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分别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
迈进2023年,春回大地,万物起始,一场新的出征扬帆启程,经济社会各领域开局即冲刺,都在努力夺回过去三年耽搁的发展进度,抢占重新出发的先机。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值此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纺织》微信公众号精心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两会“织”音》,传递纺织行业代表委员的两会视角与观点,倾听他们发出的行业声音,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摇旗呐喊,助力行业行稳致远。
在两会期间,31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联名议案,建议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促进法》,为深化“产改”提供法治保障。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已进行5年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项改革带来的变化正广泛惠及产业工人,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积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但代表们认为,“新时代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代表们表示,当前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在技术技能、素质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从改革推进情况看,面临一些部门、地方和企业对其重要性、系统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民营企业落地落实难,外资企业、中小微企业、传统低端制造业和“三新”领域企业参与度低,制造业岗位吸引力不够、高技能人才缺乏、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等突出问题。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谭天星代表认为,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促进法》,对于巩固“产改”成果,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发展壮大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
德州恒丰集团高级技师王晓菲:
加强对纺织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
身居岗位一线,王晓菲保持着调研行业发展的习惯,这次两会她准备的建议是“加强纺织行业人才公益单位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建设体系中的作用”。王晓菲表示,纺织行业技能人才结构性缺口巨大。她建议充分利用行业人才公益单位熟悉企业、贴近企业的公益属性,以及在技能人才评价、人才就业培训等方面聚焦专业的优势,组织行业企业、院校,直接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人才就业培训、就业促进专项活动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人才就业和技能培训服务平台工作,加强对纺织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
王晓菲表示,要当好新时代技能员工的代言人,充分反映纺织工人的心声,力争提出站位高、质量精的议案和建议,积极建言献策,把纺织产业发展的经验带到会上,把恒丰人“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带到会上。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昌茂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纺纱车间主任徐秋萍:
让更多农民工成为“大工匠”
3月5日,作为一名由农民工成长起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徐秋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对此,徐秋萍内心十分激动。她深深理解农民的甘苦,理解稳定的就业对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她希望更多农民工能成为有技术、有未来、人人持证的“大工匠”。徐秋萍出生于1981年,高中毕业后到广东东莞打工。2007年她回到家乡,成为昌茂纺织公司细纱车间年龄最大的挡车工。对纺纱技术一窍不通的她从头学起,在培训期间,徐秋萍放弃休息时间苦练技术,在新员工月测试实际操作和理论测定中均获第一名。3个月后,徐秋萍从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被任命为班组长,2015年,公司决定新建两万平方米智能化纺纱车间,徐秋萍任车间主任。车间从当年5月开工建设,10月份安装调试,2016年3月正式投产,他们不仅把工期提前了7个月,并且提前生产了3850吨棉纱,增加产值1.1亿元。工作中,徐秋萍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专业技能不断精进。她带领的车间在业务竞赛中每次都是第一。2020年徐秋萍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我和同是农民工出身的另一名姐妹,都是因为在技术比武中多次取得第一名被破格提拔。我还手把手教出了第一批68名技术工人,他们又分期分批把新员工培养成纺纱车间的行家里手。”徐秋萍说。昌茂纺织二车间现有管理和技术维护人员14人,负责生产监管、设备维修、电力畅通、网络机台连接、运行状况监控等工作。徐秋萍有效利用错峰电价政策夜间开足马力生产,年节约电费300多万元。他们实施的利用边角废料改造的“络纱小车”、减少断头操作的降“风箱花”等技改项目,让公司年增收200多万元。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身怀绝技、持证上岗的工人,才使得企业在棉纱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疫情影响的形势下,销售额、税收实现持续增长。公司年销售额连续3年超过3亿元,税收连续3年突破千万元。这家位于扶沟县城、建厂15年的民营纺纱企业,生产的“昌茂”牌棉纱以每吨高于市场价3000-5000元的价格畅销世界各地,仅江浙两省的订单,每月就售出棉纱近1500万吨。如今,昌茂纺织90%的工人取得了相应技能等级证书,还有1人获“周口市大工匠”称号,2人获“桐丘大工匠”称号。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徐秋萍久久不能平静:“希望更多农民工学习先进技术,争做能工巧匠,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工的关怀,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作贡献。“这次我带来的建议与传统行业的人才接续有关,特别是丝绸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履新全国人大代表,王丽有一些紧张与激动,但更多还是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沉了起来。“目前丝绸行业的中坚力量还是我们的长辈,那时他们有丝绸方面的专业培训。”让王丽有些担忧的是,目前学习丝绸专业的年轻人数量在减少。“以我们企业为例,年轻人的比例大约只有10%,更多的专技人才集中在40岁左右。”据王丽介绍,南充六合的丝绸产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要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丝绸行业,让这百年的历史流动起来,最佳的方式就是向更多的年轻人敞开怀抱。“近年来,南充六合探索以工业旅游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一个个蚕茧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流程,如何变成我们生活中衬衣、丝巾等面料。”王丽说。而丝绸作为南充的一张名片,百年传承的背后是工艺的坚守。在王丽的日常工作与调研中,她看到相关部门会为大范围的群体提供岗前适应性培训,让新人快速适应到这一传统制造业的工作流程中来。“但通过职业院校或高校的系统性、专业性培育,这样的人才对于丝绸行业才会有系统的认知,加之技能培训,才能形成连贯的思维,才能在这个行业有所创新。”王丽举例道,比如在品种设计、组织设计、工艺设计、设备改进等方面,都有可以进一步优化与改善的空间。“希望之后在制造业行业的人才培训可以更加深入,也同步加强丝绸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王丽也向广大的年轻人发出邀请,希望更多喜爱、关注丝绸行业的青年朋友来到南充,为百年传承的丝绸产业带来新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