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时期是五代十国后从局部统一到大一统的两个特色鲜明的朝代,服饰制度完善,等级森严。这一时期也是袍服的成熟期,对后世袍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服装上的差异也突显了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差异。本期华服时课依据形制、材料、色彩、装饰对宋元时期袍服进行分类研究,以客观地表征这一时期服饰的变迁。
“
宋元时期袍服的分类
宋朝提倡儒学,重文轻武,尊孔复古,由朱熹集大成的宋代理学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宋代的衣冠式样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宋代服装主张“务从简朴” “不得僭越”,宋代的服装显得朴素简单,日益世俗化。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图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春季都城汴梁中各色人物服饰,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襕衫,衣袖宽窄适中,式样上变化不大。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铺中的管事穿长衫,束牛角皮带,不戴帽。秀才、儒生穿黑色褙子,外罩紫道袍,头带乌纱巾,足蹬黑皮鞋。
宋朝士大夫阶层爱穿一种称为道袍的宽大长袍,也称为直裰、直缝,款式特征是背面分成左右两个衣片,中间一道直线缝合。直裰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色彩以黑、白为主,这是宋代官方规定平民百姓可以使用的服色。《水浒传》中也有提到,花和尚鲁智深“身穿皂布直裰,系鸦青绦”。在近代考古发掘的宋代衣裳品类中,也有各式袍服,江苏金坛宋代周瑀墓中出土了30多件当时的衣物,其中就有对襟单衫和圆领袍,周瑀终年20多岁,是太学生,他的衣物正符合文献中记载的宋代文人市民服装情况。
左为对襟合领单衫,右为圆领袍
黄岩出土的南宋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A衣长135厘米,通袖长271厘米,袖宽47厘米,这件纱袍呈深褐色,领口、袖口衬以宽边的淡黄色素绫。右衽的斜襟处有一对纽子、纽襻,以作衣襟固定之用。“方孔曰纱”。纱是绞经素织透出方孔的丝织物,组织稀疏,质地轻柔透亮,古诗形容“轻纱薄如空”。虽经800年的时光,但它的色彩依然鲜亮如新,面料还具有良好的弹性。

南宋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
衣服纹饰为莲花纹,造型相对写实。其花纹图案具有鲜明的轮廓,花瓣和莲的叶径以均匀线条作亮地留空勾画。莲花和莲叶呈“品”字形组合连续排列,田田莲花饱和密布。莲的花叶间隙还饰有四片心形之叶环供八瓣小花组成的图案。这些造型赋予纱袍图案性的韵味和美感,增加了装饰性的效果。这种端庄典雅、结构严谨、花叶饱满的理性风格和装饰手法常见于南宋时期的纹样。


南宋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面料组织和局部结构
元代时,广大汉族平民仍然保留了宋代的衣冠服饰,如山西右玉宝宁寺的元代水陆道场画中市井生活人物身上的服饰。

