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新建镇是宜兴的西北门户镇,位于宜兴、武进、金坛三市(区)交界处,地域面积45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华亚化纤、索力得新材料为龙头的化纤纺织产业,以共昌轧辊为龙头的轻工机电产业,以国信复合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现有各类企业近300家,是宜兴的工业强镇,2007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化纤纺织名镇”荣誉称号。
01
集群概况
至2022年末,全镇集群产业企业为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在职职工为5037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785人;工业总产值为86.5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2.2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79.0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5.09亿元;利润总额为6.0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76亿元;税金为1.1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2亿元;出口交货值为2.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2亿元。
主要产品产量年生产能力分别为:聚合48万吨、纺丝80万吨、织造5万吨、经编3万吨、长丝深加工2万吨及部分印染和其他产能。化纤纺织产业占新建镇地方工业总产值比重近70%,目前已形成集聚合、纺丝、经编、织造、染整五位一体的链体产业经济。
02
集群发展亮点
全力推动企业转型 从2019-2022年,继续淘汰集群落后产能,目前集群内企业纺丝设备以德国巴马格为主,主要为32头纺,从单组分升级为双组份,提升了产品性能,增加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同时,在差别化、功能化上下功夫,索力得科技先后投资近10亿元,增加聚合装置、添置272个机位,提升了工业用丝生产力,优化了集群的产业结构。
全力支持技术创新 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对接,加快产学研转化,与江南大学建立党建战略合作联盟,组织集群企业赴浙江理工大学、南京工程大学、东华大学、西安交大等院校进行对接,邀请高校开展现场服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科研成果转化,建成博士后工作站,全面实现了两化融合。其中浙江理工大学陈文兴院士团队产业用纤维创新中心落户新建镇,天地化纤成立了省超细旦多孔复合涤纶长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内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4家、雏鹰企业2家、瞪羚企业6家、无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华亚化纤投资数千万元对自备电厂、生产环节进一步改造,全面实现了超低排放,排放水平符合欧盟标准。燃煤年使用量降低近一半。总投资5亿元天然气楼宇式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已开始规划,建成后将彻底替换燃煤。集群企业在环保进一步升级,投资超过数千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集群内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要素保障全面有力 通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会、领导挂钩行业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工业集中区规划进行了修编并进行了区域环评,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发展环境等各类要素保障,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发挥好集群内各类平台和化纤纺织同业商会的作用,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03
下一步发展举措
下一步新建镇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企业难题做“减法”;坚持目标导向,围绕产业发展做“加法”,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强基增效,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
围绕“2+5+N”现代产业体系布局,积极构建“四区三轴三园”产业空间。全力打造纺织集群产业发展核心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完善镇域总体规划,积极打造工业集中区的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集群。重点打造纺织产业核心轴,围绕两大主导产业、一个现代创新产业,积极构造现代产业发展核心轴,依托华亚化纤、索力得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化纤产业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壮大,打造百亿级化纤纺织轴。
持续狠抓项目建设。高效保障推进各类项目建设,坚持信息项目快落地、签约项目快开工、在建项目快达产、投产项目快见效。大力推动索力得年产1万吨废旧聚酯再生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及产业用纤维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华亚化纤分布式天然气能源站,天地化纤涤纶丝加弹产业园等项目,集聚优势力量,尽最大努力服务保障好集群内各企业项目建设的推进。
持续拼抢双招双引。进一步开展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主导的产业招商、科技招商、人才招商活动,加强招商队伍力量配备,不断提高双招双引的声势和成效。一方面通过扩充招商队伍、加强招商培训、开展招商实操,进一步培育一支懂政策、能吃苦、善招商的攻坚队伍;另一方面,发挥好新建的企业资源、客户资源,加强与乡贤常态联系,推动乡贤优势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后疫情时代的开放良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支持引导企业抢抓海外订单、开拓海外市场,滚动推进“三个一批”外经项目,确保全面完成外资任务,推动开放型经济加速度发展。深化服务企业活动,持续擦亮放“新”办营商品牌,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活动,定期开展会商,坚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问题,形成更为紧密的政企同盟。
二、聚焦改革创新,提升内生发展驱动力
不断凝聚科创要素。不断优化《纺织集群科技人才工作奖励意见》,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创新型企业“雁阵”培育计划,通过工艺改造、装备升级,年内实现集群内规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率2%、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6%、绿色工厂星级评定企业数13家、节能诊断企业数6家、清洁生产审核2家。提升集群内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80%。
不断增强企业动能。实施倍增行动,引导集群内企业规模、效益实现双倍增,全力推动实现产值、亩均税收翻一番的目标。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计划,全面开展数字化诊断服务,推动化纤纺织、轻工机电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不断显化转型成效。更大力度推进集群内闲置资产盘活和低效产能淘汰,健全“系统性评价、差别化管理、倒逼式改造”的企业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机制,力促企业集约高效发展。实施借力行动,全力招引“总部经济”项目,探索实施“零地增长”模式,不断提高投入产出率和发展贡献度。实施提档行动,深入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区)提档升级,确立以亩均税收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倒逼亩均税收在3万元以下的企业加速消劣提优。
三、聚焦和谐稳定,提升安全发展承载力
坚定不移实施本质安全提升行动。围绕打造纺织集群全员安全新高地目标,创新开展安全生产“精准执法+优质服务年”活动,确保全年不发生亡人事故和有影响力安全生产事故。开展应急能力大摸排行动,对集群内企业的各类储备应急物资、应急机械装备、具备一定特种作业基础的工人和自备实验室情况建立分类清单,同时分区域、工序组织特定的演练,确保拉得出打得响。
坚定不移实施社会治理提效行动。坚决维护“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积极做好舆论引导、舆情管控。进一步深化集群内网格化治理机制,完善四级微格治理体系,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打响“五色网格”治理品牌,探索建立多部门参与、全社会联动的全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强化数字赋能,利用集群内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数字潜力,汇聚各类信息资源、统筹数据的研判,实现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推动“一网统管”,深化数字政府建设。
供稿单位:宜兴市新建镇人民政府
编辑/王昕彤
校对/赵婷婷
审核/ 张海燕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