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30万老乡,湖北喊你回家!

发布时间:2023-06-01  阅读数:27015

30万老乡,湖北喊你回家!


近日,湖北日报微信推送重磅稿件《这30万湖北老乡,何去何从?》,引发读者强烈反响。


不少读者纷纷留言,呼唤这些漂泊他乡的亲人们,能够早日回来建设家乡,带动当地湖北人共同致富,一起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同时,也有许多读者认为,此次大规模的服装转移机会可谓千载难逢,湖北各地应全力以赴做好承接工作。


这些老乡们会回湖北发展吗?湖北要如何高质量承接好这次产业转移,打造万亿级服装产业?



01

“湖北村”是如何形成的?


图片

康乐村口的牌坊,紧邻中大顺华辅料交易中心


登上广州“小蛮腰”,在454米的观景台上向西南方向望去,能看到密密麻麻的灰色建筑群——海珠区康鹭“湖北村”。


狭窄的巷陌里,拉货的小三轮快速穿梭;密集的“握手楼”里,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中国女性钟爱的新款时装,大约一半诞生于这1平方公里内。


在这里,人们说得最多的方言不是粤语而是湖北话;吃得最多的不是广式早茶,而是热干面、小龙虾。


图片

“握手楼”林立的康乐村,仿佛连阳光都漏不进来。


01
一拨拨湖北人奔向珠三角


厘清“湖北村”的前世,绕不开一个传奇的天门人——中国十佳优秀青年企业家、东方红服装厂厂长欧阳德平。


欧阳德平是天门车湾村人,两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致右腿残疾,15岁学裁缝手艺。凭借勤劳和手艺,他经营起个体服装店。1982年7月,欧阳德平受村支书欧阳铁汉邀请,回村担任湖北省天门县东方红服装厂(以下简称“东方红”)技术副厂长。


“那时候,《追捕》《血疑》等电视剧风靡全国,欧阳德平就模仿演员的穿着,设计出各种新款时髦的男装、女装。”说起欧阳德平的生意头脑,甘普华不由得啧啧赞叹。甘普华是广东运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市湖北商会天门商会会长,从事服装业30多年,如今在广州沙河经营着女人街和大时代两座网络服装批发城。


在全国展销会上,出自欧阳德平之手的“杜丘服”“光夫衫”“幸子服”不断拿到大额定购合同,东方红的衣服很快销遍全国,名声大噪。


1992年,欧阳德平在深圳东门南路修建“老地方酒楼”,作为东方红在广东的办事处。


图片

康乐村入口处的档口。


一家“东方红”,一个“老地方”,将一拨又一拨的天门人引向了珠三角。


甘普华回忆,他晚上在家加工衣服,白天到各个电子厂门口牵绳挂衣叫卖,二三十元一件的时装很受年轻工人的喜欢。掘到第一桶金后,他来到东门老街租下门面,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开起档口。20世纪90年代,东门老街是深圳最繁华的一条街,每天来扫货的香港人、内地服装商、游客摩肩接踵。


好景不长。1993年,深圳启动服装产业升级转型,从贴牌代工转向品牌设计,低价走量的服装不吃香了。


而彼时的广州,以白马商城为代表的高端服装商圈,以中高档服装、出口为主的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以及平价服装为主的沙河服装批发市场,如同黑马,渐成闻名全国的三大服装批发商圈。


敏锐的湖北制衣人嗅到新商机,由此迈出从深圳迁徙至广州的关键一步:离开“老地方”,成为广州商圈的一员。


图片

沙河服装批发市场为广州三大服装批发集散地之一。


02

老乡带老乡,脚踏实地铺就创富之路


2023年2月18日,正月二十八。一早,被称为“招工一条街”的康乐村南新街上,老板们排出绵延数百米的长列,一手拎着样衣,一手举着招工牌。


几米宽的街道上工人们流连穿梭于老板们中间,操着湖北方言询问工价。运送布料、衣服的车辆时而穿过。


扯着样衣看了几十秒,问了工价和数量,杨潇夫妇决定接下这单:两个人做150件连衣裙,一件裙子工价7块钱,可拿到1050元。走进成丰制衣厂,这对仙桃夫妻没有一刻停歇,麻利地接过布料,开始了一天的活计。


