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2〕21号),对入选2021年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工作予以督查激励。现将有关城市在保稳定、促转型、抓创新、强基础等经验做法刊发如下,供各地学习借鉴。
绍兴地处长三角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是融入杭州、连结宁波、接入上海的重要枢纽城市。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期间为绍兴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你不走‘腾笼换鸟’的道路,不走集约发展的道路,将是无路可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历届绍兴市委市政府踏上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之路。率先探索“跨域整合”“全域治理”“亩产论英雄”“产业链精准招商”等绍兴经验,成为浙江唯一的省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市,支撑浙江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22.4%,居全省第一,展现了“转型不失速、发展高质量”的良好韧性与定力。
一、“腾”字当头,开创腾笼换鸟“绍兴新实践”
开展“跨域整合”行动。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协调指导、专班专干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启动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构建企业组团、兼并重组、征收退出、转型发展等分类施策的推进方法,推动越城区所有印染、化工企业整体搬迁集聚至柯桥区、上虞区。通过“跨域整合”,印染化工新增产值近1000亿元,腾退用地1万余亩。
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逐步完善“亩产”概念,丰富“效益”内涵,形成由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增加值等六项指标构成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全市工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按区域、分行业进行ABCD类分档。实施“标准地”制度,积极构建产业项目准入评估机制,根据亩均预期税收等分别构建预期综合经济效益核算体系。
二、“转”字夯基,造就改造升级“绍兴新示范”
争创两业融合试点,打造服务化发展新业态。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承揽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和交钥匙工程,由制造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商、总承包商升级。鼓励制造企业剥离工业设计、科技研发、物流仓储、信息咨询等业务,成立独立的法人实体,发展成为专业的信息服务型企业。支持制造企业衍生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平台、面向行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和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平台。
三、“引”字增力,汇聚产业发展“绍兴新动能”
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相继建设复旦科技园绍兴创新中心、浙大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绍兴生物医药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载体。高规格举办中国绍兴集成电路产业联盟启动仪式暨院士专家“对话绍‘芯’”活动、生命健康产业峰会、“外国专家绍兴行”等。建设7大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累计入库工程师1766人。持续优化和完善产业生态,打造搬不走的产业优势。
四、“专”字为要,启动长高长壮“绍兴新行动”
双向贯通“服务”。建设惠企政策综合服务平台,坚持“线上+线下”全程、定向跟进,推进“一站式”直达服务。迭代升级“企业码”绍兴专区,以“综合集成、业务协同、跟踪问效”为导向,通过“一图”展示、“二化”监管、“三单”操作、“双向”评价、“集成”服务等举措,由市级有关部门牵头按企业诉求建立指导服务组,发挥驻企服务员作用,定期开展入企服务,实现企业诉求的集成化服务和闭环化管理。
五、“绿”字打底,瞄准双碳双控“绍兴新目标”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