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江西日报重磅推出连版报道:工业强省作示范 富裕江西勇争先 全省各地勠力推进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铿锵的前进步伐。
举旗心有方向,落棋胸有成竹。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主攻工业、强攻产业,体系化谋划顶层设计,靶向式制定重大政策,不断完善提升产业链链长运行机制,加快推进“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主要指标稳步进位。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4.39767万亿元,进位至全国第12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08万亿元,首次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主要指标增速均居全国第一方阵,我省豪迈跻身全国新兴工业大省行列,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创新,是时代的脉搏、发展的动力之源。工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主力军。以推动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我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扩大开放,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龙头、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畅通产业内外循环,全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省工业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南昌 挺起工业脊梁 彰显省会担当
▲江西兆驰光电生产车间
九江 实施产业升级 打造工业重镇
产业质量取得新提升。2021年,全市上缴工业税收225.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材料、钢铁有色五大产业营业收入率先达到千亿规模;省级产业集群总数达14个,位居全省首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29个“千兆城市”;在全省率先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启动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项目建设实现新跨越。今年上半年,全市纳入省平台调度的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51个,总投资达2939.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768.5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62.6%,全省排名第三。当前在建重大项目有总投资100亿元的德福科技高档电解铜箔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天赐锂电新材料循环产业园项目等。今年上半年,九江石化89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成套芳烃生产技术的国家。
赣州 构建产业集群 推动工业倍增
产业集群聚集效应显现。全市坚持“1+5+N”产业集群发展,2021年,现代家居、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营收分别突破2200亿元、1000亿元;有色金属产业规上营收达1377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上营收达1327亿元,国内多家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涌现出一批食品医药龙头企业。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营收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总数达5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2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家。融合创新持续发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32.2%,高于全省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比30.06%;获批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平台及项目26个;全市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从无到有”。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全市11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产品获批国家绿色设计产品。此外,还获批7个省级绿色园区、17家省级绿色工厂。
宜春 聚力首位推进 开创裂变新局
聚力锂电首位产业推进,开创裂变式发展新格局。发挥锂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锂电新能源首位产业,引进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三个超百亿元项目,带动赣锋锂业、合众新能源等一大批头部和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大举投资扩资,全市碳酸锂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负极材料产值位列全国第二。开展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活动,统筹12.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上规模,推动传统产业快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48.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27.5%。聚焦中医药产业守正创新,打造“中国药都”新优势。着力推进“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推动中医药产业守正创新发展,形成了集种植、生产、流通、研发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据悉,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营收将实现四年翻一番、总量破万亿元,培育形成新能源(锂电)、生物医药(大健康)、节能环保、建材家具、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富硒)等六大千亿级产业。
上饶 坚持工业挂帅 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招大引强,积蓄工业发展“新动能”。2019年至2021年,全市共引进“5020”项目62个,总数列全省第二位;今年1至6月,全市签约“5020”项目43个,其中,百亿级项目7个,晶科“新倍增”、江铜精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快速高效推进。聚力产业升级,点燃工业发展“强引擎”。构建了以有色金属、光伏新能源为主导的“2+4+N”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有色金属产业营收总量2228.3亿元,占全省29.2%;光伏新能源产业今年内有望成为上饶第二个千亿级产业。强化数字赋能,夯实工业发展“主战场”。上线运营全省首个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两化融合示范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关键工序数控化率、ERP普及率排名全省第一。今年1至7月,上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增速列全省第一;今年1至6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757.4亿元,总量和增速在全省均位列第三。
吉安 坚持工业强市 加速工业崛起
实体为本,筑牢工业发展支撑。围绕“招、落、建、统”,吉安“双轮驱动”抓项目、“双赛制”推项目、“双培育”强龙头,2019年以来,累计引进“5020”项目81个,尤其是今年新签约百亿项目6个;近五年累计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82个,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2934亿元;海能实业、满坤科技A股上市,大自然药业纳斯达克上市。产业升级,增强工业发展动能。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1+4”产业倍增发展,加快电子信息“芯、光、屏、板、链、智、网”融合发展,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联盟、研究院、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三驾马车”实体化建设,构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引领,生物医药大健康、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支撑,物联网、5G等新兴产业蓄势的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吉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36亿元,总量保持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910亿元、增长25%;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65.31%。
