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也许熟悉了西域大漠上“丝绸之路”的驼铃,却未必领略过广瀚海洋上“丝绸之路”的樯帆。而山东昌邑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昌邑是丝绸的故乡。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在潍河两岸“养蚕织帛”“捻线就织”。当时,所织的产品为“茧绸”,是用山上放养的柞茧纺织出的生绸,质厚结实,又称“柞绸”“山绸”。昌邑地处平原不产柞茧,却是柞绸的发祥地,这在中国丝绸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为解决原料问题,昌邑人迈出了“敢闯天下”的第一步——“闯东山”“闯南山”。胶东栖霞、招远和鲁南五莲、日照等地的山蚕原本默默无闻,昌邑人来了,收购了山蚕茧,经过一双双巧手,织成了物美价廉的茧绸。到明朝万历年间,茧绸生产在昌邑柳疃一带初具规模,而且越来越繁盛。在长期的丝绸织造中,柳疃人不断改进工艺,改良技术,把“山绸”织造成为质厚柔软、华贵亮丽的“府绸”而备受欢迎。在这里,不能不提一个人,就是康熙年间显宦名臣李士桢。李士桢本姓姜,1619年生于昌邑城东隅村。钱仪吉《碑传集》卷六十六中载:“公本姓姜,世居东莱之都昌”。姜姓在昌邑是望族大姓,民间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昌邑县,姜一半,天地不变姜不乱”的乡谚俚语。明崇祯十五年(壬午年),即1642年,清兵数万围攻昌邑城,城内官军民众奋起抵抗,誓死守城。经过八昼夜的激战,昌城陷落,上至县令、县丞,下至一般百姓,大都壮烈殉国。这就是昌邑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壬午兵燹”。
就在这场惨变中,姜士桢在其父姜演被清兵杀害、其兄为守城战死后,不得不归顺清王朝,并继正白旗佐领李西泉为子,入籍旗人,改为李姓。他自幼熟读经书,才思敏捷,学识鸿博,加入旗籍后,在众多的旗人中自是佼佼者,深为其义父李西泉所赏识。
清顺治四年,李士桢参加贡生庭对,以第十六名中选,被授为长芦运判。自此以后,他凭着自己的精明干练和对朝廷的一片忠心,在政治舞台上一路升迁,官至江西巡抚、广东巡抚。他一生共有6个儿子,3个女儿,长子李煦官至苏州织府织造。
此时的江宁织造正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李两家同是康熙皇帝的肱股近臣,共同的政治利益,加之门第相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曹、李两家的联姻成了一种很自然的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士桢的一个女儿许配曹寅为妻,这便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母。
李煦兄妹将苏杭织府绸的工艺传到故乡,使昌邑丝绸织造技术融入了江南“血统”,丝绸技艺大大改进。昌邑丝绸变得质地柔软、色泽鲜艳,被称为“柳绸”,远销海内外。从此,昌邑柳疃一带的丝绸业也揭开了繁荣的历史。
1845年,瓦城的赵连运首先来柳疃开设“福盛店”茧庄。时隔不久,“双盛合”“公聚栈”“合盛栈”等十几处丝绸商号相继开设营业,柳疃丝绸商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清末民初,柳疃柞绸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以柳疃为中心的数百个村庄,几乎家家织机声,村村有半屋(半地下室机房)。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柳疃一带丝绸纺织从业人员达十几万人,柳疃街丝绸经营商号100余家。1916年,柳疃商务会在街北小龙河上竖有“万善同归”石碑,仅碑阴所刻捐款的商号、炼房、店铺就有一百四十余家,足见当时柳疃丝业的发达和商贸的兴旺。特别是胶济铁路修建通车后,内陆与沿海诸港口互联沟通,使胶鲁接壤腹地的柳疃成为繁荣商埠,各地商人云集而来。
清代王元廷著《野蚕录》对当时柳疃的繁荣有着详细的记述:“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疃集,为丝业菩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陛,茧绸之名溢于四远。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内外蒙古,裨贩络绎不绝于道,镳车之来,十数里衔尾相接。”《中国实业志》称:“茧绸为胶东昌邑特产。”民国二十二年(1934后)阮湘著《中国年鉴》称:“中国之茧绸业,以山东为第一”“山东产地以昌邑为第一”。
1915年,柳疃丝绸被选送到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百年进步纪念世界博览会”展出,并荣获金奖。由此可以见证,昌邑丝织业遥远而荣光的过去。丝绸业的急骤发展,让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封闭型小农生产的影子很快被蓬勃发展的开放型工商业的光辉所湮没。在今柳疃镇区小龙河西岸,当年曾有个很有名气的小码头,人们叫它“陶家口子”。以茧绸为生的绸乡人从这个小码头登上小风船,走潍河,入渤海,成为昌邑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民国二十一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资料汇编》载:“(昌邑)织绸木机在前十数年繁盛时期,约有一万余架,工作人员数达十万左右,出品约六十万匹,总值约四百万元。”可见昌邑所产又占此百分之八十的百分之六十还要多。随着昌邑丝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昌邑人“背着绸包”,漂洋过海,下南洋、赴欧美。当时的绸商以中国为中心,背着丝绸奔向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均为丝绸贸易之地。一时间,昌邑丝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抢手货”。从此,“山东绸”行销九州、名扬四海,成为国际品牌。昌邑也成为名扬四海的“丝绸之乡”。其间,柳疃丝绸畅销本省,也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远销亚欧诸国。一些当年在异国背绸包袱的华侨说:“在国外向家乡写信,地址只写中国柳疃即能邮寄到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交通阻断,海外华侨有国难归,有家难回,只好在经商国定居下来。这便是昌邑成为“华侨之乡”的重要原因,也从侧面体现了昌邑人“敢闯”的精神。据统计,目前昌邑在外华侨、外籍华人有1790户、12600人;港、澳同胞186户,1370人。华侨及外籍华人分布在30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大都是当年“背着绸包闯世界”的昌邑人的后代。
“背着绸包闯世界”,这就是昌邑人的胆识。新中国成立后,昌邑丝绸业再次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昌邑当地涌现出了一大批纺织印染企业,重现了过去“放来灯火多如星,村村户户机杼声”的盛况。
2006年,随着昌邑丝绸获得地理标志保护,柳疃丝绸技艺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超纤产业基地”“中国印染名城”“纺织集群示范地区”,2019年8月,昌邑市继1995年被评为“中国丝绸之乡”后,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绸文化之乡”……一个个响当当的称号,正是昌邑传统纺织印染产业向智能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的体现。
聚焦传统纺织印染产业转型升级,昌邑市加快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特别是纺织超纤产业链“链主”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二百亿级的纺织超纤产业集群。目前,昌邑形成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丝绸、服装、家纺、纺织机械等门类完整的全产业链,共有规模以上纺织印染企业七十多家,是江北最大的床品面料等的生产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绒面超纤生产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