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播能力逐渐被淡化、以广告为主要经济支撑的时装纸媒,是否还能在当下这个新媒体、KOL层出不穷的时代生存下去?这让传媒人士们不禁要为这个行业打一个问号。
很多时装杂志在被引进中国市场之后,本身赖以生存的格调被冲击而支离破碎,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度”,使它们逐渐走向边缘——如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商业化:大量植入当红明星、流量KOL与品牌广告。虽然有不少是为周转资金的“不得已而为之”,但越来越主流,越来越大众,反而加速了纸媒的死亡。
国外有许多纸媒,它们涉及艺术、时装、建筑、摄影、生活方式、政治人文等等,无论在经营方式,还是发行内容上,都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和代表性。不牵扯令人乏味的广告大片,也不插播大众追捧的明星效应,更不以大批量印刷发行。
本次介绍的五本小众而不迎合主流市场的时装杂志,以季度、半年或年刊为周期,在保持精益求精的内容前提下,逐渐树立起新的标杆。
032c逐渐被主流媒体开始报道,还是在2015年杂志尝试性地推出了一些周边产品,Kanye West、Virgil Abloh、Rihanna等人上身后所营造出了一种潮流的迹象。
但其实,032c作为一家以独立杂志为核心的媒体,自2001年起,由Joerg Koch创立于柏林。将八、九十年代文化融入杂志的调性中,032C保持少量发售,在内容上不断交叠时尚、音乐、建筑、艺术甚至政治元素,加之报道学术性文案、业内人士访谈,并且有鲜少接受采访的时装大师现身,032c受到了不少创意圈内人士的追捧——就连早期追求独立格调的Helmut Lang、Dior Homme等品牌都开始拉拢他们。很多人开始好奇:这本时装杂志,居然涉及到如此多从未出现的题材与论点。
《DUST》是2010年创刊于柏林和伦敦的半年刊男装杂志,以青年文化作为主题,每期都会邀请八位知名度极高的当红摄影师拍摄不同的封面发行。Willy Vanderperre、Pierre-Ange Carlotti等摄影师都是他们的合作常客。
杂志内容经常涉及边缘化欧美青年群体,凭借反常的角度去记录、描绘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传达当下亚文化的独特面。无论是思维角度还是通过镜头为读者带来的情绪,皆让人感受到一种不愿墨守成规的独立态度。
多次被评选为“世界上最美的艺术时装杂志”之一的《encens》,由Samuel Drira(现任NEHERA创意总监)和Sybille Walter创办于2002年。整本刊物中几乎找不到任何主流时装杂志会出现的商业化气息,反倒多出一份古典主义文化推行者的优雅。
作为半年发行一刊的杂志,《encens》在视觉上达成了极致统一的调性:高于主流时尚的艺术气息,抛弃了绝大多数的品牌风潮,让时装狂热者们能追溯的历史线索,更多的是将经典重新带回到人们视野中,且为当今时尚与早期经典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011年,在圣马丁学院深造的Olya Kuryshchuk创办了1granary.com,两年后推出了半年刊杂志《1 GRANARY》,网站及杂志名来自圣马丁学院位于伦敦国王十字街的新校区。
1 GRANARY经常为读者发现挖掘来自圣马丁学院、帕森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安特卫普皇家学院令人兴奋的设计天才及作品。杂志大篇幅报道时装原创设计与理念,还有包括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Katie Grand等殿堂级时装名人早年在校的爆料与生活趣事,受到了COMME DES GARCONS、SHOWstudio的鼎力支持。
想象一下,一本独立杂志没有丁点儿广告,却拥有多大400P+的纯艺术、时装、摄影等领域的输出,是多么令人惊讶的事——《VANDALS》就是这样一本巴黎小众独立杂志。
由Mathieu Vladimir Alliard担任主编,Lisa Jarvis为造型总监,《VANDALS》在成立之初纯粹地想将强有力的资源化为创造力的同时,更希望成为故事的叙说者,帮助那些有艺术导向、时装造型、设计背景的从业者们,建立起一道联系网。半年的发行周期,杂志以极其限量的方式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