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凝心聚力,向着缝“智”强国再迈进——写在CISMA2021胜利闭幕之际

发布时间:2022-08-01  阅读数:10446

凝心聚力,向着缝“智”强国再迈进——写在CISMA2021胜利闭幕之际


7月29日至8月1日,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一场缝制机械的智汇盛宴正在这里上演。


受疫情影响,原本去年计划于上海举办的CISMA2021,今年移师制造业重镇宁波。在期盼与忐忑交织、兴奋与焦虑共存的整体氛围下,CISMA2021开展首日,即迎来12294人、25758人次的现场参观,次日热度不减,共计10889人、22652人次入场,其中新到人数7165人。参观入场人数远超预期。


图片


这样的热度令人始料未及。它充分体现了在疫情之下,产业上下游渴望对接供需、了解新技术和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迫切心情,也展示了行业从业者面对困难和挑战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精气神。


疫情已进入第三年,叠加整个经济增速下行、美元加息,当下的经济形势和疫情一样严峻复杂。对2022年的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来说,那种生发于心的韧劲与信心,可能比任何时候都要宝贵。


正如展会主办方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杨晓京理事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

CISMA2021,是全行业克服疫情影响,以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世界的又一项新的硕果。它不仅是一届安全、精彩的专业盛会,更展示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决心,表达了行业与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全球缝机产业链发展的真诚愿望

图片






一场凝心聚力、鼓劲打气的行业盛会

不到现场,你体会不到那种久别重逢后的温情和热烈。缝制机械行业规模不大,圈子也很小。一个5万多平方米的CISMA2021展厅,几乎容纳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全部玩家,以及全球缝制行业80%以上的产能。


尽管受疫情影响海外厂商和经销商大部分缺席,但是本届CISMA从头部企业到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行业内各大中型企业的掌门人、一把手纷纷到场。无论是在厂商的代理商大会还是在协会主办的展商主题沙龙上,大家普遍珍惜线下交流沟通的难得机会,惺惺相惜之下,彼此鼓劲打气,传递着面向未来合作共赢、继续“向上走、向外走”的信心。


从杰克、上工申贝、美机、中捷等标杆企业到舒普、TPET、衣拿、川田等细分龙头,各个厂商也都拿出近三年来的看家“利器”,展示出苦练内功、转型升级后的丰硕成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八个展馆里人头攒动,供需双方交流热烈,专业化水准不输以往。为把CISMA打造成世界一流展会,主办方策划了2022缝制机械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和2022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聚焦全球缝制产业链的科技和市场发展趋势,探讨行业未来合作和发展方向。全国缝制设备工业信息中心也独树一帜,通过线下采访和线上直播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服务参展企业和展会,收获单日点赞数超过5.3万,观看人数两天累计近万人取得了超预期的传播效果。


很多展商负责人都纷纷表示:一开始还有些担忧,但两天展会情况看下来,效果还不错,基本达到了之前的预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感受到的不是焦虑和消极,更多的则是自信、从容和平心静气的乐观。


面对疫情的多重冲击,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近三年来直面挑战,勇于担当,不但在防护服贴条机、口罩机等防疫专用设备的研制及保障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更取得行业产销规模年均增长30%的佳绩,使中国成功迈入世界缝制机械强国行列。


中国作为世界缝制机械制造基地,工业机产量已占全世界85%以上,销售收入占65%以上,国际贸易量占据半壁江山,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行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已跃居全球首位,全球前十强缝制机械生产企业中,中国占据六席。


每一步都充满不易。汗水是小,肉体的辛劳和伤痕也不在话下,内心的挣扎和不屈不挠才是许多人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些永远奋斗的灵魂,奠定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成长的基石,并让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底色一天天更加亮丽。从这个意义上说,在CISMA这个平台上,他们理应获得更多掌声、更多呵护、更多鼓励,他们展示出来的自由奋斗、力争上游、不懈进取的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也理应得到大力弘扬。


图片




图片




一场展示新技术、新产品的视觉盛宴

今天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是因为开放的大市场支持了精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分工,造就了成熟、完善的分工配套体系,使中国企业能用最经济的成本结构,高效地生产出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产品,而且有良好的性能。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制造业企业厚积而薄发,通过积极对接下游需求,聚焦生产性创新,实现了技术上的领先甚至超越。


纵观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百年发展史,这条从引进到模仿再到开创的路径,也同样适用。用杨晓京理事长的话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再到“中国智造”,三个“中国ZHI造”虽然发音相同,但是内涵不同,深刻体现了缝制机械行业在中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十三五”期间,整个行业发明专利年均增长15%,规上企业R&D比例接近5%,智能传感、智能视觉、控制算法、设备互联、远程运维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制造已经从跟跑到并跑,正逐步迈向领跑。


此次展会,单纯从微观的技术发展角度来看,三个趋势非常明显。


其一,单机从自动化向具备自识别、自适应、自检测等功能的智能化设备转变,目前智能化缝制设备年产量已超过80万套,占行业总产量的15%。本届CISMA成为智能缝制设备当仁不让的主角。


在杰克、上工申贝、中捷、美机、宝宇、顺发、汇宝、欣普、卡维等厂商的展台,我们看到了更多智能化、自动化的身影。


以杰克为例。与众多参展企业不同的是,杰克是此次唯一一家以“成套智联服务商”形象亮相的企业。杰克股份副总裁邱杨友说,杰克向全球产业链展示了他们是如何集成数字版房、面辅料仓储、智能裁剪、吊挂缝纫、后道分拣、成品仓储以及MES、WMS、APS等软硬件的,目前行业里只有杰克能做到。从单机供应商到成套智联服务商,杰克的战略拓展是基于对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研判,“服装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小批量、多品种的快返需求,还存在着人工成本高涨、产业工人体量锐减,效率再难提升等发展痛点、堵点,智能化、数字化建设与改造是必然趋势。”数字化、智能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与范围,推动着服装产业的变革与创新。


