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职装大咖访谈录 | 常素芹: 科技赋能,助力个体防护装备创新发展(下)

发布时间:2022-01-08  阅读数:10306

职装大咖访谈录 | 常素芹: 科技赋能,助力个体防护装备创新发展(下)

‍‍‍‍‍‍‍‍‍‍‍‍‍‍‍‍‍‍‍图片



图片



今年9月份,在长垣市举办的2021中国职业装产业大会上,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常素芹以《国内外新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职业装的应用前景》为题,阐述了防护领域新材料的创新研发、应用对职业装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使我们大家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今天,我们有幸再次邀请到常素芹教授,畅谈新时代纺织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及职业装研发趋势。



图片

图片


访谈

长垣市职业装产业中心

×

常素芹




长垣市职业装产业发展中心:请常老师谈谈如何发挥科技人员和面料、服装设计师各自优势,更好地配合产出纺织服装精品?
常素芹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该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是需要从国家、行业层面系统加强纺织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


(一)坚持做好基础研究,强化纺织科技创新根基。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世界纺织科技强国的根基。

行业应当在重大基础前沿科学问题上聚焦发力,推进行业进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打造纺织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图片



(二)坚持需求导向,完善创新体系和成果转换平台建设。


构建由创新供给、创新需求和创新载体相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在创新供给方面,一方面结合国家战略、重点研发计划、行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开展自主创新的研究;另一方面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研究共性技术、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开发重点项目等方式,打造产业技术供给体系。


图片

在创新需求方面,组织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共同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借助产融结合和专业人员凝炼和挖掘出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卡脖子”的难点、痛点和关键技术,定向发布企业提出的急待解决的技术需求,对接第三方专业科研院所、国内外大学共同研发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打通技术需求和供给的通道。

图片


在成果转化方面,采用“一体两制”等新的体制机制,构建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引进或积聚国内外领军人才,布局建设新型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推进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

成果转化机构可由多方共建、混合所有,资产的所有权归投资方所有,机构的运营权、成果的所有权、收益的分配权与团队共享,对研发成果转化机构的考核更多聚焦于促进产业创新提升、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以盈利为目标。


图片



(三)坚持双轮驱动,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叠加效应。


既要由市场和企业来决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开发;也要发挥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上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要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的历史机遇,在“一带一路”和国际产业布局、产能合作中,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让优秀的资源、人才、技术为我所用。


图片



(四)坚持打造高效、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环境。


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生态系统和文化环境,统筹解决好激励创新与宽容失败的问题、知识共享与产权保护的问题,形成敢于创新、便于创新、乐于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氛围。


图片





长垣市职业装产业发展中心:针对目前科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企业普遍反馈实践能力弱的现象,您有什么建议?

常素芹要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议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完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介绍专业前沿技术、新发现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加深对专业理解,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重构基础、突出现代、反映前沿、交叉综合”的原则,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更新教学方法,在知识点够用、典型案例恰当、实践环节有效的原则下,提炼生活实例和工程案例作为课程的典型案例,实现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图片


(二)多渠道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增强实践性环节。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企业引进人才或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1)改革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和评价,把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各个环节的考核成绩纳入到总成绩中去。
    (2)更新教育理念。一是重视实践教学,二是高校培养人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才是高效人才培养的指路明灯。


图片



长垣市职业装产业发展中心:长垣市是君子之乡,三善之地,全国百强县,享有“中国起重机械名城”、“中国医疗耗材之都”、“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等美誉。依托这四大产业基础,长垣·中国职业装小镇又是长垣市为落实“黄河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而布局并实施建设的工业4.0职业装特色产业小镇。您能从科技赋能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角度,谈谈职业装的研发趋势和发展前景吗?个体防护科研领域跨界研究的优势和困难?国内和国外的差距主要在哪些方面?

常素芹中国是最大的职业装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职业装潜在消费国。中国职业装发展迅速,市场规模4000亿元,有3万家生产企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从业人数增加,对职业装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在职业服类别中,由国家规定统一穿制服的行业有19个。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开始重视提升形象,更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员工仪表,人们对职业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需求进一步加快了职业装的发展。


图片

随着行业特点的区分度加强,企业对文化和形象的投入力度加大,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各行各业服饰代表性、安全性、舒适性、功能性、智能化需求增加,使得职业装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前景。

图片

个体防护科研领域跨界研究的优势,在于个体防护方面的研究方法类似,不同的应用领域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相同。其跨界研究的困难,在于不同应用领域其应用场景不尽相同,应用需求的分析是否到位,以及真正的市场需求在哪里,这是科研领域研究的难点。


图片


国内对个体防护装备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缺少或者欠缺实际应用场景的系统研究。国外对个体防护装备的评价设备、评价方法更系统、全面。
在研究方面,国外非常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理念的研究,及其与新装备、产品的研发、销售等整个产业链环节的系统有机融合,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达成全新的个体防护产品设计。国内的系统研发,或者是产业链互动研发比较弱,新材料的研发与服装设计脱节,不能及时跟进市场需求和应用。

图片


北京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多功能冬奥服装服饰研究开发”,常素芹教授主要负责服用保暖絮片材料的设计与结构优化。





文章来源:长垣市职业装产业发展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