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纺织大省,河南如何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做好今后各项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共同富裕道路上做出新贡献?日前,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常务会长袁建龙接受了《中国纺织报》记者采访。
袁建龙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把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供给需求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老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袁建龙认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纺织工业长期在保民生、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独具优势的纺织行业,理应跑在前、勇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纺织企业正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行业的柱石。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无疑会促进纺织行业大放异彩。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全体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将为纺织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市场的需求是纺织行业发展的源动力。这亦为纺织行业振兴吹响了进军号。纺织行业企业,一定要担当起职责使命,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努力奋斗。袁建龙谈到,河南纺织行业近百万从业者积极应对,顽强拼搏,攻坚克难,风雨无阻向前行。企业经营稳步改善,投资信心持续恢复,主要运行指标实现平稳回升,总体保持修复性发展态势。2021年,河南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000多亿元,约占全国纺织工业的9%;纯棉纱、布、化纤以及服装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纺织业的第二、第八、第八和第十位。今年以来,全省纺织行业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日益高涨,行业形势逐渐好转。10年来,河南纺织产业整体水平有了质的跃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创新驱动科技基础不断增强。在平煤神马、新乡白鹭、恒天重工、新野纺织、白鲨针布、河南二纺机、舞钢银龙、平棉集团、阿尔本制衣9家优势企业,不仅建设有锦纶化工等多个研究所,还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中心49个,研发平台不断壮大。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新乡白鹭用创新引领发展,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改造计划,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动结构转型、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推动新乡白鹭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获得“河南省工业智能工厂”称号。许昌裕丰纺织通过智能化改造,成为自动化程度最高、万锭用工最少、生产效率领先的标杆企业。三是产业化集群聚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重点打造,示范引领,形成了新乡化纤产业园、安阳中国针织服装名城等15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型产业园区,为河南纺织高质量发展立柱架梁、落子布局。四是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平煤神马集团与平顶山市政府正在携手打造“中国尼龙城”。今年9月,新乡白鹭投资集团与郑州中远氨纶工程技术公司合作,上马了年产6000吨再生纺氨纶项目。2020年12月,总投资约150亿元、占地5000亩的周口中垣环保生态印染产业园项目,在扶沟县开工建设。2021年2月,舞钢银龙集团·云龙公司6万锭紧密纺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开工奠基。2021年10月,银龙集团家纺项目开建。这些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不仅带动了河南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正在加速。通过打造洛阳白马、平棉集团等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碳达峰碳中和体系基本形成。
谈到河南纺织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具体任务,袁建龙表示,河南纺织业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高质量发展。围绕共同富裕,加强有效供给;坚持创新驱动,稳住经济;加快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夯实棉纺基础,适度发展印染,扶持化纤优势产业,壮大服装终端,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巩固和提升纺织大省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袁建龙谈到,谋划未来,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抓好棉花原料和产品市场销售两个关键。二是突出抓好员工队伍稳定和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两个要素。三是突出抓好企业增效和员工增收两个重点。创新强链行动。鼓励行业加强创新研发竞争力,培育纺织服装强势产业链。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水平、高标准引进印染、服装面料等项目,着力破解河南纺织服装产业链中间制约环节。完善纺织服装交易平台。积极推动与棉花棉纱期货、郑棉 e拍等密切关联的交易市场发展,拓展国内国际供销渠道。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纺织服装“独角兽”企业等。发挥行业“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纺织服装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数字融链行动。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提升集群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打造行业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纺织服装技术研发、质量检测、集中采购、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运输等数字技术配套服务水平。加强纺织服装产业园区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线上线下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完善“中国纺织服装大数据河南中心”建设,推动行业企业上云,建设一批纺织服装智能工厂、车间。转型延链行动。培育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围绕产业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新乡市、平顶山市大力发展高科技纤维及高性能氨纶、锦纶、粘胶、莱赛尔、碳纤维等新品种;支持安阳市、商丘市顺利实施印染产业规划;支持郑州市、信阳市、鹤壁市大力发展品牌服装中高档休闲、时尚、运动服装等,把非物质文化纺织品作为当地纺织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支持南阳市、驻马店市传承发展老粗布、地毯及特色家用纺织品;鼓励郑州市、焦作市等市大力发展土工布等建筑用纺织品、过滤与分离用材料、高端应用防护、交通、安全防护等产业用纺织品。多元稳链行动。实施纺织服装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行动,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安阳、商丘等地市针织服装产业链和供应链本地配套率。支持神马集团、新乡白鹭化纤和中纺绿纤等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供应链多元化。鼓励郑州女裤企业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制造。支持郑州、新乡等地防护用纺织品企业多元化发展。支持全省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创建名牌产品、优质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争创国家级工业品牌示范企业。招商补链行动。配合相关部门强化集群产业链式招商,梳理集群和产业链短板弱项,加强与优势区域、优势企业交流合作,强化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与落地。协助发布先进制造业集群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招商补链过程中,培育产业创新动能。加强设备智能化改造,提高质量和效率,巩固和提升河南纺织大省地位。生态畅链行动。加强人才支撑产业力度。根据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并引进高层产业人才。依托纺织服装类高校,构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加强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支持建立纺织服装人才基金,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创新氛围。撰文 / 本报记者 王育楠 通讯员 / 李秀明 李继锋
编辑 / 郑玉冰 制作 / 王亦一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报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