元人水陆道场画市井生活人物
基于形制视角的宋元时期袍服分类
宋
宋代袍服按形制可以分为大袍、窄袍、衫袍、靴袍、履袍、单袍、直身袍七种。
大袍是宽敞的袍服。窄袍,解释有三:一是宋代皇帝礼服之一,袍身狭小,两袖紧窄,故以为名。二是宋辽时诸国使人入殿参加朝会之服,有紫、绯等色。三是宋代宫廷内职出入内廷所着之服。衫袍是唐宋时皇帝常服之一。靴袍和履袍是宋代皇帝礼服之一。单袍是没有衬里的单衣。直身袍是斜领大袖,宽而长的袍,形制与道袍近似,始见于宋代,元代禅僧及士人均服此服。明初,太祖制庶民服,青布直身即此衣式。
元
元代袍服按形制可以分为宝里、大衣、衬袍、士卒袍和窄袖袍五种。
宝里是元代的加襕之袍,蒙语称襕袍为宝里。大衣是蒙古妇人的袍,可作礼服用。当时的汉人称此种袍为团衫,南宋时的汉人称其为大衣。因其形制与用途类乎宋时的团衫和大衣,言其宽大的样式。衬袍是元代仪卫服饰名,是衬在裆甲里面的长衣。士卒袍是士卒所穿之袍。窄袖袍是窄袖子的袍。
基于材料的宋元时期袍服分类
宋
宋代袍服按材料可以分为布襕、锦袍、宫锦袍、布袍、绨袍、纱袍、罗袍、 絁袍八种。
布襕是以苎麻制成的袍衫。锦袍,解释有二:一是以彩锦制成的袍。二是又称衲袍,僧侣所着之袍,因鲜艳如锦故名。宫锦袍是宫锦制成的袍子,多用于达官贵者。布袍,解释有三:一是布做的袍服,贫者服之。二是平民或隐士之服。三是居丧之服。绨袍,是以粗帛制成的袍服,贫者用于御寒。纱袍,解释有二:一是又称纱公服,以纱罗制成的公服,有圆领大襟及斜领大襟数种。一般用于夏季,常朝礼见皆可穿着,着之以图凉爽。宋时已有,因其质地轻薄,有伤观瞻,曾一度禁止,后上下通行。清代规定为正式礼服。二是士庶常服。罗袍,是以罗制成的袍子。絁袍是粗绸制成的袍。借指庶民之服。
元
元代袍服按材料可以分为绛纱袍、锦袍、缯袍、布袍、麻袍、青丝缕金袍六种。
绛纱袍是深红色纱袍,一般作朝服用。锦袍是以彩锦制成的袍服。缯袍是丝帛制成的袍。布袍是布做的袍,指平民或隐士之服。麻袍是以麻制成的袍,贫者之服。青丝缕金袍是以黑色丝线与金丝交织制成的袍,多为贵族女性所着。
基于色彩的宋元时期袍服分类
宋
宋代袍服按色彩可以分为绿袍、赭袍、绯袍、赤霜袍、柘袍、皂袍、茜袍、紫袍、白袍、鹄袍十种。
绿袍是绿色的袍服。赭袍是红色袍服,有三种解释。一为红袍,帝王之服。二为军将之服。三为传说中仙人之袍。绯袍是红色袍服,简称绯。南北朝时贵贱通用,入唐以后专用于官吏,为四五品官员的常服,宋代因之。赤霜袍又称青霜袍,是粉红色袍服,为神话传说中的妇女服用。柘袍又称柘黄袍、赭黄袍、郁金袍,是赤黄色袍服,帝王之服。皂袍是官吏穿的黑色袍服。茜袍是大红色袍服,唐宋时学子考中状元,即可穿着红袍。紫袍是紫色袍服,北朝皇帝朝服,至隋代成为达官之服,至宋则贬至各种命服,包括官服及命妇之服。白袍是白色袍服。解释有三:一是军士之袍。二是庶民之袍,以白绢为之。三是孝服。鹄袍是白色襕袍。因其色洁白如鹄,故名。宋代规定应试士子皆着白襕。
宋中兴四将图及宋文会图
元
元代袍服按色彩可以分为紫罗袍、绯袍、绿袍、赭黄袍、白袍五种。
紫罗袍是紫色罗制成的袍。绯袍是红色的袍。绿袍是绿色的袍。叶子奇在《草木子》中对官服也有相关记载:“一品、二品用犀玉带大团花紫罗袍,三品至五品用金带紫罗袍,六品、七品用绯袍,八品、九品用绿袍,皆以罗流。” 赭黄袍,又称柘袍、柘黄袍、郁金袍,赤黄色袍服。唐贞观年间规定为皇帝常服,后历代沿用。白袍,即白色袍服。解释有三:一是军士之服。二是庶民之服。三是孝服。
基于装饰的宋元时期袍服分类
宋
宋代袍服按装饰可以分为凤尾袍、苣文袍、瑞鹰袍、白泽袍、瑞马袍五种。
凤尾袍,即破旧棉袍。苣文袍,又称苣纹袍,仪卫之服,以绯色布帛为之,衣上绣有苣荬菜纹。瑞鹰袍是金代仪卫之服,因织绣有瑞鹰,故名。白泽袍是金代仪卫之服,因织绣有白泽之纹,故名。瑞马袍是金代仪卫之服,因织绣有瑞马之纹,故名。
元
元代袍服按装饰分有织文袍、虬龙袍、大团花紫罗袍、蟒袍四种。
织文袍是织有文字的袍服,所织文字多为吉祥之语,如富贵、长寿等。虬龙袍是有虬龙纹样的袍。大团花紫罗袍是有大团花纹样的紫色罗制成的袍。元代官袍多以罗为面料,并以花纹大小表示级别。元主有虬龙袍、天鹅织锦袍。蟒袍是绣有蟒纹的袍服,元初就已在街市出卖,但当时蟒袍的名称还没有出现或流行开来。
• 内容来源:吴欣 赵波《汉族民间服饰谱系——臻美袍服》
文章来源:华服志 志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