而专注于智慧四边缝的琼派瑞特(TPET),早在2015年即在全球首推自动四边缝系列产品,它的一台机器可以顶替5个以上传统人工,使得用户生产效益明显提升。


再比如卡维,一直专注于高端智能电子拖轮的自主研发,可以轻松实现大面积织物送料顺畅、不堵塞,缝制效率高。


其二,从单机向缝制单元及成套化智联设备转变,缝制工艺从传统单道方式转为多工艺组合集成的加工中心模式,比如智能模板机、开袋机、床品四边缝系列、牛仔服装加工设备等。


其三,生产模式数字化,缝制设备对下游市场支撑从传统的提供设备,转变为设备集成加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基于新型数控及网络技术,行业融合创新缝制MES系统、缝制物联网系统、智慧缝制车间及工厂系统等等。


比如衣拿智能。本次展出的新品相比以往产品,可以支持5G和云MES系统。它志在研发与缝中、缝后的样板管理、仓储管理、发货管理等所有能跟MES系统信息互动的设备,并展示出一个小型智能工厂的雏形。


目前,中国缝制设备制造技术已实现全球领先,缝制机械专而精,简单的平缝机就有200多种专业零件加工和装配。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的制造、装配工艺技术突飞猛进,比如杰克的无人机壳加工车间,德鹰的全自动无人旋梭车间等,无论是从国内同类行业比较还是国际同类国家比较,均处于领先地位。


东华大学副教授杜劲松博士10年前即开始参加CISMA,见证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进程。他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走得还是比较扎实,但有的时候,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企业转型,其实还需要一个超前的布局。现在的状况是,很多缝制机械企业也想更有独特性和竞争力,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就走向了别人需求什么我就做什么,或者干脆别人有什么我就做什么,或者比价格、或者比性能、或者比产能,就完全在一条水平线上,没有高度和前瞻,所以也就造成缝制机械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中国的缝制机械行业未来很有潜力,尤其是在智能化和自动化上,无疑将引领全球发展的方向。


图片






一个展现全球化决心的未来舞台

面对一个竞争充分的红海市场,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机会,首先要从大周期中去寻找。比如全球化。


不管国际环境如何变化,所谓的脱钩以何种形式在哪些领域表现,都要相信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造福全球消费者的能力。如果说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国是被全球化所牵引,今天当中国具备了资本、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比较优势后,中国企业更有条件带动全球化的新发展。很多案例不止一次地证明了一点:凡是勇敢走出去、扎下根的企业,大多数都活得比之前要好,要精彩。


只要你在国内不卷输,在全球一定能卷赢。


在中国缝制设备领域,近几年来也开始进行全球化布局。本次展会上,不止一家参展商告诉我们,尽管这两年在疫情和消费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市场不景气,但是之前通过布局印度、孟加拉,东南亚甚至非洲市场,使得国外销售占比快速提升。东方不亮西方亮。加快全球化布局,成为近两年来国内缝制机械行业显而易见的行业趋势。


今年六月,我国缝制机械产品出口3.32亿美元,处于近年来出口高位,同比增长22.61%,环比增长13.33%。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市场出口额达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25%,占行业出口额比重高达68.49%。


图片


一直聚焦“平包绷”三机精品研发制造的美机公司,近些年在产品指标性能和维修率等方面向行业一流看齐的过程中,也加快了全球化布局。据美机副总经理杨志介绍,美机这几年来无论是人才、品牌运营还是技术创新上,其实都秉承着全球化的思维。


随着国内服装企业纷纷向海外转移,美机的市场重心也随之改变。杨志说,今年国内的生意不太好,但美机海外的市场份额却在不断攀升,这与公司的前期布局不无关系。目前美机已在印度、越南、孟加拉等重点目标市场设立了一定规模的办事机构,未来还会将更多资源投向海外市场,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再比如缝制设备企业的标杆上工申贝。作为中国轻工行业里最早走出去的上海国企,它在收购德国上市公司杜克普爱华后,通过对杜克普爱华和其它国内子公司的整合,中高端的自动缝制单元技术和中厚料缝纫机产品渐渐打开了国内市场。随后,上工在德国进行了多次投资并购,赢得了技术、品牌和市场;同时研发欧亚联动,赋能上海制造。


在刺绣机领域深耕多年的顺达,国外市场占到总销售额的95%,所以并未受到国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业绩一直都在持续增长。


杨晓京理事长在接受我们独家采访时也认为,企业未来要发展壮大,必须高度重视国际市场布局。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必须要以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彻底改变过去的低质低价发展模式。同时,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投入研发制造更多适合快速普及的具备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特点和功能的智慧产品、缝制单元和成套解决方案等更先进的设备,这样才能掌握全球化发展的主动权。


图片




CISMA2021已经落幕,但是落幕并不代表着结束。它凝聚起来的信心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将指引着行业企业努力创新、持续推进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创新创造新产品,以创新创造新市场,以创新创造新未来。在经历各种内外部冲击、经历了惨烈的行业竞争之后,现在到了一个回归理性、看清自己、精耕细作的时刻。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是至暗时刻,也不会熄灭满天星光”。



文章来源:上海市缝纫机研究所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