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出第七章“媒体与文创”口述实录之前,让我们先看看特约撰稿人李武军为本章撰写的特稿,听他评述新闻媒体与文化创意是如何见证和推动中国轻纺城的发展的?
人物名片:
李武军,男,1963年6 月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职称。 历任绍兴县报社总编辑和《轻纺城报》总编辑、兼中共绍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副总编辑,绍兴日报社副总编辑兼《绍兴晚报》执行总编,绍兴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副书记,兼绍兴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曾出版《秋天的思语》专著(浙江大学出版社),《三十而新》作为“当代浙江记者丛书”近期也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1994年,为了推动“工业旅游”,我去找老同学、时任绍兴县委书记陈敏尔。在谈到轻纺城的时候,陈敏尔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恨布不成衣啊!’说明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轻纺城在发展过程中的痛楚和遗憾。”“他的思想和理念与后来的腾笼换鸟、科学发展观及‘八八战略’都是相吻合的”--这,是一种深挚的感受;
“2004年11月我第一次报道纺博会的时候……刚提出国际化这个定义时轻纺城有45个国际展位,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570多家,其中俄罗斯有8家纺织企业组团来参加这个纺博会;到了2007年,纺博会发布了纺织指数;2008年,境外的客商有2000多个;2009年达到了5820个”--这,是一份深入的场记;
“2006年7月25日,我受邀参加绍兴县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柯桥纺博会推介会,这也是我第一次采访柯桥纺博会……绍兴县县长冯建荣先生满怀深情地介绍绍兴县和中国轻纺城,他说:中国轻纺城是绍兴县的‘通灵宝玉’。失去这块‘宝玉’,绍兴就会失魂落魄。”“2006年第9期《长三角》杂志以三个版面刊发了《绍兴县倾力打造‘国际纺织之都’》,这是我第一次报道中国轻纺城。”--这,是一个深情的叙事;
“《轻纺城报》是全国第一家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市场报,与《绍兴县报》一起构建了全国少有的‘一县二报’现象……全国市场很多,为什么轻纺市场有一张《轻纺城报》?”“一张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串联和浓缩了一块布、一个市场、一座城、一群人、一种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绍兴县现象’”--这,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时任(绍兴县报社)《轻纺城报》总编辑李武军陪同领导走访轻纺城
“拼布的过程,需要展开无尽的想象力,创意的发挥加上娴熟的技术”,“为了让拼布的教、学、研、产体系更加完善,我和一些拼布爱好者发起组建了浙江民艺拼布博物馆。博物馆于2020年5月在柯桥兰亭成立,取名‘绍兴大师’”--这,是一条美丽的心路;
“我们建立的‘设计+互联网’的线上众创空间,集聚了国内外7000余名设计师和近8万注册用户……就纺织品印花而言,我认为花型版权保护是痛点。中国轻纺城要从面料之都转型为时尚之城,加强版权保护是必由之路”--这,是一丝切身的期待;
是的,这些,都是记者眼中的轻纺城、媒体人心中的柯桥、镜头和笔触中的绍兴县;也是创意创新人“把文化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文化”的信心、爱心和匠心!
无论是“最早驻点中国轻纺城的中央媒体人”,还是“三重身份看中国轻纺城发展”;不管开播轻纺城频道及其“英语新闻”节目、还是钟情于好玩好看的拼布故事;或感慨“绍兴是一篇写不尽的大文章”……他们,是一群特别的记录者、推动者,尤其是见证了中国轻纺城逐步从“摊”(地摊)到“集”(集市)、“街”(街区)、“市”(市场)、“城”(县城),及其建设中的“都”(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时尚CBD)之不平凡历程,或担当着“柯桥”从镇到城、“人-从-众”的宣传责任,或致力于产品审美、产业升级、产城赋能的创新进程--而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扮演着书写历史、分享美好、愿景未来的文化使者。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轻纺城市场的蓬勃发展,《轻纺城报》应运而生,同步成长。《轻纺城报》是全国第一家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市场报,与《绍兴县报》一起构建了全国少有的“一县二报”现象,可以说,也是绍兴县难得的无形资产。《轻纺城报》于
全国市场很多,为什么轻纺市场有一张《轻纺城报》?这说明浙江的市场经济走得比较早,也比较发达,绍兴的轻纺业很有特色,体量也比较大。
