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2017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星夜赶考又一年

发布时间:2017-12-14  阅读数:10699

离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2018春夏闭幕,就要过去一个月。待灯火阑珊时,再回望当日的斑斓秀色,依然会有一些温热的念想回潮——今年是中国国际时装周的20周年,也是关乎中国时尚的20年,20年的疾走飞奔,要奋力跻身欧美主流时尚的话语体系,是漫长的,自我苏醒的复兴之路;更是重塑自己的文化母语,发“金石声”的超越之路。

离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2018春夏闭幕,就要过去一个月。待灯火阑珊时,再回望当日的斑斓秀色,依然会有一些温热的念想回潮——今年是中国国际时装周的20周年,也是关乎中国时尚的20年,20年的疾走飞奔,要奋力跻身欧美主流时尚的话语体系,是漫长的,自我苏醒的复兴之路;更是重塑自己的文化母语,发“金石声”的超越之路。

有没有复兴,有没有超越,用20年的时间,必然不足以妄下定论——然而于我,这旁观的十年,可以看到,上下求索的设计之旅,有人“星夜赶考”,有人“卸甲归田”。并不想刻意评价哪种状态更值得褒奖,留下的和出走的,或许都有它更好的归宿与境遇。只是感慨:时装设计这个行业,好似一枚陀螺,在关乎设计理想的“自转”与围绕市场的“公转”之间,永不止步,有浮华之沫,也有清冷执念,要做出一件人人都想穿上的惊艳衣裳,这欲念是虚荣的,是坚韧的,是焦灼的,更是寂寞的。

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时装设计师,在孜孜寻找,他应有的位置,她期翼的城池。陈丹青在《局部》中提到罗兰•巴特的一句话:“文学已经不受保护了,所以现在正是走向文学的时候”我想,时装设计也是一样——“设计已经不受保护了,所以现在正是走向设计的时候”。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以及它所裹挟着的中国设计师群体,一样是星夜赶考的又一年。20年,对于一个已然大步流星的优异“跳级生”来说,也许我们有理由基于它的积淀,设定更苛刻的升学标准——未来,它未曾交出的答卷,比它已经交出的答卷,更值得我们的期待。

(一) 关于“时装的技艺”

这一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除了密集的发布秀,印象深刻的一个区域,是在79罐中举办的2017中国服装创意造型技术作品展,展览展出的89件作品,由43位来自全国服装企业的版型师、设计师及专业院校师生制作完成,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发起并组织了这次展览。

可以看到企业技术总监、院校老师和学生的一次精心合力——以往印象中不善言谈的服装版型师,他们的名字闪烁于这些作品之间,释放出低调而又充满技艺之光的华彩。

时装,终究是一门硬碰硬的技艺。一针一线,一笔一划,一尺一寸。苹果掌门人乔布斯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叫《禅与摩托车维修术》。书里有一句话:——“佛陀或是耶稣坐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服装制版,枯燥的计算、画图和反复的结构试验,与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的修行,其实并没有多少差异,而他们与时尚的融合再生,长久以来又是割裂的——设计师不会制版,版型师不会设计,而在设计的世界里,要端坐于莲花座,修成佛,修成圣,讲究与考验的,一样是“诗意”和“技艺”的平衡。

可以预见的是,在济济人才与大师匮乏并行的这个时代中,“斜杠青年”正在成为时装设计师必要的职业修炼,谁都无法绕其道而行之——设计师,凭靠作品作为媒介,与世界展开对话。如果说,设计是一个大文本,那么,对这个设计文本的行文措辞结构(风格与审美),界面载体(结构与面料材质),话语体系(传播与文化),目标听众(市场与定位),每一个参数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彼此之间的适配性,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更复合化的自我要求。

在这次时装周期间,可以看到许多匠心之作,因为并非每场秀都看过,无法悉数点评,依然有一些印象深刻的技艺之秀,从自身的风格切入,在面料、工艺和版型上有所再造,还原出设计本原的魂魄之美。

