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在北京时装周主会场之一隆福文化中心,一场《有凤来仪》主题公益活动引人注目,丰富多彩体验式的展览形式完美诠释了“非遗传承,公益有我”的理念。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博柏利集团、知名企业家等各界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项目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发起,博柏利集团支持,由中国纺联非遗办整合相关资源和组织实施的公益性项目。项目计划三年内走进10个少数民族,对具有一定传统手工艺女性从业者进行设计能力提升培训,并结合培训开展成果转化、展示交流等系列活动,以促进少数民族女性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国际合作办主任张蕾介绍了项目具体情况,通过项目赋能让学员从传统手艺人成长为手艺设计师,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中国十大非遗人物孙淮滨致辞时表示,希望纺织非遗事业更加产业化、市场化、生活化,让生活当中融合更多的纺织非遗。


在本次举办的“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公益项目—非遗成果转化公益展”上,呈现了首期走进苗族、第二期走进畲族以及第三期走进瑶族前期调研的纺织非遗技艺转化成果作品80多种,包括办公、家居、服装服饰等几大系列,融合了苗绣、畲绣、潮绣、瑶绣、蜡染、扎染、织锦、编结等多种传统技艺。作品均由培训学员参与创意设计和制作,她们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通过汲取现代设计理念与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到时尚生活中,使作品能够更好的被大众所接受,获得更大的市场价值。本次公益展带给观众最深的感受就是完全颠覆了以往对少数民族元素的认知。




传统手工艺与智能科技的跨界相遇。当传统手工艺遇到科技时尚碰撞出的灵感,竟是如此个性非凡令人爱不释手。在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融入了当今顶尖科技和民族技艺的作品,比如一组智能型的电脑包、笔记本和无线蓝牙耳机手机包系列,使用了五彩绚丽的苗绣,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原汁原味的美好与单纯,又个性时尚,瞬间吸粉。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相互交融。一组融和蜡染技艺的餐桌系列作品,充满浓厚民族风情的蜡染桌旗和靠垫餐垫,通过图案重组的设计手法体现简约时尚的气息,手工花朵、民族刺绣的酒盒,让观众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手艺匠心的精美。

传统手工艺与装置艺术的无缝连接。在展出的作品中有一组色彩丰富、对比鲜明的沙发椅,瑶族学员的织绣作品经过艺术家的再创意,成为一组独特的装置艺术,吸引参展的每个嘉宾都会去体验拍照打卡,让我们真正感受了物尽其用、物尽其美的创作理念。
女性是传统手工艺的从业主体,多数居住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她们拥有祖传的精湛手工技艺,但与现代时尚存在距离,普遍缺乏产品设计和市场开发能力。设计能力不足是阻碍当下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展览上,有两组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学员手作引起关注。一组是“绿马出行”,生动可爱的小绿马,披挂着五彩的战袍,一路前行,寓意平安健康,战胜疫情的美好愿望;另一组“有凤来仪”蜡染作品灵动可爱,寓意着从远山飞来的小凤鸟,带着萌动的激情,通过努力完成华丽蜕变的过程。

活动现场,来自苗族、畲族的学员还当场展示了各自的手艺。她们表示:通过这样的培训受益颇多,还与前来观展的企业对接了销售渠道。在活动结束后,她们将带着这些创意作品回到家乡,教会身边妇女如何制作,带动她们创收创业。


该培训公益项目邀请金顶奖设计师刘薇作为公益大使,并担任全程指导老师。本次展览同期,刘薇通过40套非遗服饰秀将苗族刺绣、畲族刺绣、瑶族织锦等传统技艺与时尚充分融合,整场秀色彩厚重、工艺精致,让观众打开了对传统艺术新的想象空间,用作品对话传统手艺是中国设计对民族文化的致敬。
通过此次非遗成果转化公益展,学员们经过培训后的成长肉眼可见,精湛的技艺加上设计创意,实现了非遗产品的生活化、功能化、时尚化。传承与创新,让传统非遗之美,历经千年,历久弥新,这正是本次公益培训的初衷。
制作 / 王亦一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