《轻纺城报》除了一般功能上的宣传报道外,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时任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和绍兴县委书记纪根立、县长陈敏尔分别为《轻纺城报》试刊号、创刊号题词或发表署名文章
第一,《轻纺城报》对于轻纺城(轻纺业及市场)包括绍兴(县)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个特别的名片和窗口作用。正如时任绍兴县县长陈敏尔在《轻纺城报》1992年12月18日试刊号上署名文章所言:“伴着党的十四大奏响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主题曲,又一个新生事物诞生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国轻纺城从此喜添一份拓天地、闯市场的特殊‘名片’——《轻纺城报》。就像当初人们目睹建设者在轻纺城打下第一根桩;就像去年喜获绍兴轻纺市场跻身全国十大专业批发市场行列的消息;就像今年耳闻绍兴轻纺市场更名为中国轻纺城的喜讯一般,今天,当我们推出《轻纺城报》时,心境依然晴朗而亢奋。中国轻纺城所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顺应历史的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陈敏尔县长是宣传部部长出身,曾兼任过绍兴县报社的社长,所以无论从宣传角度,还是从领导绍兴县来说,他对《轻纺城报》将助力轻纺城的发展既有专业理念,更有现实期待。
时任绍兴县委书记纪根立在1993年3月28日《轻纺城报》创刊时寄语:“中国轻纺城是外界了解绍兴的窗口,也是绍兴走向世界的桥梁。由市场创办的这份《轻纺城报》无疑将成为窗口的窗口、桥梁的桥梁。”为此,要“立足大市场,致力大发展”。
《轻纺城报》成为轻纺城勃发的“记事本”
第二,《轻纺城报》浓缩了轻纺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进程和轨迹,也展示了轻纺城(包括柯桥、绍兴县)的创新创业风采。
1985年7月,柯桥轻纺产品市场开张,1992年6月正式更名为“中国轻纺城”,1992年8月“中国轻纺城开发管理委员会”成立,1993年5月全国第一家以大型专业市场为依托的股份制企业(中国轻纺城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面世……时任绍兴县的领导多次强调:柯桥及轻纺城的开发建设,是战略步骤(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战略选择(一方热土、财富宝地)、战略决策(打破“有县无城”困局);既有现实的基础,也有潜在的需求,更有历史的责任;应该“边规划、边开发、边建设、边管理(边收获)”等。
这个过程中,《轻纺城报》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平台和纽带。并且以“立足轻纺、放眼经济、服务市场、贴近生活”为办报宗旨,基本定位概括为三句话:做透“轻纺城”文章(各片各类轻纺特色市场,管委会、股份公司,金融、托运等相关配套机构),做深“轻纺业”文章(纺织、纺机,丝绸棉麻、服装鞋帽等),做好“轻纺人”文章(店铺厂商、行业及区域商会、布商等从业人员)。就中国轻纺城市场而言,《轻纺城报》无疑是个特别的标识;对全国各地(轻纺类)市场,是相互联络、信息互通的桥头堡,是载体和纽带。
一张报纸从无到有,倾注了当时绍兴县委、县政府和主要领导人的心血和期待。从新闻行业管理而言,很多县还没有一张报纸,我们绍兴县要再办一张专业性的市场报,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从面向全国这个角度来说,《轻纺城报》立足绍兴,但也不能都只是报道绍兴的“轻纺”和“城”(市场),不去了解和比照其他的市场,那样就太局限了。但当时不像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信息传播的渠道有限,基本上靠传真机传递信息,所以在新闻及动态信息的采集和了解上,形式到内容及时效上也有不少困难。
“一县两报”成为全国少有的媒体现象
绍兴县创办行业报领全国之先,具体到办报业务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和创新。比如,成立了《轻纺城报》理事会,请一些全国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市场作为我们的理事会成员,这可是一举三得的事(既收取一定的会费,也及时获得一些信息素材,还有利于订报发行和扩大影响);在一些重要市场、企业或所在城市,我们聘请“驻地记者”延伸采编网络,约请当地的媒体记者或者业内人员为我们写稿组稿,同时也为报纸外宣及编读往来、发行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保证。《轻纺城报》编辑部曾多批次派出采编人员,与广东、福建、上海、天津、江苏、湖北、重庆等沿海、沿江地区的市场、企业建立了联系,涉足杭州丝绸城、宁波轻纺城、湖州织里童装市场和成都荷花池、武汉汉正街、沈阳五爱市场、辽宁海城西柳服装市场等;期间,《轻纺城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和热点,组织多题材、多形式的系列报道,如“寻访第一代布商”、“外地人(记者)看轻纺城”、“您最喜欢穿什么衣服”等专题,“来自专业市场的报道”、“市场,路在何方”大讨论等,先后获得省新闻出版局肯定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携手绍兴县报·轻纺城报团队“迈进”新世纪……