10-15分钟内的秀场观感几乎是稍纵即逝的,对技艺的品评也是模糊和直观的——未来,也许可尝试在秀场之前或者之后,联动专业角度与大众层面,举办小型的作品预览会或品鉴会,小范围开放讨论,解构设计作品在技术实现方面的难度系数,包括面料再造、研发改进,风格解读、灵感思想……这样的时装周,或将成为一个将“设计”实战化,美与力兼具的实验性、品鉴性和示范性平台,一个融匠心匠艺为一体的大师瞭望台。




裕大华1919·刘勇


NUOYI•秦婉瑜

(二)关于“文化的传承”


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时装周上的“非遗”,传统工艺的振兴计划,成为了一个热点。从今年来看,新疆的艾德莱斯绸,重庆的荣昌夏布,皆带着一股清新而又厚重的地域特色而来,而它们共同的使命,就是要让区域性,以往停留在“生计”层面的传统草根产业,借助设计语言的升华与影响力的传播,跻身到主流的时尚应用领域中去。

文化的传承,依赖的是一种“共谋”,承载的是设计与产业之间的“耦合”。“非遗”的新解,概是要“非遗世独立”——避免成为曲高和寡的设计孤岛,需要与产业形成实质性的“链接”,达成产业链上游面料商、时装设计师、商业零售、时尚传媒之间的“共生关系”。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好的“内容供应商”,惟有势均力敌的琴瑟和鸣,方才能构成所谓的“命运共同体”,让在过度草根与濒临流失的纠结之中无所适从的“非遗”,找到它应有的“诗意栖居”之地。

除此之外,对于非遗的文化传承而言,风格的表达方式与商业的表达方式两者皆不可或缺。“看得见,够得着”,应是中国国际时装周着重引爆的产业资源集成创新的平台效应。

可以看到,时装周期间,除了以“非遗”面料为载体的特色发布秀,类似“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暨柯桥面料与中国时尚品牌对接会”的活动开始体现时装周的商业气质:“由面及里”,从下游到上游的源头追溯与集成创新,或将不断强化产业之间的深度耦合与实时链接。


BANXIAOXUE班晓雪

张义超•荣昌夏布


“艾德莱斯出天山”



(三)关于“欲望的教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设计与美,本是见仁见智的事,  却总有一些科学的规律和共性的标准。相对于“供给侧”一端的改革,消费端的欲望教育,或许也是未来中国时尚产业发展,以及中国国际时装周所要推动的一个重要领域——恰如兰波的诗句:“我们的欲望中,缺少精深的乐章”,在拥抱这些设计的同时,我们的身心,需要更多关乎审美的独立与独特历练,方可共鸣更精深的乐章。

如果把消费端的审美教育作广义理解,针对秀场的作品本身,我们在消费设计,也在消费事件。前者是专业观众的范畴,后者则是时尚评论的范畴。而两者在欲望教育的维度上,却是共通的——而最有力量的美,一定是真实的,自然的,经过设计的,但又是有分寸感的。

消费的审美更多表现在“克制”——时尚不是怪力乱神,不是层层叠加的目不暇接,经常在秀场能看到穿的过于随便的以及过于夸张的,也许,从时装周触目可及当下迫切的消费欲望的教育。是一边克制自己的懒惰,一边克制自己过度的表现欲。

评论的审美更多表现在“多元”——作家木心说:“文化像风,风没有界限,也不需要中心。一有了中心,就成了旋风”。时尚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舆论生态,我们需要更真实,更多元化的,一样是匠心匠艺的评论与观察。是一边有质量的赞美,一边有建设的批评。

“Work local,think global”,期待下一个20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往深处走,往广处看,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生活在左·林栖


衣公园• 殷姗姗


TENCEL陈闻


ZengFengfei·曾凤飞

绝设•余爱平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