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市域总面积1184平方公里,人口87万,辖10个区镇,拥有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省级商贸物流园区。2021年海安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24位、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第7位,全国工业百强县第17位。
纺织产业是海安市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培育,全市已形成集纺、织、染、后整理、服装生产加工、家纺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色织布、锦纶长丝、蚕茧产量、真丝机织面料年产量江苏第一。2021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62家,实现产值502.95亿元,全市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842.8亿元,纺织业占比27.3%,其中出口交货27.12亿元,占比29.9%。年化纤生产能力389354吨,棉纱锭50万锭,棉布织机4088台,纱10.8万吨,布4.10亿米,蚕茧产量1.8万吨,年产生丝5700吨,年产真丝机织面料3100万米。海安纺织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拥有常安现代纺织产业园、时尚锦纶产业园、墩头化纤产业园和联发纺织工业园等四大园区,形成四大纺织板块,催生集群效益。海安市抢抓《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采取“低位淘汰、中位提升、高位渗透”策略,大力实施“三品”工程,鼓励生产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企业产业调整、产品优化、经济转型,引导全市纺织业迈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促进纺织业迈向中高端。强化顶层设计,提供产业政策保障 海安市专门成立纺织产业培育办公室,编制海安纺织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制订新型工业化发展意见,产业集群培育、全产业链培育、创新型行业单打冠军企业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性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创新驱动、高质发展,形成板块规模,加速向专业园区集聚,助推集群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研发实力 市政府每年牵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专家走进海安”和“服务企业科技行”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活动,推进亿元以上纺织企业产学研实现全覆盖。建成院士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可实验室(CNAS)、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海安)纤维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多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中纺联科技进步奖,联发纺织获评工信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强化金融服务,增强企业供血能力 每年举办纺织业“银政企攀新高”活动,出台《海安市常安纺织产业园绿色金融扶持政策》,吸纳金融界人士加入行业协会,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缩短信贷资金周转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免除企业后顾之忧,增强发展后劲。强化品牌培育,推动产品提档升级 积极实施“三O”品牌策略,拥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江苏精品”,3家企业连续多年跻身“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海安色织布获评工信部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百家品牌,获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各1家。参与50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强化能耗双控,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鼓励企业开发节能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改造,推进屋面光伏工程建设,将印染业全部企业纳入实时监控监测网络,实行企业绩效评价机制,坚决淘汰落后纺织产能。建成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1家,工信部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设计产品1个,省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节水型园区1个,省级智能化车间4个。目前产业仍存在部分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品牌效应发挥的还不够;三是装备智能化水平不高;四是用工难、融资难困扰企业发展;五是能耗总量和污水处理能力的不足制约了行业发展。未来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向专业园区集聚;二是扩大终端产品比重;三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四是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编辑/王昕彤
校对/赵婷婷
审核/ 张海燕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产业集群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