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5日,嘉兴日报头版刊发文章《桐乡濮院这个“良方”专治新居民“疑难杂症”》点赞小小村级调解室成立5年解决400多宗矛盾纠纷!桐乡濮院这个“良方”专治新居民“疑难杂症”。
原文如下:
编者按:社会各界关注的嘉兴市第九次党代会即将启幕。五年一次的党代会既总结过往,更擘画未来。在过去的五年间,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新的重大成就?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又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今日起,本报推出“喜迎党代会·我和我的嘉”专栏,带你走近基层百姓,倾听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 吴梦诗
【讲述者名片:邵齐斌】

新时代怎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
提及这个问题,邵齐斌很有发言权。
一张调解桌,一位调解员,40平方米的空间,坐落在桐乡市濮院镇永乐村的以新居民邵齐斌名字命名的“小邵工作室”如同一座温暖的港湾,让那些一时心情愤懑的新居民剑拔弩张地来,和和气气地离开。
这个工作室到底有何来头?

原来,这是一间村级矛盾纠纷调解室,邵齐斌是工作室唯一的专职调解员,他告诉记者:“这里除了我是专职的,其余都是来自外地的新居民,我们党群一家,其乐融融。”
工作室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累计调解400多宗矛盾纠纷。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在解决新居民矛盾纠纷上派上了大用场,这绝不是邵齐斌一个人的功劳,更是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手拉手、肩并肩,共同创造的美好格局。
【我和我嘉的故事】
乡音乡情,助力“破冰”
有缘千里来相会,乡里乡亲格外亲。濮院镇司法所所长张建良说:“在调解涉及新居民矛盾纠纷时,有时候他们对本地籍的调解员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不信任,认为调解员会偏袒本地的居民和单位,这种想法给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带来了难度。”

我是邵齐斌,作为一名专职网格员,对此,我深有体会。
那一年,政府“三改一拆”行动开始后,永乐村大力开展违章搭建整治,村里的违章建筑都一个个地按规定拆除了,只有一个老旧厂区内的多处违章建筑岿然不动,这是村里有名的“钉子户”。
我作为村综治队的一名调解员,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还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夜里,我手里拿着笔记本,去工厂与老板洽谈,还没进厂,厂门口的两只大狼狗就对着我“汪汪”狂吠,我心里一惊,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不许拆!要拆就把濮院镇都拆光了再来拆我的!”老板厉声呵斥,这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

“你们这些本地人就知道欺负我们外地人!”原来,老板祖籍江西,多年前到桐乡来创业。
为了贴近心灵,我立刻告诉老板:“其实我老家是安徽的,也不是本地人。”
同为外乡人总会有些相同的情愫,我感觉江西老板的态度瞬间柔和了许多,我趁机劝解,“你来这里创业是为了创造一个好生活,但你看这厂区内有这么多违章建筑,安全隐患极大,很容易引起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你觉得为了一些小钱留下这么大的安全隐患值得么?”
我故意操着一口外地口音对他循循善诱,说得他心服口服,最终他欣然同意拆除厂区内的违章建筑。
“疑难杂症”,“药方”来了
同在异乡为异客,相逢何必曾相识。早在2005年,我便离开老家安徽,来到桐乡濮院,成为濮院镇永乐村的一名专职网格员。多年来,我调解的矛盾可以说不计其数,也在村里、镇里甚至市里有了好口碑,结交了许多跟我一样的新居民。

永乐村目前登记在册的新居民有近2万人,户籍人口仅4000余人,新居民人口比例在全镇排名靠前。随着调解的矛盾不断增多,我渐渐意识到“老乡效应”也许可以成为解决新居民一些“疑难杂症”的突破口,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在村里建立一个专门调解新居民矛盾纠纷的工作室,可以让大家安安心心地坐下来协商。
2017年初,我向永乐村村委会提出了这个想法,同年3月,“小邵工作室”在各方支持下正式成立,成为桐乡市首家以新居民纠纷调解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工作室。

目前,工作室共有32名调解员,除了我是专职调解员外,其余都是志愿者,是来自外地的新居民。借助“老乡效应”,我们团结一心,不仅把调解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还承担着法治宣传、安全隐患排查、新居民党建等多项职能。平日里,我们还经常走村入户,了解新居民的工作生活情况,帮老乡们排忧解难。
工作室成立后,不断向好发展,起初调解的是永乐村范围内的矛盾,慢慢地就开始向外辐射,现在其他县(市、区)的一些矛盾纠纷也会主动找上我们,让我们帮忙化解。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成功化解400多起矛盾纠纷,成为专治新居民“疑难杂症”的“一剂良药”。
以“新”调“新”,服务连心
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小邵啊,要是没有你,这事不知道还要僵持多久,太感谢你了。”前一阵子,一对老夫妻眼中含泪,激动地拉起我的手表示感谢。

这对老夫妻的两个儿子因财产纠纷反目成仇。他们一家都是外省人,兄弟俩先后来到濮院发展,一起创办了一家汽修厂,负责人是哥哥。前段时间,他们因厂里的事闹了矛盾,弟弟要求哥哥将工厂的一半股份分给自己,哥哥严词拒绝,两人于是分道扬镳,几欲闹上法庭,兄弟俩的母亲为此终日以泪洗面。
后来,这家人慕名找到我们工作室,经详细询问和多方打听,我找到了兄弟俩的新居民朋友参与调解,最终决定由哥哥继续经营汽修厂,但要给弟弟价值汽修厂一半股份的现金作为补偿。事后,我和当事人都互留了联系方式,成为了朋友。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小邵工作室”的很多新居民调解员都是曾经的矛盾纠纷当事人,这种以“新”调“新”的调解方式充分发挥了“乡音、乡情、乡俗”优势,让大家在调解矛盾的过程中增进互信,拉近了距离,同时还使队伍像滚雪球似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多得的促进平安和谐生力军。
【未来展望】
你知道调解书吗?调解书就是每化解一起纠纷需要留存的类似合同一样的法律凭证。
昨天,我在办公室整理“小邵工作室”成立至今的调解书,厚厚的一大摞,有些纸张已经发黄发霉。我翻阅了几本,往事记忆如潮涌来,不觉感慨万千。

五年来,虽然工作室的伙伴们一直忙碌于调解各种纠纷,但每年的纠纷数量却在持续下降,大家从忙着调解纠纷转变为忙着为民服务。
未来,我更希望“小邵工作室”的职能可以持续深化至各项基层服务中去,让我们的繁忙变得更有价值,让每一位新嘉兴人的脸上都绽放幸福的笑容,也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加和谐、温暖与美丽。
来源:嘉兴日报
编辑:吕同
审核:张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