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验布快了!用电省了!兰溪纺织企业数字化改造,生产力被“数”激活!

发布时间:2023-05-09  阅读数:29879

验布快了!用电省了!兰溪纺织企业数字化改造,生产力被“数”激活!


兰溪纺织行业生产力正被“数”激活。纺织企业数字化改造后,耗能、差错率、用工均能下降,效益平均提高12.3%。


7月7日,在2021中国纺织工业智能制造现场会上,兰溪纺织行业数字化改造模式,得到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点赞。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说,兰溪纺织行业智能制造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可复制、可推广。


图片

智能化改造后,纺织生产线用工数量大大减少。共享联盟兰溪站 王萍 摄


这样的评价,意味深长。与其他地方传统产业一样,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兰溪纺织行业招工难、用工贵,产能大、利润薄等矛盾日益突出,发展遭遇困境。企业多方寻路,也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两年前,兰溪市紧抓省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契机,着手探索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路径,以产业数字化引领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值得研读。


图片

鑫兰纺织引入机械臂,打造自动化生产线。共享联盟兰溪站 王萍 摄


从拒绝到喜欢,企业心中有“数”


多年行业浸润,兰溪纺织人很自信,也很苦恼。


自信的是,自1965年,国家投资建成兰溪棉纺织厂以来,这里已是我国纺织行业重要生产基地,其主打产品白坯布、牛仔布产量均居全国之首。


苦恼的是,尽管兰溪已花大力气“机器换人”,引进2.5万台全球先进织机,可工人还是缺,利润也越来越薄。


这样的矛盾,让浙江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简称浙智专委)专家们没少吃“闭门羹”。


浙江威臣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友谊至今记得,2019年夏天,浙智专委副主任徐纪平第一次到他们企业调研时,他还爱搭不理。“那时我也找过不少办法,难道智能制造就能帮我解决问题,我不信。”张友谊说,其实前些年他们公司也尝试过智能制造,花过冤枉钱,“说得很高上大,大多听不懂,投资很大又没啥效果。”


可没过多久,徐纪平又带着专家、教授登门拜访,这回张友谊听懂了。“专家一到就说,投资不用太大,智能制造不只是引进高端设备,而是要让数据成为生产力。”张友谊说,尽管我们用上最先进的织机,可只用来织布。机器没有连起来,数据没有用起来,我们的生产管理决策精细不了,过于粗放。这些专家教授言语直白,通俗易懂,让张友谊第一次觉得智能制造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他决定试一试。


后来,浙江威臣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浙江长隆纺织有限公司,成为兰溪市9家纺织行业数字化改造试点企业之一。如今的张友谊是“一机在手、全厂可知。”在他的手机应用里,工厂的生产、采购、销售所有数据一目了然,“好用的很”。


从拒绝到“真香”,离不开兰溪市委市政府的助推。


2018年底,兰溪市委市政府专门邀请浙智专委专家组入驻,全程指导纺织行业数字化改造。作为省政府参照国务院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的机构,浙智专委专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咨询和技术指导。2019年7月,兰溪市听取浙智专委建议,以市委全委会的高规格文件,出台《关于兰溪市创建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市的决定》。准备用3年时间,逐步实现纺织企业的设备网络化、数据互联化、文档无纸化、过程透明化、车间减人化、管理可视化、服务平台化。


“在我看来,这也是纺织行业的背水一战。”兰溪市经信局局长童永生说,多年来,兰溪纺织行业多方寻路,效果都不明显。“已经用上全球最先进设备,可有的企业连库存都盘点不清,只有向数字化改造、向数据要生产力了。”童永生说,这样全新的改造,专业性很强,超越了许多企业主的认知,需要政府“有为之手”的帮助。


一场精准的数字化“补课”,在兰溪纺织行业拉开。正如张友谊所言,这堂课旨在让机器“对话”、数据互联,一般不涉及设备更新。企业只要加装传感器、扫码枪、显示屏等,解决了设备、物料“聋、哑、盲”的问题,实现数据采集;再通过MES(制造企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两个软件系统,实现生产、采购、销售数据互联互通;再通过几个应用,从操作层、管理层到决策层安装不同权限的智能终端(看板)系统,就可实现企业数字化管理。


图片

万舟纺织自动络筒生产线。共享联盟兰溪站 王萍 摄


从采集到应用,企业用“数”有方

这场数据的互联互通,激活了生产力。


数据显示,兰溪9家试点企业98%生产设备数据联通后,水、电、汽平均每万米布消耗量分别下降9.8%、1.6%和5.6%,差错率由原来的2.4%下降到1%,效益平均提高12.3%。


站在公司布满数面墙的数据大屏前,看着上面闪烁着的每台织机运转情况,浙江鑫海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海斌感慨万千。“几时了机、效率多少,现在是一眼了然。可在两年前,为了了解这些数据,我们专门配了6个抄表工。笔误对错不说,我要在24小时后,才能知道机器运作情况。” 邱海斌说。


记者了解到,在传统纺织车间,生产状态都依赖手工抄报表、黑板纪录,人力、物力消耗大,数据记录既不全、也不准确,更难以实现实时同步。数字化改造把各工序设备进行联网,实现了全流程设备数据协议采集传输。企业管理者和工人可以通过车间看板、手机和手环等设备,实时监控状态数据,推送和接收生产任务。如此,生产状态能实时管理,数据能自动记录,报表能自动整理,就让统计人员工作量减少60%,排产效率提升30%。


数据的采集,是为了数据更好的应用。机器互联互通后,变化来了——


用电省了。“鑫海”的用电大户——空气压缩机,不再“傻乎乎”供气了。它能“读懂”织机需求量,按需供应。就这一项,鑫海纺织一年就能节约电费近500万元,公司生产效益增长10%,能耗下降10%。