“握手楼”林立的康乐村,仿佛连阳光都漏不进来。印花、压折、钉珠、拉链、纽扣、皮筋,成衣制作所需的每个配件,在这里都能快速寻得。


街旁的一个逼仄小巷里,“靓厂转让”“厂房出租”的广告贴满公告栏,许多还胶迹未干。


图片

2月18日,上午9点50分,康乐村“招工一条街”上人挤人。


天门人吴志斌说,租铺、转租、买铺、卖铺,最早来到深圳、广州的一批湖北制衣人,踏准了服装产业蓬勃发展的节拍,靠着或买、或租档口的不断升值,实现原始资产数十倍甚至百倍膨胀。但更多湖北人从做工入行,积累一定资金后开个作坊,订单稳定后扩大规模,创富之路稳扎稳打。


“整村整村的人过来,都是老乡带老乡。”1998年,监利人杨济雄南下广州,从十三行服装市场的服装档口赚得第一桶金。2001年他来到康乐村,成为这里最早的制衣厂老板之一,厂里现有300多名工人,多是荆州人,其中六成是监利人。


甘普华说,做衣服对体力、学历都没有很高的要求,湖北人能吃苦、反应快,很多成为服装老板。


图片

康乐村“招工一条街”上正在议价的老板和工人。


03

24小时内能出货一万件成衣


全国那么多服装产业集聚地,“湖北村”凭啥让人刮目相看?


业内人士这样形容:当一件衣服或者一个版式拿到“湖北村”,24小时内,就能出货一万件成衣。


杨济雄分析,如此高效的原因,一是“去哪里都快”,二是“干什么都有人”。


图片

康乐村“招工一条街”上招工的老板们。


“去哪里都快”——康乐、鹭江距离中大布匹市场步行仅10分钟,距离沙河服装批发市场车程仅半小时。


“干什么都有人”——“湖北村”除了固定工,还大量使用短工,一方面可节约用工成本,另一方面急需出货时,随时都能有人顶上去。


这与业内最流行的“小单快反”模式高度匹配。实力强点的厂子,即使是几千件的大单,也能做到“当天接单、当天出货”。


2006年,毗邻中大布匹市场的瑞康路开通,湖北人开设的制衣厂也向周边迅速蔓延。这些“湖北村”渐渐形成各自的阵地,并延展出一张“老乡”地图——康乐村、鹭江村里,大多是荆州监利、沙市、松滋人;大塘村、上涌村里,以天门人为主;沥滘村、后滘村基本都是汉川人;土华村里则聚集着大量仙桃人。


与此对应也划分出不同的市场分工地图:康乐村、鹭江村主做档口货,大塘村、上涌村以及沥滘村、后滘村主要做网单货,土华村则主做外贸单。


图片

康乐村招工一条街上摆放的“诚寻客户”的小黑板。


04

抓住一个爆款就能逮到一笔财富


别看“湖北村”的“外貌”与20多年前没什么变化,但“气质”却一直站在潮头。


电商的极速发展和快时尚的更迭,推动着服装业快速洗牌。最新的“牌局”,已在“湖北村”呈现。


图片

国投网络服装批发城外待发的货物。


大时代网络服装批发城总经理甘公道透露,在广州三大服装批发集散地之一的沙河服装批发市场,纯做线下实体的服装批发城已经很少了。


在沙河的多个网络服装批发城的外墙上,“搜款网”的巨幅广告醒目抢眼,这个C端(消费端)几乎无人知晓的服装批发网上平台,在广州有数万个真实档口入驻,他们来自广州沙河、十三行、解放南鞋城、狮岭箱包等重要货源产业带。