通过一系列举措,《轻纺城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1995年10月,全国县市报总编年会在绍兴县召开,我作为县报兼《轻纺城报》的总编辑,带领两报同仁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200多名参会人员和领导,尤其是专门组织参观了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轻纺城,听取绍兴县柯桥开发委、轻纺城管委会(工商处)负责人介绍并答问,不少老总回去后发表了很多观感及照片。
《轻纺城报》从1993年正式创刊,在绍兴县一直办到2000年7月,共出版了630多期(后因报刊调控及体制变化,划归到绍兴日报社主管主办,11月25日终刊,11月29日《天天商报》试刊)。
在这个过程中,《轻纺城报》作为特殊的“见证者”,记录了中国轻纺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节点。现在翻看笔记、回望片断,记忆犹新。

一张报纸,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串联和浓缩了一块布、一个市场、一座城、一群人、一种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绍兴县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敢想敢说、立说立行和上下同欲、舍我其谁的“知行合一”上。
原绍兴县的人、也就是现柯桥人,做事情的风格与其他地方的人真不一样,特别是当时,有“我不去做谁去做”“现在不做何时做”的自信和作风。我记得,当时包括《轻纺城报》在内的媒体报道中,经常有一些带有时代印记、绍兴(县)痕迹的“语录”。比如“三天出小样,五天上批量,七天上市场”“先繁荣后整容,先流通后交通”“你发财,我发展”“开足马力,开拓市场,开发产品”“一万元贫困户,十万元刚起步,百万元富裕户,千万元数一数”“发展一个个体户,减少一个贫困户,带动一片富裕户”等。这么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话语不只是口号,都有人去践行。
作为资深媒体人,先后在中国互联网大会高峰论坛、央视CSM专题研讨会等发言
轻纺城之“城”,既是市场,又是城市;既是经济,又是文化。因为有轻纺和轻纺城,所以“柯桥,并不仅仅只是个镇”,它的发展逐步从“摊”(地摊)到“集”(集市)、“街”(街区)、“市”(市场)、“城”(城市),再到现在的“都”(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时尚CBD);轻纺城也不只有“轻纺”和“城”(市场),更是水到渠成地成为绍兴县的集贸中心、经济中心、行政中心;无论以“托在一片布上的经济强县”来形容轻纺业无可替代,还是以“立业之本”(绍兴轻纺)、“立城之本”(柯桥新县城)、“立县之本”(绍兴经济强县)来锁定轻纺城之举足轻重,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造就,更是几代绍兴县(柯桥)人,包括历届领导者的执着决断及顺势而为,尤其是“绍兴县现象”及其精神成了传承历史人文、固化干部作风的特别符号和共同记忆,这种精神是我们应当大力褒扬的。
大家现在都在说“互联网+”和“产业链”,轻纺城的建设,仅就“市场”而言,我觉得应该还有空间和潜力。试谈两个方面的努力点:
一是从线下轻纺城、数字轻纺城,到“数智轻纺城”的质变和飞跃。数字化无非是我们说的电子、网上市场,但我们要转向从智能化的角度来建设和管理市场,比如大数据的精准营销、“云”应用及各种配套、管理。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每年的纺博会,从参与度、影响力和实效性三个角度来说,目标和参照应该是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上海的进博会等。再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经开启了“中欧班列”(义新欧),那我们轻纺城是否可以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大趋势下,积极探索“中欧班列”之绍兴车次运营。尤其是在国际经贸风云变幻、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下,实物交易、线下交易成问题,外贸出口受到制约,我们应该举办更积极而有效的“云发布”“云展会”。
二是“恨布不成衣”一直以来都是绍兴轻纺的短板和软肋。我们目前还是以布料为主(包括染整等),而布料是纺织的中间产品,真正走出去的、让人有印象的是衣服,赚大钱的也在后头(包括领带的贴牌)。所以从市场布局及建设看,人们还少有“买(卖)服装到柯桥去”这样的第一印象、首选意识,所以说轻纺城及其系列市场中,还是缺乏一个真正能倒逼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引领潮流示范性的“服装市场”。这也是中国轻纺城发展的潜力所在。
李武军与本书主编郑雅萍等交流探讨、接受访谈
访谈时间:2021年4月21日
- THE END -
文章来源:全球布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