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口述纺都 | 吴张友:从船夫到布商的角色转换

发布时间:2022-04-11  阅读数:10490

口述纺都 | 吴张友:从船夫到布商的角色转换


图片


口述纺都,深情诉说纺都亲历故事;百人百篇,深度解码轻纺城成功逻辑。

“布商故事”栏目以《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口述实录为基础发布“口述纺都”,讲述关于托在一块布上的城市故事,以飧读者。



图片


在推出第四章“布商与布市”口述实录之前,让我们先看看特约撰稿人陈月芳对中国轻纺城布商与布市的评价,以及她和纺城一起成长的故事。


图片

人物名片:


月芳,女,笔名陈三月,1982年3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因柯桥区(原绍兴县)推进国际化需要,公开招考优秀外语人才,到中国轻纺城建管委工作,现任柯桥区社科联副主席,歌曲词作者,作家,著有以中国轻纺城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向年年》、散文集《四十不错》等。

燃情岁月,无问西东

图片

陈月芳在柯桥新华书店举行新书《向年年》发布暨读书分享活动


20世纪80年代,一波关于改革和突破、青春和热血的浪潮开始了。你在变,我在变,他在变,无数普通人身上,演绎着波澜起伏的故事,一个伟大的时代由此诞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那个日出万丈绸的江南小镇沸腾了,那条乌篷听雨眠的河流沸腾了,那些把酒话桑麻的人们沸腾了。从河边布街开始,一代又一代的逐梦人,踏上了他们的奋斗征程。

他们中,有的是船夫,有的是农民,有的是纺织厂的机修工,有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小商贩,有的是子承父业的纺二代,有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创业者……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轻纺城商户。

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敏锐的智慧。敏锐地感知时代的变迁,敏锐地抓住潮流涌动的商机,敏锐地把握成功路上的一切可能。摆地摊、搞批发、做生产,一步一步,时代的弄潮儿,纺织的造风人,他们说:要想改变命运,唯有搏一把。

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拼搏的勇气。腰上绑着巨额现金彻夜不眠不休的忐忑,既当老板又当员工汗流浃背赶货的艰辛,从酷暑到寒冬,风雨无阻地早出晚归,吃的苦,流的汗,洒的泪,最后只一个云淡风轻的微笑,他们说:创业路上哪有一帆风顺,披荆斩棘才是常态。

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坚持的毅力。金融危机”“非典”“新冠疫情,产品质量、融资艰难、同行竞争……每一个都可能成为事业的“滑铁卢,甚至濒临破产。人非草木,他们哭过,痛过,迷茫过,但最终擦干眼泪,站直了身子,他们说: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果没有恒心和毅力,就不会有今天。

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创新的可贵。没有一个人故步自封,没有一个人安于现状,哪怕早已站稳了脚跟,哪怕早已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依然说:不创新,一定会被淘汰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多向年轻人学习,否则怎么生产出高品质的面料呢

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君子的商道。无论是白手起家的穷人家孩子,还是顺利接棒的年轻纺二代,他们迫切地希望积累财富,但他们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做生意,首先是做人,良心很重要

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反哺的温暖。成功后的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是感恩,常做的一件事是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他们觉得这是责任和光荣。他们说:每次一发工资,工厂周边的餐饮生意就会好起来,突然觉得肩上沉甸甸的我们是改革开放最受益的一代人,在轻纺城的这些年,看到了政府为百姓办实事,现在我有钱了,也要回馈给柯桥,回报社会

燃情岁月,无问西东。是纺城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纺城,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可爱可贵的精神会一直闪闪发光。

特约撰稿人:陈月芳


图片



图片

人物名片:


吴张友,男,1953年4月生,浙江绍兴人,绍兴市怡浩纺织品有限公司创始人。1989年成为中国轻纺城东升路老市场首批经营户,现在两代人共同管理3家商铺、数千平方米仓库,见证了中国轻纺城蓬勃发展的30年。



水上布行,萌生商机


我是地地道道的柯桥人,父亲靠卖柴为生,他做买卖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经:卖柴要看季节,看天气,按照不同情况定价格,同时,要保证柴的品质,打好自己的招牌。我自小就跟随父亲学习生意经,平时也爱琢磨如何做买卖

从船夫到布商,从看别人做买卖到自己经营,我的一生都在与布打交道。刚参加工作那会儿,104国道还没有开通,水路是做布匹生意的主要交通方式,摇乌篷船是一个好饭碗。因此,我当时就在“百米布街”做船夫,接送商贩,运送货物。


在我撑船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接触了很多商贩,见过不少布匹交易,学会了一些卖布技能。渐渐地,我从一无所知到精通辨布、量码、裁布、卖布、还价等布匹经商之道,也慢慢积累了布商圈中的人脉,积攒了丰富的经验。那时,我坚信布匹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布匹经营的创业梦也慢慢萌发了。