图片


仙桃人邓雯是希音的A级代理商,过去两年,通过该平台,她的公司约有1000万件女装远销欧美。


3月份,天门人刘国才的一鸣服饰卖出了3万多件女装。“今年,我专门给抖音的商户供货,销量一直不错。”他的客户在抖音上月销十余万件女装。


有媒体报道,希音是新晋的全球快时尚行业巨头,广州约有一半服装厂都在做希音。仙桃人邓雯是希音的A级代理商,过去两年,通过该平台,她的公司约有1000万件女装远销欧美。


图片

沙河大市场附近的物流点。


流量时代,人人想得“爆款”。服装电商早已不局限于天猫、淘宝、唯品会、拼多多等传统平台,搜狐网、小红书、抖音,哪个平台流量大,湖北制衣人就会快速涌向哪里。


“抓住一个爆款,就可能逮到一个暴富的机会。在沙河,这样的创富神话经常在上演。”甘公道说。


02

面对家乡他们有何选择?



“想家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在广州康乐村,直达快车广告牌上的话总能勾起湖北老乡的思乡之情。面对广州旧城改造掀起的惊天波澜,吴龙山、陈斌、杨当等三位湖北制衣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图片

3月18日,沥滘村四个地块迎来集中拆迁。


01

吴龙山:仙桃新厂房又宽又亮


2023年2月1日,正月十一,“中国女裤名镇”仙桃市毛嘴镇的一处服装产业园里,鑫丽丽制衣厂老板吴龙山不断接到来自广州的电话。“广州的厂很快会转掉。”吴龙山告诉一位老朋友,他在仙桃的新厂房又宽又亮。


在回到仙桃之前,吴龙山夫妇已在广州打拼了8年,在土华村开了一家制衣厂。与康乐、鹭江单人成件的档口货不同,土华的服装厂做的多是希音等外贸货,采用流水线作业,比起24小时不停运转的康鹭,节奏相对慢一些。


2022年11月份,因疫情原因,吴龙山回到家乡暂住,此时,许多工人也回来了。看着毛嘴服装厂里的生产如火如荼,面对镇政府的盛情相邀,吴龙山很快决定回家开厂。


因为担心爱人不同意,他偷偷找朋友借了100万元,开始建厂房、买针车、招工人。当年12月15日,鑫丽丽制衣厂正式开工,比土华村的工厂面积、员工人数都翻了一番。


面对这一决定,吴龙山坦率地表示“有失亦有得”。


图片

汉川人家餐馆在沥滘村开了近8年,还未搬走。


“失”——成本上升、利润降低。在广州,布料都由店主免费送货到厂里。回仙桃后,布料需每天从广州发货过来。制衣厂每天约需150条布料,运费约2000元,再加上成衣发往广州的运费,每年增加物流成本七八十万元。


减少的成本是房租。仙桃为返乡兴业的服装企业免去两年半的租金。然而,这一优惠信息被客户知道后,客户向吴龙山提出每件衣服减少5毛钱工费的要求。“别无选择。”吴龙山说,在广州,不做这家可以做那家,在家乡想找到稳定的大客户不容易。两项因素叠加,每件衣服比以前少赚1元钱,每月的利润减少一半。


图片

国投网络服装批发城外待发的货物。


“得”——结束广漂、陪伴家人,实现多年的夙愿。吴龙山15岁起就外出闯荡,“离家30多年,不想漂了,回家也能赚钱。”今年2月下旬,吴龙山再去广州,转让了工厂。


“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吴龙山乐观地表示。这几个月,他欣喜地看到身边越来越多人回来,也包括做面料、辅料的朋友们。他说,随着本地产业链的完善,“失”是暂时的。


02

陈斌:回去开不开店有些“拿不准”


