中扩大开放的能力,想方设法抓住机遇,扩大开放。
(杨伟民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来源:CHINA 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