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蓝巾帕”是赣南客家先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初期的蓝巾帕由披肩、丝带两部分组成,后因南方昼夜温差大、潮湿天气长,客家妇女便在制作丝带的工艺基础上增加了护额,于是形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的“蓝巾帕”。
赣南客家服饰蓝巾帕蕴含“天人合一”思想
-
谢舒婷 晨报首席记者 成思强
赣南客家先民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居多,极为素雅大方,是我国服饰艺术的一朵奇葩。当地妇女所穿戴的“蓝巾帕”是典型的以蓝色作为基调的常服,这种颜色耐脏耐洗又低调,十分适合客家妇女长年出入山野田园劳作,同时也是她们勤劳节俭、外柔内刚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
赣南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被赣州人称为“三南”地区的龙南、定南、全南三县,雨量充沛、森林茂密、丘陵起伏,江河小溪犹如一条条细长的白丝带镶在这厚重的赣鄱大地上,氤氲的湿气伴随着白雪皑皑的冬天在这片土地上轮回。
这三个既普通又特别的地方较早接纳了中原汉族移民,成为客家人最早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初到此地,你能看见许多穿着客家传统服饰的当地人,他们所穿的传统服饰既保留了中原汉服传统古风,又融入了畲族等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其古朴的形制、精美的纹饰吸引着众多人的眼球,其中当地客家妇女服饰——蓝巾帕以其独特的样式成为客家服饰艺术中的亮点。
早期,赣南客家先民深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妇女主要在家里操持家务,久而久之,身体受湿气影响较大,常有头疼、风湿等症状。为了御寒防湿,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了一种御寒保暖的头巾,客家语系把“盖”和“披”的动作称为“dong”,与“冬”谐音,因为这种头巾在冬天使用较多,所以被称为“冬头帕”。
早期的赣南客家妇女除了头戴冬头帕外,一般还会腰系拦身帕或挡身帕。旧时妇女的衣着多以蓝色为主色调,因“蓝”与“拦”谐音,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作为头巾使用的冬头帕和用来遮挡灰尘的拦身帕统称为“蓝巾帕”。作为当地的传统服饰,“蓝巾帕”早已成为赣南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融合当地婚俗具有地方特色
行走在5月的全南县南迳镇,抬眼远看,天空澄澈透明,纤尘不染;低头近望,原野广阔饱满,青翠欲滴。远处的孩童边跑边念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正当记者狐疑之际,热情的大妈招呼记者道:“张家闺女巴(当地方言)结婚办酒,一起去吃酒嘞!”
张家院子里满地的爆竹,“诉说”着这场婚礼的热闹。大堂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礼品,放在桌子一旁的蓝巾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全南县文化馆馆长刘军伟介绍:“在全南客家传统婚俗中,蓝巾帕是女方必备的嫁妆,新婚的儿媳要精心为男方家的妈妈、奶奶和外婆分别准备一套新制蓝巾帕,作为礼物送给她们,而她们也会回赠她一个大大的红包。即便是现在,客家妇女‘坐月子’时以及步入中年后,仍然喜爱佩戴蓝巾帕。”
据了解,佩戴蓝巾帕是当地特色的风俗习惯,通常而言,赣南客家妇女从10岁起就开始佩戴,年轻女子的蓝巾帕花色偏艳丽,家庭富有的也会在护额上镶上银器饰品,中老年妇女的蓝巾帕则多为暗色调。这一风俗习惯也与当地婚俗融入在一起,新媳妇能否新制一套平整大方的蓝巾帕,是检验其婚后能否勤俭持家的重要指标。
饱含福寿永昌的美好寓意
婚宴结束后,记者来到当地年逾60岁的李家花家中。“李奶奶是我们当地有名的裁缝,她做的蓝巾帕很精巧。”邻居大婶热情地介绍道,“李奶奶制作的蓝巾帕具有典型的全南样式。”
“全南蓝巾帕的样式在赣南地区更为精致独特,既不失传统韵味又独具地方特色。赣南客家蓝巾帕在赣州的全南、龙南、定南分布最为广泛,信丰、安远等县域也有分布,全南县行政区域是建县时从龙南和信丰地域划分过来组成的,故全南蓝巾帕在结合龙南、信丰地区制作特点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并加入当地的地方特色,使其更为精致美观。”刘军伟如是说。
据悉,初期的全南蓝巾帕由披肩、丝带两部分组成,后因南方昼夜温差大、潮湿天气持续时间长,客家妇女便在制作丝带的工艺基础上增加了护额,于是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的蓝巾帕。
蓝巾帕主要以红、黑、白三色为主。其中,披肩中间最宽部分称作“帕心”,又称“象眼布”;两边对称的更窄的部分为“帮帕”,又称“舌子”,统一织成流水线状。护额俗称“扎头子”或“大扎头”,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护额上织成文字纹样、祈福纹样、生活用具纹样、动植物纹样、数字纹样等各式图案,使简单朴素的蓝巾帕更显层次感、更为精致,保暖防湿的作用也更加有效。
丝带俗称“带子”或“小扎头”,主要起固定披肩的作用,加之其飘逸的线条感,客家妇女佩戴时显得更加柔美,此外也饱含了客家人带子带孙、福寿永昌的美好寓意。
北方头巾文化的延续
李家花见记者对蓝巾帕十分感兴趣,便热情地为记者穿戴上。首先,她将披肩黑边中部对准前额中心,两边丝带由两侧同时向后各绕头一圈拉紧打结固定,再将护额系好。她告诉记者,这是蓝巾帕固定的佩戴方法。“好像戴北方的头巾一样。”记者打趣道。
“赣南客家蓝巾帕是北方头巾文化的延续,更是赣南本土文化的重要代表,蓝巾帕的制作包涵了客家先民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与应用。红、黑、白条纹相间的披肩有如客家深厚的土地及层层的梯田;富有层次的头帕如同起伏的丘陵;前额黑色面料上两条艳丽的丝带犹如厚重大地上的两条河流,一条是过去的河,是养育了他们祖先的北方的黄河,另一条是现在的河,是养育着他们以及子孙后代的赣南大地的河流。它代表着岁月的沧海桑田,代表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全南民俗学者廖广辉解释道。
长期从事客家风俗文化研究的全南县文化馆原馆长陈云石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蓝巾帕还吸收了长江流域“悟子”的形式和土畲服饰的装饰特点,因而更具有地方特色。
夕阳下阿婆佩戴的那块头巾让记者想起了一首应景的歌曲:“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佩戴蓝巾帕的丰腴妇人渐渐成了阿婆,额头上那一抹“蓝”收敛起了年轻时的芳华,仿佛是一年四季坚守的信仰,同时流露出一种安宁的心态。
已被列为省级“非遗”
据刘军伟介绍,蓝巾帕作为一种口传身授的民间手工技艺,不仅对了解赣南客家迁徙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对研究“三南”客家妇女服饰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一些专家曾表示,蓝巾帕的穿戴方式与太平天国头巾的佩戴方式十分相似,因而有助于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
随着社会发展,在越来越多外来服饰的冲击下,古老朴素的蓝巾帕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传统服饰及其制作技艺,全南县委宣传部、文化馆深入各乡镇基层调查走访,完成了蓝巾帕手工制作工艺整理、民间传承人调查记录档案的建立等工作。
2010年6月,客家妇女服饰蓝巾帕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舞蹈《情系蓝巾帕》赴西藏参加“春雨工程”演出,受到了广泛赞誉。
文章来源:晨读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