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育英投资集团在内黄县亳城镇投资的服装加工基地——河南卡顿地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正式开工投产,这是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打造的巧媳妇工程升级版——“百镇千村万条线”的样板工程,也是内黄县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当天举行的内黄县服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交流座谈会上,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从三个方面分享了河南发展服装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下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首先分享服装产业的产业特征,这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服装产业与人民美好生活紧密相连,市场容量大、导入难度小、吸纳就业多、带动能力强、不冒烟、不污染、富百姓富财政,是最大的民生产业,日不落产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其也有新的定义:服装产业是文化引领时尚产业,责任发展的绿色产业,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
所谓市场容量大,就是我们从出生开始一辈子都离不开服装,而且经济社会发展的越好,衣服会越来越多,对服装产品的品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导入难度小指的是,比起其他工业,总的投资是有限的,基建方面对房子的要求也不像其他产业那么高,对工人的要求也不高,农民经过专业化的短期培训,都可以轻松上岗,整体导入难度不大。所谓吸纳就业多,现在虽然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缝中”在20年内不会脱离劳动密集型;带动能力强就更不用说,沿海发达城市均是纺织服装大市,无一例外,服装产业为沿海地区积累了人气,聚集了财气,装点了洋气。目前除牛仔有污染外,其他均是绿色生产,不冒烟不污染。农民变工人,每月有4000左右的工资,订单稳定,工厂效益好,又可以为地方财政做贡献,这就是服装产业的特征。
接下来,分享沿海地区推动服装产业发展的一些做法。2016年协会提出,服装产业的主场在县域,产能的主力在村镇,因为沿海基本是这样的,很少在城市的中心进行生产,厂区都在村镇。
广东省中山市的沙溪镇是中国休闲装名镇,这个镇户籍人口5万多,常住人口达到15万,有十万人口都是从外地过来打工的,其中有一大半人在做T恤衫。走进沙溪镇,放眼望去,到处都是T恤衫,几千元、上万元的T恤衫均产自这里,镇上有中国T血衫设计研究院,中国T血衫技工培训学校,当地的老百姓大多是小老板或“收租婆”。但沙溪不是最好,虎门镇比它还要好,依靠服装产业,一个镇一年的财政收入有十七八个亿。还有新塘镇,专做牛仔,2020年全镇GDP15.91亿,走在街上,牛仔服装厂一家挨着一家,镇上有五星级酒店,有碧桂园等大的地产商投资。河南的穰东镇也是一个典范,穰东镇目前已有一万多名产业工人,还有一个大的服装市场,镇区人口已超10万。
服装产业的特征要求它一定是要下乡的,将产能下沉到乡镇去,下沉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让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河南的农民,单靠人均一亩多地,很难奔小康,如果成为了产业工人,一年有五六万的收入,没有任何问题。
最后,分享河南服装产业所面临的机遇。风水轮流转,转到了大河南,四十年前的那一轮产业转移,沿海地区捷足先登,把日韩欧美产业转移到他们那里去了。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的服装产业已经到了成熟期的后期,他们积累了财富、技术、市场,但他们劳动力越来越少,十年前,走进雅格尔、太平鸟的生产车间,大部分产业工人都是河南周口的,南阳的,四川的,他们大部分是70后,80后。后来,随着中西部地区发展地越来越好,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沿海的服装产业工人就越来越少了,而且要素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能力越来越低,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趋势。
特别是到2016年以后,中国服装的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产能为王的时代来了,订单跟着产能跑,产能跟着工人跑,哪里有工人哪里就可以构建优质产能,产能为王时代为河南带来了机遇。我们人口外流太多,如果我们把服装工厂建起来,把企业引过来,提高二产的占比,我们外出务工的那些兄弟姐妹也会逐步返乡,我们的财政也会富起来。
内黄县要发展好服装产业,要做好三个整合,一是要整合好闲置的土地和厂房,开展“百镇千村万条线”工程;二是要整合好闲置的劳动力,将留守妇女们动员起来;三是要整合好闲置资金,将资金用到解决老百姓就业上。我们的乡镇干部要算大账、算发展帐、算民生帐,培训是最大的福利,一定要加强对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培训工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赚,社会就和谐,就发展。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将全力推动全省服装产业发展,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内黄县发展服装产业,支持内黄县“百镇千村万条线”工程建设,努力让更多的农民成为纺织服装产业工人,通过在服装产业工作实现可持续增收,从而推动内黄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