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这里是乡村笔记。
11月1日晚上19点,广东时装周又要做一件公益大事!广东时装周将携手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乡村笔记,举办乡村振兴专场!
「乡村,不止于乡村」——来自乡村笔记五年的乡村创业心路历程:
时间分配:
解决乡村问题
时间不止该花在乡村工作
2017年我刚到湘西研究卖腊肉帮老乡挣钱的时候,当时的机构有一项特别的规定是,我们这些扶贫专员每年必须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常驻在村子里,但我研究了一个月也没研究出来该如何卖这些腊肉。

后来我开始做乡土研学,想要把城市孩子带去乡村的时候,我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城市跟学生、家长、老师们沟通,挖掘他们的需求。那个时候,我才明白了「作品思维」与「产品思维」的不同:
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家,你想做的只是更好地表达自己,那你大可以先创作,然后期待有价值的作品会收获一个好的价格(当然也可能你并不在意一个好的价格)。
但如果你要做出一个好产品,那你一定得先了解客户和用户的需求,所有不从需求出发的产品设计都是闭门造车、向壁虚构,也就难怪往往一厢情愿,却又颗粒无收了。

在乡村,其实很多问题的出现就来源于“城乡二元结构”,很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依靠城乡良好的互动。
所以,我们做乡村工作的时候,时间不止该花在乡村,也应该花在城市;同样的,当我们在城市希望帮到乡村公益的时候,我们的时间,不该只思考城市中生活的我们有什么,也该多问问老乡们究竟需要什么。
解决乡村问题,时间不止该花在乡村工作。
视野定位:
助力乡村发展
视野不止该停在乡村产业
聊到乡村的产业兴旺,大家想到的是哪些场景?是五常的大米还是北海的生蚝?又或者是各式各样的农家乐和柴火饭?

那如果聊到城市产业呢?从新消费到新能源,从人工智能到区块链,感觉好不热闹。
但我们要明白的是,乡村本身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场域,所有的行业都可能与乡村发生一些链接,就像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把所有行业再做一遍一样,在乡村的场域里,所有的行业,也都有可能被再做一遍。

比如在新疆墨玉,乡村振兴与新能源做了个跨界,便有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光伏发电产业」,那个地方全年日照小时数达2655小时,太阳真是勤劳得让人感动。

比如在河北丰宁,乡村振兴与人工智能做了个跨界,便有了京东丰宁的「人工智能养猪场」,当下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第一智能养猪场,年出栏量有210万头,所以未来在人脸识别之后“猪脸识别”也会是一个大众熟悉的业务。


所以我们想做一场时尚与乡村的跨界,乡村发展的视野不止停留在乡村产业。
振兴力量:
实现乡村振兴
途中不止于仅有乡村力量
然后,我一旦回答“乡村振兴”,大家就会在第一时间啧啧称奇,然后若有所思,说出一句 “你做的这事情可真有意义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段时间以来,乡村振兴一直是一个在政策上被高度重视,但是很少能与大家的生活产生联系的领域,大家都知道它很重要,但好像又不知道该如何帮上忙。
大家一想到在乡村振兴领域工作的人,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或者是白发苍苍鞠躬尽瘁的乡村教师,大家会敬仰这些乡村工作者,但是往往不想成为他们。

在乡村振兴的领域依旧存在着诸多的「反向歧视」,也就是我们越强调帮助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会变得越特殊越弱势。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一次和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孙云龙教授的交谈,给了我新的思路。
孙教授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短期旅行或者旅居乡村的人们,也看作是一类新村民,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乡村带去新的活力」。
是呀,其实即使是短期的力量汇聚,也可以让乡村发生巨大的改变,而让大家汇聚的前提是,不能让大家只觉得乡村是一个辛苦的、需要被帮助的场域,而是要让大家觉得乡村很美好很有趣。

很多时候在“有趣”面前,“有意义”一文不值。
所以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大家想到乡村的时候,不是皱起眉头深思,而是裂开嘴角微笑。
实现乡村振兴,途中不止该只有乡村力量,我们要通过一些有趣美好的方式让所有人都在乡村有一席之地,有更多可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所以,乡村,不止于乡村。
我们要重新发现乡村的诸多可能,用跨界创新的力量,在我们的时代,让所有的产业、所有的行业都有一个乡村振兴的新版本。
11月1日晚上7点,我们在广州国际媒体港 · 珠江之眼演播厅,诚邀您来参与「乡村不止于乡村·广东时装周乡村振兴专场」!

文章来源:广东时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