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河南省人大代表陈秀娜:支持服装产业深入乡村,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1-11  阅读数:9736

河南省人大代表陈秀娜:支持服装产业深入乡村,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南沿海产业的转移,使得河南服装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1月6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在郑州开幕。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改革,支持县(市)依托开发区培育主导产业。


“河南农业大县多,人口大县多,广大县域地区亟待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南省人大代表、黛玛诗时尚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黛玛诗)董事长陈秀娜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服装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服务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此,她今年准备了两份建议:支持河南服装产业深入乡镇村,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政企对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力度。


图片


图片

深入乡镇村

河南服装产业振兴乡村成效凸显

在陈秀娜看来,河南迎来了大力构建现代服装优质产能,打造生产高地,实现万亿产业、世界工厂的重大机遇。


纵观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纺织服装产业曾为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做出巨大贡献。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向劳动力来源地转移成为必然。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河南,因此迎来纺织服装产业大发展的机遇期。


“河南服装产业纵深拓展具备多方面的优势条件。”陈秀娜告诉记者,从存量人力资源来看,河南省有近30个100万以上的人口大县,有约600万农村留守妇女这一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富矿”,有近2000万外出务工人员。此外,不少县(市)开发区有现成的大量闲置工业用地、工业厂房,有些地方交通物流发达,区位优越,市场辐射力极强。


河南服装产能深入乡镇村,产业扶贫、振兴乡村成效凸显。


据了解,河南服装产业采取“产能下沉、工厂进村”模式,把“中心工厂”建在县镇,把“卫星工厂”搬进村,已建成6800个“巧媳妇”工厂,安置几十万留守妇女就近就业,使一大批贫困户成功就业脱贫,并在西平、新密、商水、淮滨等县域快建快成了一批用工近万人、产能数十亿的服装特色园区和集群。


在陈秀娜看来,实践证明,河南服装产业在大力整合培训人力资源、引进龙头加工企业、推动农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将县域打造成优质产能基地、时尚产业高地尚有距离。


对此,她建议在周口、信阳、商丘、驻马店等省辖市的人口大县、工业经济薄弱县,推广宁陵县、登封市君召乡等试点的做法,以县域为重点规划布局,把责任压实到乡镇村党政负责人,使用扶贫资金、乡村振兴资金等,整合闲置的工业厂房、场地、废弃校园,推动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百镇千村利用闲置厂房场地改扩建工业厂房,引入龙头企业承租,在乡村布局“卫星工厂”,由村组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员工职业培训方面,陈秀娜建议政策激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工业化洗礼,成为产业工人。


图片

强化政企对接

扶持民生产业“专精特新”的发展


服装产业是河南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包括纺纱、化纤、织布、染整、服装、家纺、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产业链体系,是全国纺织服装制造大省和中部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承接地。


“在河南,服装企业多数为中小微企业,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秀娜告诉记者,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给以服装行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带来了严重冲击。


陈秀娜认为,发展不确定、信息不对称和规模不经济是中小微企业的先天不足。大多中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组成结构多为家庭型。虽市场进入门槛较低,但竞争激烈。在产能过剩情况下,这些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抵御能力较差,与大型企业相比缺乏资源、缺少机会,他们不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


对此,陈秀娜从四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对中小微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涉企部门定期与企业对接联系制度,为企业 “把脉问诊”,帮助企业做好未来发展规划,解读国家政策信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当好企业的“服务员”,最大限度帮助中小企业争取、落实国家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


二是多措并举支持鼓励本籍企业家回乡创业,并把其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进行推进。“很多企业家多饱含深厚的家乡情怀,愿意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家乡高质量发展多做贡献。”陈秀娜建议要加强对本籍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制定本籍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本籍中小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奖励在税收贡献、争名创优、技术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重点支持企业在产业规模、综合效益、创新能力、质量品牌方面进行全面升级。


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协同创新,落实普惠性研发补助政策,树立“小企业大就业”意识,增加公共服务供给。鼓励中小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投入激励机制。同时,还应加快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中小企业深度合作,鼓励校企合作,向中小企业输出各类创新人才资源。


四是重点培育扶持“衣食”等民生产业“专精特新”的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走精细化、内生式发展道路。帮助企业发展“以专为基”的路子,突出专业专长的优势,在某一行业或细分领域内深耕细作,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END -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