图片

“想家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在广州制衣业最发达的城中村海珠区康乐村,直达快车广告牌上的这句话撩拨着人心。白色箭头的左边都是广州,另一边则指向家乡——监利、江陵、沙市、宜昌、武汉……


4月6日下午,一阵暴雨过后,汉川人陈斌(化名)经营的辅料店生意依然火爆。70多平方米的小店里堆满各种制衣辅料,顾客买走几卷棉线或几个针车头,陈斌一一记录在册,月底结算。


陈斌的店开在沥滘村,这里是湖北汉川制衣人的聚集地。这座有着900多年历史的村子,是海珠区最大的城中村,紧临珠江后航道,与番禺隔江相望。这里也成为海珠区改造面积最大的城中村,根据规划,沥滘将最终蝶变为470万平方米的海珠新城——海珠·沥滘生态城,顶奢天际酒店、超甲级写字楼、滨水商墅等将在此拔地而起。


然而,这一盛景蓝图却与陈斌无关了。此时,100多米长的小街上,他的小店是仅剩的仍在经营的两家门面之一。隔壁的楼房已拆成废墟,外侧圈起了围挡。“聚力城市更新,建设现代沥滘”“聚焦城市发展,共绘沥滘蓝图”“拆旧迎新,迈向幸福”……年近五十、一身靓仔装扮的陈斌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房东已下了“最后通牒”,6月底前必须搬走。“一卷线才赚2毛钱,就这点薄利生意,也做不成了。”


2015年,听说不少老乡在广州做服装赚了大钱,原本在西双版纳开服装店的陈斌夫妇来到了沥滘。几经考察,开了这家辅料店。


然而,没过2年,沥滘就传出改造拆迁的消息。


陈斌说,只要拆了就肯定回家。但是,回去以后还开不开店“拿不准”。


每次回汉川,夫妻俩四处寻找落脚点,到汉正服装工业园、浙商产业园、华中羽绒服智慧产业园、北河工业园、裕华工业园跑了个遍,也找了几个合适的位置。


虽然确定了回家的念头,但“心结”仍在。陈斌说,手头现金周转就需几十万元。在广州,账款都是月结,在老家,赊账一年是常事。乡里乡亲,要账又抹不开面子。“给现钱,收赊账,薄利生意,赊不起啊!”2年间,陈斌看着身边不少老乡回家开厂开店,不到一年又回到广州。


转行就更不行了。“隔行如隔山,现在直播、电商的都是小姑娘、小伙子,我们根本做不来。”陈斌眉头紧蹙。


03
杨当:孤掌难鸣很可能错失爆款


图片

上涌村内,湖北元素的餐馆众多。


4月6日下午5点,大时代网络服装批发城里,爱衣阁档口的老板杨当关上店门,便匆匆赶往中大布匹市场选料。当天,市场里新出了几个网红款,杨当的工厂要在当晚赶制出第一批样衣,第二天一早就要挂上档口,并被拍成短视频、图片上传到搜款网。


图片

位于海珠区土华创业园内的制衣厂,这里来自湖北的仙桃人居多。


“90后”杨当是天门人。在沙河的大时代网络服装批发城,杨当拿下了两个档口,一家店是专卖爆款的“网红店”,另一家是专卖原创的实拍店,两家网店都是搜款网的“官方严选档口”——实力强、发货快、质量好。


接到订单后,杨当必须在72小时内生产出成衣并发货,有的甚至要求在48小时内。


72小时,成为服装电商从业者们的一道“紧箍咒”。在淘宝、天猫,服装类产品的发货时效通常为72小时;多个主流直播电商平台今年调整了规则,规定商家必须在72小时内完成发货。


这道“紧箍咒”,也成为杨当回乡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客户绝大多数在广州。”杨当告诉记者,要在48小时内完成发货,从湖北现有的产业链、供应链条件来看,迁回家乡并不现实。


杨当说,服装电商是个典型的“扎堆”行业,抢流量是服装电商成功的关键。在服装电商企业聚集的地区,电商平台会给予流量倾斜扶持,出现了哪些爆款、如何顺应平台规则,企业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回到家乡,孤掌难鸣,很可能错失爆款。


03

招商如何体现差异化?



