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反面组织是双面纬编组织中的一种基本组织,它由正面线圈横列和反面线圈横列相互交替配置而成。图2-2-53(1)所示为1+1双反而组织,图中1-1纱线编织正面线圈横列:2-2纱线编织反面线圈横列。
在双反面组织中,由于纱线的弹性,使得线圈在垂直于织物平面的方向上产生倾斜,即正面线圈的针编弧向后倾斜,而反面线圈的针编弧向前倾斜,致使织物两面都是线圈的圈弧凸出在织物表面,而圈柱凹陷在里面,如图(2)所示。因而织物的正反面看起来都像纬平针组织的反面,故称双反面织物。双反面组织中线圈倾斜的程度与纱线的弹性、线密度和织物密度有关。
1、织物的纵向密度和厚度
双反面组织由于线圈的倾斜,使织物纵向缩短,从而增加了织物的纵向密度和厚度。
2、延伸性和弹性
双反面组织在纵向拉伸时具有很大的延伸性和弹性。这是由于在自由状态下,线圈圈柱凹陷,使纵向缩短,在织物受到纵向拉伸时,倾斜的线圈伸直,圈柱暴露,然后才发生线圈的转移。同时,拉伸时使线圈接触点间的压力增加,隐藏了更大的弹性势能,因此当外力去除后,恢复原状的特性较好。
3、脱散性
双反面组织具有和纬平针组织相同的脱散性,即可逆、顺编织方向脱散。
4、卷边性
双反面组织的卷边性随着正反面线圈横列的组合不同而不同。如1十1、2十2这种由相同数目正反面线圈横列组合而成的双反面组织,因卷边力互相抵消,故不会卷边。但2+1、2+3等双反面组织中,由反面线圈横列所形成的浮凸横条效应更为显著。如果将正面、反面线圈横列以不同的组合配置就可以得到各种凹凸花纹,其凹凸程度与纱线弹性、线密度以及织物密度等因素有关。
双反面组织及其由双反面组织形成的花色组织被广泛地应用羊毛衫、围巾、帽子和袜子生产中。
双反面型圆纬机属双针筒舌针机,该机种机号一般较低(E18以下),适宜编织纵横向弹性均好的双反面导织物。
1、成圈机织件及配置

图2-2-54为双反面型圆纬机成圆机件的配置,该机有上下针筒6和5,且同步回转,针槽相对,针槽中插有双头舌针3,每一针筒上还分别插有上、下导针片2、4,它们由上下三角1、7控制带动双头舌针运动,使双头舌针可以从上针筒的针槽中转移到下针筒的针槽中或反之。成圈可以在双头舌针中的任一针头上进行。由于在两个针头上的脱圈方向不同,因此如果在一个针头上编织的是正面线圈的话,那么在另一个针头上编织的则是反面线圈。
2、成圈过程
双反面机的成圈过程与双头舌针的转移密切相关,可分为如图2-2-55所示几个阶段:
① 上针头退圈
如图中(1)、(2)所示。双头舌针3受下导针片4的控制向上运动,在上针头中的线圈退至针杆上。与此同时,上导针片2向下运动。
② 上针钩与上导针片啮合
随着下导针片4的上升和上导针片2的下降,2受上针钩的作用向外侧倾斜,如图中(2)中箭头所示。当4升至最高位置,上针钩嵌人2的凹口,与此同时,上导针片在压片23的作用下向内侧摆动,使上针钢与上导针片啮合,如图中(3)所示。
③ 下针钩与下导针片脱离
如图中(4)所示,下导针片4的尾端25在压片24的作用下,其头端向外侧摆动,使下针钩脱离4的凹口,之后上导针片2向上运动,带动双头舌针上升,4在压片28的作用下向内摆动恢复原位,如图中(5)所示。接着下导针片4下降与下针钩脱离接触。如图中(6)所示。
④ 下针头垫纱
如图中(7)所示,上导针片2带动双头舌针进一步上升,将导纱器9引出的纱线垫人下针钩内。
⑤ 下针头弯纱与成圈
如图中(8)所示,双头舌针受上导针片控制上升至最高位置,旧线圈从下针头脱下,纱线弯纱并形成新线圈。
随后,双头舌针按上述原理从上针筒向下针筒转移,在上针头上形成新线圈。按此方法循环,将连续交替在上下针头上编织线圈,形成双反面织物。
来源:《针织技术》
由色尚坊布博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