图片


威臣纺织检验车间内,高速摄像头实时采集布匹信息,自动寻找差错,一名工人可以同时操作多台机器。共享联盟兰溪站 王萍 摄


验布快了。浙江万舟控股集团完成数据自动化采集、软件互联互通、数字显示屏和员工智能制造培训后,他们打造了视觉验布系统。原有的验布机,装上了10个摄像头和一个操作显示屏后,原来一台检验机需要两名工人,现在两台机器只要一人负责,且每分钟验布从原来的33米提高到55米。“所有数据、机器都打通后,视觉验布系统统计出的产量、合格率,也可以指导织机的生产。我们设定了一个阀值,一旦布匹疵点超过阀值,就能主动预警相关织机进行检修,从而减少不合格产品的生产。”浙江万舟控股集团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徐建忠介绍,通过智能化改造,公司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织机综合效率提升2%,运营成本下降10%,各能源消耗下降5%,劳动用工下降16.6%,订单交期缩短5天以上。


仓库“大”了。传统纺织仓库都使用人工管理,空间使用率低,物料存取效率低。浙江七星纺织有限公司在数字化改造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仓储改造,通过二维码、PAD等成熟技术,进行虚拟货位管理,形成仓库的数字地图,找布效率提升80%。鑫兰纺织实现了布匹自动出入库,库房利用率提高50%,效率提升70%。


图片

万舟纺织自动打包生产线。共享联盟兰溪站 王萍 摄


从试点到推广,产业扩“数”成列


兰溪纺织行业具有典型的细分行业特征,以中小企业为主,配备相似的设备、采用相似的工艺、生产相似的产品。这意味着,可以实现“试成一批,带动一片”的目的。


但在两年前,兰溪很多企业主都跟张友谊似的,曾谈“数”色变。“高大上的智能制造,都是花钱堆上来的。我们中小企业家底薄、利润薄,怎么做得了?”采访中,一位企业主谈起曾经的质疑。


这样的怀疑,随着试点企业的有了“数”、用了“数”,渐渐消失。鑫海、万舟等试点企业投入200多万元,节能降耗等收益数百万,投入产出很划算。


为加快企业主的认知速度,实现产业的快速推广,浙智专委专家和兰溪市相关部门一起,提炼出“4+X”纺织数字化改造模式。说白了,就是利用“小改造”加“大补贴”进行引导。“4”为基础规定动作,指打通数据、应用数据、呈现数据和实施培训四个环节;“X”为自选升级动作,包括基于数据深度应用的智能物流仓库、能源管理系统、视觉智能验布等。市财政再配以不同的补助比例,作为“小改造”的“4”补助高达50%,“X”的生产设备也可补助10%。


与此同时,针对传统信息化管理系统成本高、维护难、人才缺等难题,兰溪市通过竞争遴选,让第三方企业浙江布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接云化平台服务。纺织企业可以按照入门、基础、提高三个档,选择适用企业不同阶段的平台系统服务,实现轻量化应用。目前,平台入驻企业已有31家,上云设备1万多台,纺织行业专用工业APP30多个,初步形成平台化效应。


“我们的目的,就是引领企业逐步走向智能制造轨道,让企业较为轻松地迈出智能制造的第一步——数字化改造,用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大的效益。”兰溪市委书记陈峰齐说,现在全市500多家纺织企业,已有四十余家以各种方式接触数字化改造。企业主从原来的谈“数”色变,向谈“数”为乐转变。


数字化让企业效益增加,工人也跟着受益。浙江万舟控股集团验布女工马宗霞,原来还担心自己跟不上数字化,没想到却是数字化为她减负。“原来验布,一天到晚眼睛得盯着布,很酸、很累,现在布有瑕疵,机器会停下来,摄像头会显示位置,验布速度快,操作也简单。”马宗霞说,效率提升后,她月工资也涨了四五百元。


图片

纺织行业专家深入兰溪企业指导。兰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专家学者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华大学校长 俞建勇:


当前,我国纺织强国目标已基本实现,纤维原料、纺纱织布、服装家纺发工艺制造和装备水平都已处在国际先进水平。在疫情、成本、用工、国际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纺织行业逐渐迈入数字红利、网络红利、智能红利时代,智能制造成为“十四五”期间纺织行业五大重点发展工程之一。但是我国智能制造仍存在部分关键技术未掌握等问题。核心装备和核心工业软件必须完全自主掌握,纺织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和公共研发平台需要进一步加强,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


大企业资本雄厚、企业结构完善、生产基础扎实、团队完备,实施数字化转型具有先天优势。而中小企业由于数字化改造成本相对较高、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数字化转型之路相对困难。浙江省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块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正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在诸暨、义乌、兰溪、新昌、长兴等地设立不同的智能制造试点,推动中小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在兰溪,智能制造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


近年来,在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和兰溪市的全力推动下,兰溪纺织业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提升为抓手,为中小企业导入智能化制造意愿为基础,以云平台服务为重点,提供了轻量化改造、通用型、可持续、可复制、易推广的“兰溪经验”,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工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提供了一个好的路径和实践经验,值得学习、值得推广。“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建设高质量的纺织智造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推进制造能力高端化,应用“兰溪经验”实施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改造提升,让智能化制造走入寻常百姓家,在全行业开花。


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


推进棉织行业智能制造工作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坚持透明化操作,逐步将各个环节的数据打通,利用数据体现生产价值,为企业增产增效、减人增效、提质增效、降本增效,让企业获得更大的获得感。


文章来源:数字纺织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