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3中国电博会暨软博会企业家论坛在青岛举行。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以“领航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新格局”为主题作了精彩分享,指出数字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新趋势以及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路径。
以下为王一鸣的演讲实录,有删减: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计算技术的高能化、量子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融合发展,正在重新定义产业生态,重塑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数字经济发展有四大趋势需关注
第一,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人-网-物的互联体系和泛在的智能信息网络,推动人工智能向自主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方向发展。这也在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
第二,数字化转型正在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本世纪以来,我国消费领域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尤为活跃,阿里、腾讯、百度、美团、滴滴等电商平台促进了供需的时空匹配,降低了交易成本,释放了巨大的消费潜能。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向制造领域的渗透扩散,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日趋广泛地运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都呈现了智能化发展趋势。
第三,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正在加快构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促进了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转变,也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形成。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双跨的平台增加到28家,新增了72家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平台连接的设备超过8100万台(套),工业APP数量超过60万个,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形成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应用模式。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的赋能、赋值、赋智的作用日益凸显,正在作为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第四,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融合,推动了化石能源的清洁化、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和能源服务的智能化,促进了能源技术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快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时采集运行数据,精细管理工业企业工艺、制造、物流等各环节,强化数据的分析和价值挖掘,实现精准的预测需求、设备远程监测和能耗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有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可以减少20%以上的碳排放。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平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明显滞后;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应用仍需要向纵深拓展,数字技术领域原创能力不强,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路径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数字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按照趋势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0%,数字化转型引领经济发展能力将大幅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将明显增强,数字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将大幅跃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未来需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路径。我觉得也有四个方面:
第一,要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在迈向全面扩展期。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打造一体化的数字平台,强化全业务、全环节、全流程的数据贯通和业务协同,提升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率。鼓励和支持“链主”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带动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第二,要突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产业数字化的难点,也是必须突破的关键点。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数字化面临多重困难,主要是四个方面:前期设备更新和生产流程再造投入高,不愿转;企业难以估算转型的预期收入,不敢转;涉及商业秘密的数据安全难以保障,不想转;企业缺乏信息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不会转。
第三,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应用向纵深拓展。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制造业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包括一批跨行业领域的综合性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性平台,以及面向特定技术和场景的专业性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生态。推广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形成工业互联网与5G网络建设的良性互动。围绕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医药医疗等领域,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促进行业提质增效。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的体系建设,创建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从发展趋势看,我们既要鼓励源于消费互联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上游制造领域逆向扩展延伸,也要鼓励源于传统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下游拓展渗透,进而形成从制造、流通到消费、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化平台。
第四,实现数字经济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是第一位的,我们现在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面临一些关键技术的卡点,所以要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关键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加强科技攻关。特别是要突破端边云计算、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持续推进高端芯片、智能传感、关键基础软件等领域的迭代创新应用,夯实数字科技的基础。同时也要推动行业内的企业、平台企业、数字服务企业跨界创新,打造多元化参与、网络化布局、市场化运作的创新生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供给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文章来源:产业互联网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