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2023中国数字政府建设与发展白皮书

发布时间:2023-05-16  阅读数:37217

2023中国数字政府建设与发展白皮书



❑ 导 读


建设高安全的政府数字化基础体系。

图片

全文共计3998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来源 | 中国电子云


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前瞻性认识到数字政府在数字经济中起到的核心作用,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强调通过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引领驱动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子云和IDC中国成立联合课题组,编制了《2023中国数字政府建设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聚焦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新变化、产品技术需求新特点、政府履职能力新要求等领域研究分析,希望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助力和借鉴。

图片

政府信息化发展与内涵重构

数字政府是数字经济的必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白皮书首先阐述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归纳其内涵变化,及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之下,数字政府需要重构以支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人民福祉的提升。当前,政府信息化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隐私计算和超级应用等数字化技术开始深刻影响政府治理模式。这一阶段,数字政府发展的技术驱动力来自数据资源,数据开始被看作一种生产要素,不仅政府内部数据共享程度提升, 而且政府数据信息对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从业务视角,当前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条”与“块”状的政府机构不仅强调紧密结合与相互联动,同时对业务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应用与业务重构开始走向“立体化”和“全方位”。

图片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呈现三个显著特征:

  • 数字政府目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数字政府建设目标的突出主题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这说明国家已经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并为进一步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 数字政府建设与数字经济连结更加紧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政府不仅是数字经济的监管者,同 时也是引导者与实践者。数字政府建设要求政府能够深入理解数字经济的发展逻辑、掌握数字经 济发展动态,进一步促进数字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政府业务与技术更深度的融合。数字化技术与政府业务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一方面以云计 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上有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业务与技术之间相互影响并协同创新,带来政府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变革。

图片

数字政府现状与挑战

在本章节中,白皮书分析了新兴技术在数字政府中赋能作用、数字政府市场空间、市场组成及市场生态,并探讨数字政府建设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1、新兴技术深化应用,赋能数字政府场景

在政府业务及自身提升的驱动下,新兴技术在数字政府中的采用比率越来越高,同时从体验、效率、合规等方面改善或者颠覆原有的模式。数字政府行业广泛采用新技术,包括云计算、数据治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城市场景广泛使用,区块链在政务行业深入使用。

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建设模式不断演进

根据IDC的研究,2021年中国数字政府整体市场达1235亿元人民币,市场规模巨大。在“十四五”及数字政府相关政策的驱动下,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到 2026 年将超过 2000 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CAGR)为 12%。

图片图片

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性资金为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遵循相应的采购程序。从运营公司的参与建设模式上看,目前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控制、管运一体”“企业主导、管运分离”三种主要的建设运营模式。而这三种模式的核心都是政府职能转变与资源市场化配置,即政府部门回归行政管理职能,将技术运营服务职能交给市场。这改变了政府部门既是建设者又是使用者的情况,让政府部门专注于政务业务的改革,让具有专业技术力量的市场主体保障技术运营服务质量。

3、数字政府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数字政府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目前数字政府建设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还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主要体现为数字化治理理念待提升、数据共享难度大、业务安全压力大、主体参与程度低等。与此同时,拥抱新技术创新、增强数据赋能、加强安全建设、提高和完善人才数字素养等,也给数字政府建设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图片

图片

构建数字政府的“魂-元-核-基-干”

在本章节中,面向协同、安全、价值的体系重构,白皮书给出数字政府的治理框架,以应对未来数字政府职能变化及挑战,围绕高效协同的履职能力体系、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一体化的数字平台体系、高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来展开,给出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建议。

图片

1、数字政府之“魂”,自内而外,构建数字化政府履职能力体系

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需要实现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政府履职效能。数字技术深入应用带来政府治理的重大变化,是对传统的政府业务进行体系化重构。这是创新政府服务监管模式的前提,同时也是提升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的重要条件。

图片

2、数字政府之“元”,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

当前,数据的使命在发生变化:以前数据的定位是基座,以平台能力为核心;未来数据将以价值释放为核心。随着政府数据法规的完善、数据质量的提升、数据作为生产资料的深度挖掘,数据的价值将得到极大的释放,数字政府进入由数生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双轮驱动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主要变化在于:围绕数据生产要素重构技术架构和业务模式,创造新的数据上下游生态及新的商业价值。

图片

建立高效共享的普惠型数据要素市场。“十四五”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要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为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满足“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要求,让数据“供需两端”真正贯通,新的市场运行模式必须遵从数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便有效应对这种开放、复杂、多变的供需结构。

3、数字政府之“核”,探索政府一体化业务的数字平台体系

当前,政府对建设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理念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管理以应用、技术组件、 算法模型等为核心的、不断产生的数字资源,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政府的数字资源分散,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的常见现象,加之很多应用的使用情况不明,建立在数据之上的“信息孤岛”业务部门墙问题无法靠数据解决。

图片

未来,数字政府建设数字平台是一个必然趋势,通过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卓越的运营新模式,灵活应对散乱的数字资源和部门业务条线化等问题,在充满变数和变革的时期下,以高效的响应能力和更具活力的创新支撑能力,助力政府数字化建设保持敏捷型和韧性。新阶段下的数字平台除数据外,还包括算法模型、技术组件、通用应用等模式形态。

4、数字政府之“基”,安全和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包含“云、网、感知”,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础保障和核心要素。新一代的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是推动实现政务资源集约化、高并发、共性沉淀的业务支撑平台,是支持跨云、跨行 业、多云资源的统一平台。

图片

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政府的业务能力、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决定了政府的服务和运营效率。基础架构的集约性、安全性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IDC调研显示,管理者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的前三项分别是新数字应用、提高运营效率、基础架构和云服务可用性。

图片

在安全性方面,调研显示大多数组织希望投资非 x86 架构的处理器,期望能得到更好的处理性能和更好的应用支持能力,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行业选择非 x86 基础架构的主要原因。

图片

综合调研结果,基础架构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集约性、高安全性和多云、跨云的管理。高安全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政府未来建设重点。

5、数字政府之“干”,聚焦云数用安全的数字政府安全体系

未来数字政府安全建设主要关注云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和安全运营等。据IDC的调研分析,云安全、数据安全是当前政府正在实施或者已经开始应用的核心技术。零信任、托管安全运营是政府关注的核心技术,正在研究和实施的比例超过50%。相关领域是数字政府未来重点建设方向,具备较大发展空间。

图片

未来,数字政府安全的重点建设方向将围绕云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和安全运营进行建设。IDC建议,未来数字政府建立全栈弹性的云安全体系,构建深度防护、全域感知、主动防控、精准溯源的数据安全能力体系,构建数原生的应用安全体系,实施平战一体化的安全运营。

图片


具体内容如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中国电子云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