抚州 强攻产业发展 实现全新跨越
产业发展规模跃升。今年初,抚州市明确以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为主的“2+4”产业发展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市“2+4”六大主导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53.86亿元,同比增长18.0%,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9.3%。龙头牵引不断增强。抚州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在“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2家主板上市企业,特别是比亚迪、深根铜箔等一批大企业的落地,极大拉动了全市规上工业经济的增长。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以来,全市新引进和开工建设“5020”项目30个。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建工业项目共321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42个。今年计划新开工项目165个,已开工项目157个,开工率为95%。抚州高新区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东临新区万亩大健康食品产业园等一批主题产业园的建设,极大提升了抚州主导产业发展后劲。
萍乡 坚定工业强市 加快转型升级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2016年以来,全市钢铁行业实现去产能265万吨,煤炭行业关闭煤矿88个,退出产能545万吨,花炮企业数量缩减至240家以内,退出企业完成率102%,全面改善了产业格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近五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在全市规上工业中的比重从2017年的11.7%提高至2021年的34.3%。电子信息产业从零起步,到2021年底突破100亿元、规上企业达86家。加速发展数字经济。狠抓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全市建成5G基站2045个,企业上云总数达5712家,有近40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萍乡经开区和芦溪工业园区获评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29家企业荣获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8家企业荣获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新余 坚持工业立市 强攻重点产业
坚持强攻主导产业。新余市全力主攻钢铁和锂电两大主导产业,出台“支持新钢30条”和“支持锂电30条”,设立10亿元钢链基金、5000万元锂电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力推动钢铁产业稳健增长、锂电产业爆发式倍增。十年来,钢铁产业营业收入从不足400亿元,到跨越千亿元,新钢公司成为全省第二家千亿级企业;锂电产业营业收入从不足20亿元,到今年将突破3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锂盐生产加工基地,锂盐产量占全国1/3以上,赣锋锂业锂盐产能居全球第一位。今年1至6月,钢铁和锂电两大产业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8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196.7%。坚持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推进“新宜吉合作示范区”“大南昌都市圈”等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协作,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坚持创新驱动。全市现有各类研发创新平台173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4家,新钢、赣锋、赛维、沃格均拥有国字号研发平台,企业研发能力在全省或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鹰潭 做优产业生态 打造“四最”基地
突出高位推动,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链长、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高位推动产业发展。紧盯延链补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紧盯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制定招引正负面清单,引进了投资100亿元的诺德股份超薄锂电铜箔和耀宁科技年产20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目前12家铜产业上市或龙头企业已落户,形成了“八位一体”产业体系和4条完整的产业链及多条细分产业链,产品种类涵盖300多种。注重创新驱动,激发产业发展动能。大力推行工业创新券政策,组建了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等56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坚持服务为先,焕发产业发展活力。今年上半年,出台市级惠企政策14项,集中兑现37.53亿元,惠及企业8.99万家,有效应对了疫情、铜价大幅波动等因素对产业的影响。
景德镇 着力固本创新 推动提能升级
推动产业提能升级。围绕陶瓷、航空、精细化工和医药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不断强链补链延链,今年1至6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8%。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围绕产业“拓展增量”,以项目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今年上半年,纳入全省平台调度的亿元以上项目374个,总投资额2074.6亿元。实施企业梯次培育。通过梯次培育和重点扶持,助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截至目前,全市主板上市的制造业企业达6户。昌飞公司、黑猫集团、长虹华意成为百亿企业且入围全省首批领航企业。创新服务保障举措。健全“企业服务日”长效机制,落实纾困政策,打通惠企政策落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今年1至7月,累计开展275次企业服务日活动,服务企业388次,收集问题175个,解决问题超过100个。
赣江新区 工业强基增长 科创引擎赋能
高起点谋篇布局,驱动工业“破局起势”。依托五大省级重点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培育六大优势产业链条,着力构建数字经济引领,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光电信息成为新区首个500亿元以上产业;建成世界前三、亚洲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基地;初步形成种植、加工、制造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条;聚集数字经济规上工业企业60家,产业规模超500亿元。高标准补齐链条,加速产业“聚链成群”。通过“靶向式”招大引强、“链条式”推进项目、“梯次式”培育企业,近五年,新区累计签约补链强链项目1132个,总投资超86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突破640家,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余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4家。高质量推动创新,推动产业“层级跃升”。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面布局了以赣江中药创新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三驾马车”为引领的24家创新平台,初步形成“3+N”创新发展体系。在创新平台的有效带动下,赣江新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54家,相较新区成立时增长近7倍;打造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7家,相较新区成立时增长近3倍。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