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
赣州市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
首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会上,介绍了
赣州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
关于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的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我市
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
有关工作情况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采取系列工作措施,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效。
数字经济方面,组建了省级信创产业联盟,信丰县、龙南市5G产业园获批首批省级5G产业基地(全省5家),赣州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城市(全国仅15个,全省唯一),一批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营商环境方面,对标大湾区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开展入园进企“五问五帮”活动,加大助企纾困、降本增效力度,狠抓惠企政策兑现,2021年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约161.22亿元,试点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改革,设立企业“安静生产期”,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明显,2021年营商环境考评赣州市综合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相关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二期新建项目现场
2月7日,全省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推进大会在南昌举行。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双“一号工程”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率先召开市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推进部署会,对我市深入推进双“一号工程”作出动员部署,为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大发展、营商环境大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赣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做优做强数字经济的实施方案》《2022年赣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从加快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做优做强核心产业、培育数字化服务企业、鼓励示范应用场景建设,以及加强人才、金融、土地等关键要素保障方面,提出了支持数字经济做优做强的政策措施。
▶围绕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等国评18项一级指标和相应的83项二级指标,全面梳理我市营商环境差距和不足,对标国内标杆城市先进经验做法,提出18个重点领域的对标提升实施方案,共计235项改革举措。
双“一号工程”怎么干?
赣州进一步明确了!
凝心聚力,压实责任,强化调度
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营商环境
深度融合、系统集成
形成“1+1>2”的生动局面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建立“1+X”领导工作体系,把双“一号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落实,完善统筹协调、调度推进、督查考核等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大合力。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是注重统筹融合。聚焦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优化。通过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等,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增强推进双“一号工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三是强化调度督导。成立督查工作专班,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即每月调度一次双“一号工程”工作,每季度对双“一号工程”重点工作进行排名通报,每年对双“一号工程”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强化调度督查,倒逼责任落实。
发布会现场
相关部门就大家关心的问题
做了详细解读
一起来看看
市里制定出台的《2022年赣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实施方案》有哪些特点?
《实施方案》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突出“四减一增”(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减跑动,增加透明度)。如:企业开办推行“一网通办、零成本、半天办结”,同步领取电子印章;深入推进办理用电“四零、四省”服务;及时主动公开部门权力清单及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等。
二是突出流程重塑、改革集成。如: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年底前实现市级100件以上“智能审批”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开展“交地即交证”改革,推动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等。
三是突出完善机制、提升服务。如: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政企圆桌会议、“安静生产期”等制度。
近年来,市工信局在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下一步如何进一步促进全市数字经济大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硬脊梁,也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近年来,全市工信系统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完善发展政策环境,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日益增强,赣州数字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一是基础建设扎实推进。5G网络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开通5G基站数11195个,列全省第2位,实现市县中心城区、重点工业园区和5A级旅游景区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完成“全光网”网络转型,光宽带覆盖全部城区和行政村,千兆光纤网络家庭覆盖率达106.3%。率先在省内落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和纺织服装行业二级节点。
