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势、典型案例剖析及思路举措

摘 要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全国12个省份96个村庄调研数据,首先,分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势,表明当前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总体发展向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异质性问题仍然突出,样本试点地区产权改革全部如期完成,但存在基层人员保障不足、产业发展困难、分红数额偏低等问题。然后,重点对典型试点村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集体经济强村、富裕村和薄弱村集体经济的实践经验及发展规律。最后,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规划的四类村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思路及举措,为未来集体经济发展实践和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典型案例;集体产权改革;发展思路
作者简介
肖红波、陈萌萌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从2015年开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后组织开展了5批试点,范围覆盖全国所有涉农县市区。截至2021年5月,18个省份完成试点任务,确认集体成员9亿人,剩余13个省份将于2021年底完成。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53万个村庄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50多万个村庄领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截至2019年底,清产核资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完成,清查核实集体土地资源65.5亿亩,集体账面资产6.5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1万亿元,非经营性资产3.4万亿元;全国村级资产4.9万亿元,10.4%的村集体收益在50万元以上;东、中、西部地区集体资产占比分别为64.7%、17.7%、17.6%,基本摸清了家底。总体来看,前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就,成效显著。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目前,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发展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连串问题。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韩俊等(2014)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赋权于民,相关立法缺失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等(2015)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多部门、多环节和多要素联动发展,仍存在土地收归集体难、流转不畅等问题。闵师等(2019)发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度省际间差异较大,部分地方性改革方案有待规改。温铁军等(2018)和杨帅等(2020)认为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生态空间资源具有的“非标性”和“公共性”给市场带来定价难题,需完善土地等生态资源的产权交易市场,为激活集体资源提供平台。张应良等(2019)提出农村集体经济增长需要具备产权明晰、产权激励、拓宽市场、延长链条和维持特色五个理论条件。孔祥智等(2017)、高强等(2020)和郭晓鸣等(2019)认为收益权属不清仍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大问题,因此产权及股权需实现归属清晰并固化于民,集体经济组织走收益风险“共担”之路,对集体资源资产薄弱的村庄,还可以多村联合发展。贺雪峰(2019)同样认为将农民组织起来,走村落依托资源模式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政经分离”和完善收益再分配制度对集体经济组织长效发展十分重要。这些文献大多集中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如何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较少,迫切需要根据实践探索,认真梳理总结试点地区改革实践经验,深刻认识和分析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破解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难题,推动“十四五”时期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鉴于此,本文基于课题组2018年、2019年在全国12个省份96个村庄开展关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路径(76个村庄)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20个村庄)的调研数据,深入分析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工作的成就及问题,并把集体经济发展不同水平的三类村庄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其发展差异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战略思考、重要举措,以期为政府、管理部门、集体经济组织及社会相关经营主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决策参考。
“十四五”时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十四五”时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根据本文分析,集体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具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异质性特点,在集体经济发展实践中,全国很难采用统一政策、模式、路径等,应根据村庄的不同特点,分类推进,因村施策。本文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四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借鉴和参考上述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和内在规律,坚持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资源汇聚、生态优先、典型示范、组织引领、多级联动、多措并举、注重实效的原则,提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全国四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实施路径、组织模式及举措,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时期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一)集聚提升类型村庄
这类村庄是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村庄比重高,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但在区域、资源、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别,可以分为强、中、弱三类,其集体经济发展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1.实力较强村。要走“自主发展”型集体经济之路,可以与企业或其他主体开展股份合作,但要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导。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向环保生态、现代科技、产业融合和全产业链方向发展,例如“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三产融合”等现代产业;创新发展模式,采取“土地股份制”“保底分红”等模式,保障农户利益,实现集体组织与集体成员的共建共富,把村集体的各种资源进行折价入股,采用多种“村+”模式,与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主体开展股份合作,实现集体经济与各合作方利益共享、共同发展;逐步推进“三位一体”政经混合向“三委分离”转变,村党总支发挥领导、引导和监督职能,集体经济组织负责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同时集体经济组织需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可聘请职业经理人;建立村集体经济优秀带头人、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长期稳定发展机制,保障优秀接班人不会断层,不会因为集体经济组织失去某位带头人而陷入发展困境。
2.实力中等村。要走“村企结合”型集体经济之路,立足于本村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入驻投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这类村一般产业层次较低,主要以纯种养业和租赁业为主,附加值低,产业带动能力弱,不确定性大,可持续性不强,这是由当前发展阶段决定的,当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积累后,要重视提高产业层次,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主导品牌,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优质绿色特色高效农业,开展种养结合循环生产方式,营造农业景观,连片发展乡村旅游,开展特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采取“村+合作社”,村集体要牵头创办农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汇集资源,与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村集体的经营管理能力不强,村集体和合作社可不直接从事经营,而是由龙头企业经营,建立合理的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配置集体经济组织专门人员,选好负责人,并配备年轻有能力助手,村两委要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并要多方面提供协调和支持,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当地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络,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支持,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
3.实力较弱村。要走“党建带动”“国资搭台”“股份合作”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这类村空壳村的比例较高,要深刻剖析空壳原因,因村施策,对症下药,千方百计让空壳村脱壳,然后逐步发展。走党建带动型道路,坚持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配强党组织书记,发挥党员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带动作用,委派能力强的驻村干部、年轻基层公务员加入领导班子,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实行“三变”改革,将政府投入资金、集体资源进行股份量化,充分利用特殊的政策支持和本村优势资源,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对于资金匮乏的村集体,可引进经营主体,为其提供管理服务,增加集体收入,或者由经营主体负担村公共服务,减少集体经济的开支,对于“三无”村,着重以乡镇为单位整合扶持资金抱团合作、异地开发、按比例分红等方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创收;要充分利用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贫困村、生态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注重宣传本村优势资源,引起企业、社会关注和支持,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二)城郊融合类型村庄
要走城乡融合,为城市提供服务的道路。进一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集体工业”“物业经济”“休闲农业”“物流服务业经济”“生鲜农产品基地”等;采取股份合作制,充分利用城市的资金、人才、科技、市场的优势,合作共建集体经济,提高集体经济参与度,要保有一定的决策权;实行“三位分离”治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廉政建设和监督机制
(三)特色保护类型村庄
要走生态发展、特色旅游的道路。要按照特色保护的总体理念,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确立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引入企业入驻共同进行适度开发;大力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依托旅游开发,由企业负责统一规划和管理,村民可发展家庭客栈、餐饮、产品销售等,加大特色优势的宣传,形成“村+集体+企业+村民”共创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发展格局(周立等,2021)。
(四)搬迁撤并类型村庄
要立足生产生活,走“服务发展型”集体经济道路。结合搬迁后的实际需求,提供各种服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参办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生产管理、农机服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农村电商等农业配套服务;村级组织牵头组建劳务合作社或劳务中介公司,以劳务承包的方式承接基础设施维护、村级道路养护、绿化管护、企业后勤等工作或提供劳务中介服务;在当地村民集中居住区成立物业管理、综合服务代办点、便民超市等专业服务公司等,为广大村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就业服务,切实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集体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中央、地方基层部门、村级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上述发展思路及举措,仅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各地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共同推动集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全文阅读
<<< 左右滑动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