图片

早期柯桥水路布商


1985年,在绍兴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柯桥轻纺产品市场建立,水上布行的时代渐渐消逝,柯桥的纺织业正式开启。1988年,东升路老市场开业,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扶持,鼓励大家进驻发展。我抓住时机,成了老市场第一批经营户。


艰辛创业,先苦后甜


1988年,物流行业还未兴起,进货送货都要靠人力。我记忆最清晰的是创业初期去江苏进货的艰辛过程。我每天早上5点出发,走104国道,坐去杭州的招手车先到杭州东站,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到达江苏,路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进货、搭车运回柯桥,再卸货,是一项超负荷的工作。加之布匹需要一尺一尺人工量,过程漫长,耗费很大精力。

进货过程中,货款的存取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那时全程都是现金交易,治安也没有现在这么好。1993年,我带着十几万元钱去嘉兴进货,那时候的十几万元是巨款了,生怕被抢,我把钱绑在腰间,小小个头的我明显胖了一大圈。在经过一个热闹街口时,我感觉有人碰到我,一看腰间钱包,已经有一道被划开的口子了,因为包装严实,才没有造成损失


图片
吴张友的怡浩公司在中国轻纺城的门面


随着生意渐火,我进货次数逐渐增加,进货的压力越来越大。作为一名商人,我认为,如果说产品质量是商人的利剑,那送货时效就是铠甲。因此,即便订单数量剧增,需要连续跑货,我也是亲自奔波,把好质量关,确保时效,这为我的生意留下了一大批固定客源。经常起早贪黑、事无巨细地奔波于进货送货工作,大约五六年后,我的身体明显吃不消了,迫不得已停止了营业。

暂离布料行业的两年里,我始终未忘却当年的创业梦,于是重新开始了布料批发生意。当时,柯桥轻纺生意已进人白热化发展阶段,老市场商铺价格开始高涨。由于轻纺城北区为新市场,客源更加旺盛,我就将原先老市场的店铺租了出去,转到北区经营了两年。在这两年里面,我与时俱进,引进新产品,靠着之前的口碑及过硬的产品品质,留住了一大批回头客,稳定了客源,生意也做得越来越顺利。之后几年,老市场行情逐渐回温,我再次返回老市场。

图片

绍兴轻纺城东市场


如今,国家的帮扶政策,让我们这些商户享受到了更多的红利,也让我们的业务流程搭上了科技化、现代化的快车。现在,我们的交易走网络,送货走托运,省时省力。此外,我在资金短缺的时候能及时得到低息的银行贷款,帮助我摆脱困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女承父业,创新发展


我们现在卖的布料以高档里料为主,也卖面料,主要是内销,外销也有,但还不多。我有两个女儿,如今她们都在轻纺城做布料生意,接手了我的公司事务。大女儿负责做内销,小女儿负责做电商,她们的生意是一条龙的。

2003年,我们的销售模式简单方便,厂商直接发货,生意基本稳定,当时我大女儿大学刚毕业,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和店铺的后续发展,我把大女儿拉进了布料行业。起初,她不太习惯在店铺起早贪黑的工作状态。慢慢地,她熟悉了摸布、看色、清点货物、推销等技能后,一头扎进了这个行业。我拿出家中几乎所有的资金给她作为启动资金,让她自己闯荡,积累经验,以便未来接上我的班。


图片

吴张友(后排左9)参加《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新书发布会


布料生意,我大女儿干了近20年,经验丰富;二女儿进入这个行业没多久,在慢慢成长。自从两个女儿接手之后,我们这个家族性质的公司不断发展,规模逐年增大,现已拥有自己的布料储存仓库,雇员也增加了很多。此外,公司的营销产品、经营模式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我们以线下销售为主,主要针对布料散户进行内销。现在,我们开始利用网络销售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吸引了部分外商,业务开始拓展到了海外。原先的单一里料变成了里料及面料同时销售,面料的档次也慢慢提高了,客户群不断扩大。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对我们影响比较大。店铺无法营业,物流中止,生意链冻结。那段时间,公司的收入为零,还需要支付店辅、仓库的正常开销和员工工资,幸亏国家及时出台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减少了我们的损失。


图片

吴张友接受柯岩信心乡贤会副会长聘书


疫情也促使我们加快了创新发展的脚步在居家隔离、生意暂停的日子里,我的两个女儿了解到了更多优质的布料产品,学习了好的营销策略,拓展了销售渠道。我的小女儿英语达到专业八级水平,她正计划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我的女儿们接手我的布料生意后,做得比我好,我相信她们能在新时代广阔的平台上创造更大的辉煌。


图片

吴张友女儿与绍兴布商研究中心有关同志交流父亲的故事




- THE END -






文章来源:全球布商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