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集群概况
针织业是象山县传统优势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主导产业,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增加税收、外贸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至今全县针织生产企业800余家,从业人数达5万余人。2021年,规上企业181家,实现工业产值111.0亿元、同比增长16.9%,外贸出口交货值56.9亿元、同比增长40.3%,实现利税总额3.97亿元。针织业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80%、出口的42.82%、利税总额的9.18%。
02
集群发展亮点
出口市场稳定。作为国内最大的针织品出口基地之一,我县集聚针织服装企业800余家,其中9成以上以外贸出口为主,多为贴牌生产,60%以上出口欧美地区。在国际市场中,我县针织服装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精良的品质、稳定的供货渠道和可靠的商业诚信赢得阿迪达斯、耐克等30余个国际知名品牌的信赖,拥有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等140余个国家(地区)客户。
企业支撑有力。行业中涌现了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优质针织企业。海润制衣、恒大印染等企业与中国联通宁波市分公司达成“5G+未来工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我县“5G+工业互联网”项目首次在针织领域推广应用,有望在未来打造出象山5G制衣标杆企业。“浙里智造供全球”活动在象打造首个试点,举办消费品生产企业智能化改造和跨境营销赋能推介会—象山纺织服装专场,兄弟服饰等企业打造生产制造-产线智能化改造试点,卓艺家纺打造跨境DTC试点。
平台基础扎实。引进浙江理工大学象山针织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象山针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入列市级创建计划,有效集聚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资源,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委托航天云网云制造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打造针织云平台,提供资源共享、产业咨询等服务,目前已开发完毕并逐步集聚平台服务商,正式开始运营工作。
03
下一步重点举措
强化创新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一要突破面料研发。推进针织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新建扎染企业,进一步向微笑曲线两端要质量、求效益,形成针织品整体设计等全产业链的加工制造体系。推动以纯棉为主的单一面料向中高端面料领域拓展,积极研发新型面料,发展高品质、多功能的消费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针织产品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功能性创新,拓展产品应用领域,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二要推进智能制造。加快打造海润制衣数字化车间,推行关键环节“机器换人”,树立行业示范样板,带动一批针织企业实行数字化改造,通过数字化的快速反应,收集需求数据,打通行业全链路。鼓励企业采用智能验布机、智能裁床、智能吊挂系统、模版式全自动缝纫机、智能检验整烫包装流水线系统、智能印花和智能染整等数字化装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引进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商或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大对关键技术和研发环节的投入,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打造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三要强化平台合作。充分发挥浙江理工大学象山针织研究院作用,支持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加快打造一批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针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航天云网打造“针织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实行线上订货交易,整合产业链协作生产能力。四是完善产业配套。积极推进新型面料研发与应用,集中实施“瓶颈”项目攻关行动。引进织造、印染相关先进工艺和装备,紧盯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需求,疏通供应“堵点”、补齐配套短板,进一步完善针织服装原辅料供应、产品研发设计、品牌孵化、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等配套产业体系,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加快品牌建设,完善针织供应链。一是打造自主品牌。引导针织企业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塑造正确的品牌观念,积极实施和推进名牌战略,打造“做针织,找象山”的针织名城新形象。加强营销策划和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自主名牌产品。开展“象山针织服装直播节”“象山针织源头好货”等品牌系列活动,提高品牌传播力和转化力。龙头企业在现有“伟绅”、“象之恋”等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符合我县特色的区域品牌,完善品牌设计、生产、影响、物流、售后等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二是畅通市场营销。拓宽线上营销方式,加快建设中国针织名城——爵溪时尚针织运动小镇专业市场和象山丹峰直播中心示范基地,采用直播电商等新型模式进行销售推广。打造内外贸并举、线上线下同步的发展战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网红直播产业博览会、针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等国内外针织展会,巩固欧美、日韩市场,开拓南美、非洲等一带一路海外新市场,在拓展国外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市场渠道,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坚持稳外贸,深层次拉动“内循环”,合理安排与匹配市场结构,更加注重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数据流为驱动力,提升产品品质与创新性,强化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提高物流效率和掌控力。三是优化人才培育。对接浙江理工大学等专业高校,加强服装设计制作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评,组织实施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企业管理精细化、数字应用等方面培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培养更多针织服装行业高技能人才和半岛工匠。积极招引一批县外行业高级管理人才、服装设计师入驻企业,邀请行业专家举办产业发展、品牌创建等专题报告会,参与企业研发设计环节。
统筹综合治理,培育企业提质增效。一是坚持绿色制造。围绕生态印染加工与清洁生产工程,重点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速节能减排工艺、技术装备应用等体系建设。依法对“低、小、散”、“漂、染、洗、印”等污染重、能耗大的企业有序整合。发挥爵溪正阳和永超印花中心等平台集聚作用,进一步整合印染行业,解决企业“低、散、乱”问题。推广和应用绿色环保和低碳节能技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无水少水加工技术和设备,推广以印代染、全自动高效数码印花等先进服装制造绿色生产技术和国际领先的循环利用技术,完善印染绿色化制造体系建设。重视安全生产,及时清理厂区通道堆积物和易燃易爆物,确保安全通道畅通,降低火灾隐患。二是深化亩均改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执行土地使用税、用地、用能、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促使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以马菲羊、中哲迪尚等亩均效益较高企业为示范,提高亩均税收、R&D投入和劳动生产率,争取进一步提高亩均效益。三是强化梯队建设。落实好《象山县“330”企业梯度培育方案(试行)》,在税收、技改、金融、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强化对领军型、标杆型、创新型针织企业的扶持,让好的企业更好,让强的企业更强,进一步强化龙头骨干企业对全县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
供稿单位:象山县纺织服装产业联盟
编辑/王昕彤
校对/赵婷婷
审核/ 张海燕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