一场沿海服装产业回迁带来的机遇,让地方政府铆足了劲。


1月3日至3月5日,荆州、仙桃、潜江、天门相继举行以“湖北村”为目标的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各地隆重端出的政策优惠诚意十足,从税收、土地、厂房,到用工、补贴、奖励,应有尽有。


“高质量的承接产业转移,光有数量还不够,必须打造更多特色镇,减少内耗。”面对这场热闹的“争夺战”,广东湖北商会会长腾华国有自己的考量。


01

拒绝“挖墙脚”式招商


2月10日,正月二十,中国女裤名镇——仙桃毛嘴镇迎来一个近20人的考察团,牵头的是广东省服装商会服饰时尚产业协会会长梁富斌,考察团多数成员都是湖北在粤服装企业老板。此行,他们对仙桃、潜江、宜都、京山等地的服装产业开展了一场深度调研。


图片

广东省服装商会服饰时尚产业协会会长梁富斌经常受邀回到湖北考察。


“家乡政府多次盛情相邀。”6天行程结束,梁富斌和考察团收获满满。


在毛嘴镇,面对仙桃市经信局党组书记陈顺清递出的橄榄枝,中轻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冯晓辉表态,计划投资50亿元,打造一个千亩产业园及商业综合体。在潜江,考察团调研的竹根滩镇上,粤楚国际服饰时尚(潜江)产业园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年营收将超过12亿元,直接用工需求超万人。在宜都,梁富斌与政府相关负责人议定产业落地方案,计划用地100亩,投资5亿元,兴建宜都纺织服装创投产业园。


同时在省内多个地方投资,彼此间会不会“打架”?“当然会,所以必须差异化发展。”梁富斌说。


服装产业,细分品类多,仅男装外套,就有西服、大衣、风衣、夹克、棉衣、羽绒服、尼克服、马甲、卫衣,其中西服还可继续细分为单西、套西、便西。梁富斌计划“一镇一特色”,泳装、运动装、宠物服装等都大有可为。


即将到来的回迁潮,则让已落户的企业和产业园忧心忡忡:本就白热化的同质化竞争,会不会进一步加剧?


天门搜服服饰2019年落户天门龙腾服装小镇。3月22日,该公司总经理李志雄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今年他已经接到好几个周边地市产业园的招商电话,开出优厚条件请他投资建厂。


面对凶猛的“挖墙脚”行为,龙腾服装小镇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朱俊东很无奈。他说,该产业园定位靓仔装,就是想与周边产业园差异化发展,规划3年内招进50家左右的规上企业,招商时常会与其他产业园狭路相逢,来“挖墙脚”的情况也不少。


02

政策好还需“专业对口”


自“湖北村”拆迁释放招商机遇以来,湖北多地主要负责人相继带队前往广州举办纺织服装产业对接、招商推介等活动。广东湖北商会,往往是他们抵穗的第一站。


老乡来得勤,滕华国心里欢喜,但也有隐忧,“大多是在厂房、税收上给予补贴,政策力度大,产业特色少。企业很难主动‘对号入座’。”


滕华国的言下之意,就是难以匹配到与企业主营业务相符合的产业园。


2月17日下午5时,在沙河服装批发市场,一位开牛仔裤专卖店的湖北老板反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回去后,有没有专门做牛仔裤的产业园?”她的工厂开在被称为“牛仔之都”的广州新塘,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牛仔服装生产和出口的聚集地。全球大概每三条牛仔裤,就有一条来自这里。


图片

广州十三行新中国大厦被称为中国女装快时尚中心。

图片

广州十三行整个商圈大约有2万个档口左右。

图片

新中国大厦档口工作人员正在邮寄发货。


2月18日下午3时,在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一位湖北籍的档口老板,提出相似的问题——湖北有没有这样的档口?