二是数字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百亿企业和千亿产业零的突破,龙头企业同兴达科技营收超100亿元,产业规上工业营收突破1300亿元。信创、区块链、5G、北斗时空大数据等数字经济产业从无到有、加速发展。赣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落地江西首个信息安全产业园,聚集航天科工等企业近100家,实现信创计算机“赣州造”,工信部评价赣州信创产业“走在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建成全省唯一的区块链技术产业园,上线脐橙链应用,直接拉动上链果品平均每市斤增加收入1.03元,被工信部评为区块链十大经典案例并写入白皮书。赣州市成功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城市名单。信丰、龙南5G产业园入选全省首批5G产业基地,形成了从基础材料、配套器件、关联芯片到终端设备、平台应用的产业链条。赣南数据湖投入运营,数创智联科技园加快建设。
三是产业数字化融合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平台、志浩电子5G应用高精密线路板项目入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赢家时装、龙南骏亚、瀚蓝工业项目入选全省5G+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10大案例,全省最多。已有10家企业获评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总数占全省五分之一以上。打造了国内首个家具产业智联网平台,获得央视特别报道。建成赣州特色产业(众服联)等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助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市累计上云企业超8000家,骏亚精密、富尔特、于都南方万年青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数量居全省第1位。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江西赛区,赣州入围18个项目,6个项目分别获得区域赛一、二、三等奖。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孚能科技、国泰特种化工被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赢家时装、南康城发家具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章贡高新区、赣州经开区被评为“江西省智能制造基地”,同兴达、澳克泰等33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制造项目,好朋友科技、绿萌科技等13个企业的16种产品列为省级首台套产品,获评项目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当好主力军,打好主动仗,奋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大力推动电子信息、“5G +工业互联网”、信创、区块链等前沿产业发展。围绕“1+5+N ”重点产业,打造一批标杆应用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及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能力,加快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数字大脑+实体工厂”,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赣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双“一号工程”大会上提到了赣州将围绕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资源辐射,打造赣深数字经济走廊。请问市发改委作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牵头单位,接下来在支持数字经济做优做强方面有什么样的打算?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是加大数字经济推进力度。围绕《关于进一步做优做强数字经济的实施方案》《2022年赣州市数字经济工作要点》明确的46项重点任务和23项年度工作,建立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逐项落实、按月销号,通过表扬先进、通报后进,倒逼工作推进。
二是开展数字经济专项行动。重点是开展数字场景提升行动,通过制定数字经济“机会清单”“产品清单”,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强化示范推广,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开展集聚区提升行动,每年遴选认定5家左右市级数字经济集聚区,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产业集聚区,促进数字经济集聚发展。开展数字基建提升行动,每年推动100个左右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支撑。
三是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氛围。开展系列主题宣传,包括县(市、区)委书记专题访谈、知名企业家访谈、媒体(报纸、新媒体等)专栏宣传等。加强实地调研督查,表彰一批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通报曝光一批负面典型。
四是提升数字经济工作本领。组织赴省内外先进地区考察调研,借鉴学习他们发展数字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邀请国家、省以及大湾区专家,前来开展数字经济业务培训,打造一支能抓、会抓、善抓数字经济的干部队伍。
五是完善数字经济支撑体系。重点是建立符合赣州特色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发展考核体系。推动各地各部门研究制定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体系。
这次制定的《赣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中,24条具体措施有哪些特点?
方案按照“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要求,紧盯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打好简政放权“组合拳”、创新市场监管“新模式”、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用好数字赋能“关键招”、构建亲清政商“新关系”等5个方面推出了24条改革硬举措,条条都是干货。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对标湾区,拉高工作标杆。方案贯彻了省委、省政府双“一号工程”决策部署,对照“国评”十八个指标,特别是全面对标了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先进做法,明确了:到2022年底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位次前移进档,不少于3项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2023年,达到全国第一方阵水平,多项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10个以上县(市、区)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
二是紧盯企业需求,突出改革破题。如聚焦企业要多层级、多部门跑问题,提出了“市县同权”改革,推动企业办事“不出县、不出园”;针对同一事项受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提出了对标大湾区事项优化提升;围绕惠企政策兑现多头跑、难兑现等问题,提出了惠企政策集中兑现改革市县全覆盖;针对市场监管提出来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紧盯我市数字政务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打通数据壁垒,实施“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双轮驱动等举措,推动数字政务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掌上办”“智能办”水平。
三是注重整体提升,突出市县同步。方案重点按照“市级做了的,县级也要做到”的要求,提出推进“放管服”改革重心下移,要求各县(市、区)年内同步完成“一网通办”、“市县同权”、“全产业一链办”、工程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等改革任务,推动我市营商环境的由点及面,整体优化。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