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有“中国织造名城”之称。2022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827.8亿元,全国城市50强位次提升至第45位,成功跻身全国地级市20强。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632.83亿元,同比增长2.99%,在全市产业体系中居第4位。
在传统产业发展压力增大的环境下,襄阳市持续推动纺织产业迭代升级,依托“链长制”,统筹抓好纺织产业链的项目建设、产业招商、补链延链工作,在创新、提质、增效中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勾勒出一条“上扬曲线”。
技改实现提质增效
01
受疫情和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天舒纺织有限公司发展曾一度低迷。面对困境,企业选择逆势而上,主动淘汰落后设备,注重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使其再度焕发光彩。“目前订单充足,生产已排到二季度。”天舒纺织相关负责人表示,现有产能正满负荷运行,加班加点赶订单、赶进度,预计一季度产值可达1.2亿元,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
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襄阳市枣阳万通棉纺实业有限公司,是否实施了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看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便一目了然。
该公司3号车间内,上万纱锭高速旋转,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几名工人监测着设备的运转;而在1号车间,40多名工人在半自动化设备旁不时用手拨弄纱锭;在2号车间,80多名工人忙个不停,奔走在一排排纱锭之间。3个车间3个忙法,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3号车间完成了技改,1号车间完成了部分技改,2号车间尚未技改。”
“技改后产能可以提高6倍以上。公司成立之初棉纱产量3万锭时,员工总数达1200人,现在产量到20万锭,满负荷生产,只要600人就够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前“招工难”,技术改造可以实现一举两得。
除了万通棉纺,天舒纺织、富仕纺织等企业也纷纷跟进,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和高端生产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万锭用工普遍减少到20人以下,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2021年起,万通棉纺对15万锭棉纱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现在看来无疑是明智之举。”襄阳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在市场形势极为艰难的情况下,襄阳市鼓励纺织企业坚定信心,以技改提升产品档次,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2022年,襄阳市共有30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顺利开工,计划总投资40.9亿元;共有28个投资过千万元的续建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总投资39.5亿元。谷城纬达棉纺织公司投资4.8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高档织布项目;金满盛纺织公司投资2.8亿元,对3万锭细纱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技改项目稳步实施,强势支撑纺织服装产业提高生产效能。
补链突破印染短板
02
襄阳市宜城经济开发区内,最惹人注意的就是临街排列的纺织企业。19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工业企业在此聚集,纺纱能力超50万锭。
襄阳市基础雄厚,但弱在产业链。全市年生产纱线68万吨,约占全国的2.35%、全省的21.1%;年生产坯布26亿米,约占全国的5.6%、全省的45.6%;生产的涤棉混纺产品占亚洲市场70%的份额,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以前,由于缺少印染,全市九成的纱线、坯布直接外销,而服装面料需要从外省采购,导致产业链无法向服装、家纺等方面延伸,制约了产业链招商,补齐印染短板迫在眉睫。”
2018年10月,襄阳市获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后,就着手探索纺织产业链纵向一体化,补齐印染短板。当年11月,际华三五四二公司率先通过兼并重组,建立了纺纱—织布—印染—家纺制品全产业链,成为棉纺行业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企业。
去年5月,际华三五四二公司整体迁入襄阳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智能生态纺织产业园项目。目前,一期、二期项目新建了5条智能染色线,具备了年产6000万米功能性印染布的生产能力。“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目前公司建有9个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2个。”际华三五四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公司2023年还将投资近1亿元建设际华功能性面料研发中心,实现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功能,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目前,襄阳市纺织行业新进规模以上企业16家,总量达241家。襄阳市正按照“纺织企业+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的模式,统筹谋划全局,用产业规划“穿针引线”,构建联系紧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生态。2023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产值有望达到730亿元,同比增长15%,力争到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千亿元级产业。
来源:经济日报、纺织机械
编辑:纺友网,
文章来源:纺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