十三行,全球最大的女装集散中心之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服装一级批发和流通市场,被誉为中国时尚之巅。


企业不可能家家都能找到“专业”对口,面对招商大战,老板们往往选择“择优而行”。


图片

天门岳口镇电商文创城内聚集着大量回乡创业的电商。


4个月的采访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先后与50余位服装企业老板深入交流。面对“回与不回”的单选题,服装老板们给出最多的答案是“要看有什么政策”。实际上,今年一季度,各地招商政策已陆续出炉,许多地方政府领导到企业“登门送政策”。


一位参加了多次招商推介活动的服装厂老板坦言,天门、仙桃、潜江的区位资源优势差异本就不大,政策力度也相差不多,所以迟迟难以决定,也想看看政策还会不会进一步“加码”。


如何避免这种内耗?广东湖北商会秘书长郭修认为,突破口就在差异化上,湖北应静心锤炼“内功”,着力打造更多服装特色镇、专业镇,各地的招商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好政策、好资源“用在刀刃上”。


04

如何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湖北而言并非新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部分传统棉纺基地特别是江汉平原地区,一直在积极承接沿海服装产业,目前已形成以襄阳、孝感、江汉平原、黄冈等地为主的纺纱织造集群,以孝感、荆州、天仙潜、黄石等地为主的服装加工制造集聚区。


此次产业转移浪潮中,湖北该怎么做,才能为万亿级服装产业筑基?


01

既要参天大树,也要灌木小草


最近一周,位于仙桃市的湖北志刚智能设备有限公司,为当地服装企业加装了7条吊挂流水生产线。


自正月复工以来,公司老板邓志刚每天奔波在毛嘴镇各个服装产业园,为新企业安装设备、调试机器。越来越多“湖北村”老板回到家乡开厂,其中,有数百台机器的大厂,也有十几台机器的夫妻店。


广东湖北商会秘书长郭修认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既要抓大也不能放小,必须形成一种丛林式的生态。“既要参天大树,也要灌木和小草。”


这样的丛林生态在湖北已初现端倪。在汉川,汉正服装工业园、浙商产业园连园成片,营造起一个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生态圈。


“大约有10万产业工人,聚集度高。”这让龙腾服装小镇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朱俊东羡慕不已。年关刚过,制衣工变得更抢手,为了招到更多工人,今年过年,他给许多制衣班的班组长送上年货。


对于犹豫彷徨者而言,拖住他们脚步的,是布料、辅料运输成本高,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批发市场等因素。


广州市湖北商会天门商会会长甘普华见证了沙河服装市场的壮大过程,他乐观认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大布匹市场、十三行、沙河的形成更非一日之功。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度高了,配套就会跟上来。


营造丛林生态,湖北正加速织链。3月31日,我省首个由民企卓尔智联牵头、国企参与组建的供应链服务平台——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在汉揭牌,为湖北服装产业打造从“产地一根纱”到“手中一件衣”的整个链条。


02

全省一盘棋,招商“齐步走”


要让产业更快速聚集,特色镇、专业镇的打造刻不容缓。在这一点上,广东下功夫打造的专业镇已经提供了样板。


广东,坐拥“中国灯都”“南方锁城”等众多产业名镇,中山灯具、佛山照明、小榄门锁闻名全国。


20世纪90年代,广东大多数镇域产业集群从乡镇企业开始起步,形成了以一批五金、纺织、服装、家电、玩具等为主的特色小镇制造业集群。2018年,广东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三年行动,在去年全国“百强镇”中,近1/3在广东,涌现出中山古镇、佛山狮山镇等千亿大镇。


