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上升的发展空间、优质的学习机会,更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适宜的工作环境……如今的年轻人对制造业企业的软件和硬件有着更多的期待。
能不能更好地回应这些期待,成为制造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大关键。两会代表委员们建议,企业要“善听”和重视年轻人的声音,并调整改善,让技术工人看得到成长成才的希望、感受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关怀。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在推动实施“巧媳妇工程”的进程中反复提到,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巧媳妇工程必须在“巧”字上下功夫,下狠功夫。如何让媳妇们实实在在地“巧”起来?成为能干的好员工,会干的好工人,团队的好成员,培训是关键。如何把培训工作做准、做实?考验着我们的政府、行业、企业的管理水平!
当前,不少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老一辈技术工人退休,年轻的高技能人才尚未补足的情况。“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但发展不能等,这就需要企业在生产中培养和储备能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技工队伍。”全国人大代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张敬华说。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举措推进技术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如《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等。
全国政协委员、白云电器董事长胡德兆在调研中发现,高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体系不健全、评价保障机制不完善、培养投入不足等问题。
“年轻人需要感觉到被尊重、被认可,要让他们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空间。建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要将‘人手’培育成人才。”胡德兆委员建议,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面向社会开展先进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活动,推动企业广泛开展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使培训与技能应用无缝衔接。

“畅通的晋升机制让年轻人更有安全感,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年轻人据此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专心提升本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星占雄建议,企业应综合评判用工需求和员工能力意愿,对年轻员工进行分步、分类培养和管理。建立生产、技术、工艺、设备运用等方面的培养机制,设立多重职业晋升通道和个人发展路径。

李刚会长在县域调研产业发展时,经常向当地政府和企业提到,薪资待遇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保障的完善、成才空间的拓展,企业亲和力文化的塑造,都是有效提升制造业吸引人才、凝聚员工的重要因素,是行业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调研中,代表委员们发现,制造业生产线普遍劳动强度较大、实行倒班制,生产过程中常伴有噪音、粉尘等,工作环境艰苦、管理严苛成为企业招不来、留不住年轻人的“痛点”。
“作为管理者,不能只抓业绩,员工每天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工作成果。一定要多和他们沟通交流。”李先兰代表说。
胡德兆委员提出,企业要适应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及时了解青年员工需求,大到职业发展、小到饭堂菜式,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星占雄委员建议,企业要对员工“收入上提高、困难上帮助、工作上改善、生活上关怀、成长上助力”,切实提升广大员工的幸福感,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才有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工厂,并踏实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