4月28日举行的“湖北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恳谈会上,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闻一教授提出,全省产业图谱的制定迫在眉睫。湖北纺织服装产业要打造成万亿级产业,让“小舢板”变“大航母”,先要盘一盘家底,全省一盘棋,招商“齐步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叶志民说,湖北拥有“汉川缝纫线”“仙桃无纺布”两个纺织服装的国家级区域品牌,要抓住上述品牌优势,进一步强链、延链,才能增强湖北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差异化发展上,地方政府已经有所行动。荆州市副市长金鹏介绍,承接此轮服装产业转移,荆州确定了产业主攻四个重点方向,其中之一就是打造华中婴童装之都。仙桃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唐江平表示,未来5年,仙桃将重点打造中国时尚女装名城、中国工装生产基地,一座以彭场镇为核心打造的14.7平方公里非织造布特色小镇也在规划之中。


03

政策一以贯之,思维与时俱进


今年以来,天门九头鸟布业的老板邵丽华每天至少要在国投产业园里走上两万步,她反复做的一件事就是带老乡看厂。


“天门出台黄金17条,从面辅料到仓储物流、快递、印花厂、复合厂、绣花厂、压折厂等等的配套全部都完善起来了,我们在家里,不比在外面赚的钱少。”面对媒体镜头,她“变身”招商大使向老乡们喊话,希望更多伙伴返乡创业。


2021年4月,“80后”费文回到家乡天门创立起点服饰。此前,因盲目扩大产能,加上经营不善,费文在广州的公司巨亏数千万元。2019年,公司破产。在一个电商平台上,费文发现,排在女装销量首位的竟是天门企业。他关掉广州的厂子,与这家名为柏森服饰的企业成了邻居。天门,成为费文的新起点。“最好的时候,一天的订单能达到三万多单。”现在的他意气风发。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批率先回到家乡的服装企业老板,成为承接沿海服装产业转移的最佳宣讲员。


这些靠乡亲招回来的企业,能不能留得住?郭修认为,其中关键还在于把握好“定量与变量”。


定量指的是招商政策的一以贯之。


中山古镇一年销售灯饰上千亿元,镇上每4个人里就有1个从事灯饰行业,被称为“中国灯饰之都”。30多年来,镇长、书记换了一任又一任,镇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列队欢迎企业家、邀请企业家就座会场正中区域等习惯“一成不变”。


会不会“新官不理旧账”?采访中,不少广州服装老板对此仍有疑虑。


“要给企业吃定心丸。”郭修建议,在产业规划上,地区应出台5至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规划,将好政策贯彻到底。


变量指的是执政者思维的与时俱进。


一位已经回乡开厂的湖北老板用“年轻有活力,思维很活跃”来评价现任镇领导班子。在他看来,他们“懂产业,沟通成本低”,这让落户的过程高效且愉悦。


“招引产业、为企业做好服务,既要懂产业、也要懂服装。”郭修认为,作为管理者,就是要不断学习,提升管理水平。


今年1月9日,仙桃举行服装产业供应链合作发展大会,邀请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陶辉现场授课。陶辉认为,“校—政—企”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产教研要不断深度融合,方能服务和促进仙桃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4月6日,陈斌打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4月7日开始,广东省降水将趋于结束,“回南天”即将退场。


在陈斌看来,近十年来,广州多个湖北村拆迁的消息,就像“回南天”的阵雨,来得急促又短暂,热闹一阵就没有了声音。但去年底,康鹭片区拆违真的动起来了,截至2月底已拆除2.4万平方米。


此时,千里之外的仙桃鑫丽丽服装厂办公室里,老板吴龙山不断刷新着电脑,关注着平台上各种女装款式的销量,“不管在哪生产都一样,抓到一个爆款就够了。”


晚上6时,海珠区上涌村南约大街的发车点,广州—湖北直达快车的广告牌准时出现在街口。不远处,几名湖北老乡正推着行李箱,朝回家的路走来。


湖北亲人

快回家吧!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刘宇
编发:陈映午
审核:余宽宏
出品: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