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2小时创作,7月3日晚8时许,来自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绣娘”房伟艳在全国各地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以精美的瑶族刺绣作品“田野如画”夺得“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手工刺绣类一等奖!
此次大赛在山东省聊城市举行,由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共设置手工刺绣、手工编织、手工剪纸、泥塑、面花制作、农民画等6个比赛项目,全面交流展示农民的智慧和创造。
“作品能得到评委认可,特别是能将瑶族刺绣作品向全国进行展示,让更多人知道连南瑶族刺绣的魅力,非常开心。”4日晚,远在山东的房伟艳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6岁学刺绣,小小年纪领悟到瑶绣精髓;36岁获得“全国刺绣艺术杰出传承人”称号,接连将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广东省乡村工匠传统工艺专业人才高级职称、第四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等收入囊中……这位现年43岁的瑶族妇女,已成连南瑶族刺绣的翘楚人物。
30多年来,房伟艳在致力保护传承瑶族刺绣的同时,通过成立“伟艳瑶绣工艺作坊”,“手把手”方式培育了10000多名绣娘,把瑶族刺绣作品卖到了国外,推动了瑶族文化产业发展,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资源,在百里瑶山“绣”出了幸福生活。
房伟艳以瑶族刺绣作品“田野如画”夺得“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手工刺绣类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房伟艳的瑶族刺绣作品“田野如画”(35cm×80cm)。受访者供图
房伟艳设计、创作的瑶绣包包。黄津 摄
房伟艳通过成立工艺作坊,“手把手”方式培育了10000多名绣娘,把瑶族刺绣作品卖到了国外。黄津 摄
房伟艳的瑶绣作品。黄津 摄
房伟艳是“全国刺绣艺术杰出传承人”。黄津 摄
人物小传
而立之年开启瑶绣创业路
“龙纹”挂包,“小鸟纹”香包,“盘王印”壁画,“万字纹”服饰……走进“伟艳瑶绣工艺作坊”,一件件色彩斑斓的瑶族刺绣文创作品引人注目。1980年12月,房伟艳出生于连南大坪镇大坪村,作为瑶族莎腰妹,她在6岁的年纪就开始跟母亲学习瑶族刺绣。
“连南瑶族刺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们瑶族流传着‘莎腰妹(少女)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的俚语,所以我也是懂事后就开始学啦。”回忆往事,房伟艳说。
“最开始学的是格线纹等基本针法。”房伟艳介绍,瑶族刺绣不用打板、打图,反面绣正面看,世代靠口述手传。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和个人天赋,其他小孩要一个月才能上手,房伟艳一周就学会了基本针法,很快掌握了技巧,小小年纪便能绣衣领、绣裙子、绣脚绑,成为村里有名的小“绣娘”。
从小接触刺绣,长大后的房伟艳,也把刺绣当成了毕生的事业来追求。18岁那年,因为刺绣技艺好,她进入连南县毛织厂,负责织布以及图案设计工作。为了提升个人技艺,不久,她前往广州学习潮绣3年,不仅开阔了眼界,更增长了见识。
在广州求艺的3年,对她触动很大。“大城市里,对于精美的刺绣需求很大,我学了20多年刺绣,知道瑶族刺绣的独特之处,认为它能在市场里占据一角。”抱着这一信念,2010年8月,而立之年的她,回到家乡开设瑶族刺绣小作坊,自绣自卖,开启了瑶绣创业之路。
成为“全国刺绣艺术杰出传承人”
传统技艺需要传承,也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为提升自己的瑶绣技艺,在当地政府支持和引导下,房伟艳相继参加了“苏绣培训班”、广绣技能培训班、“连南瑶绣产业化人才培训项目”绣娘中级课程培训班、“全国刺绣艺术杰出传承人”培训班等,在瑶绣技艺上不断精益求精。
“锤炼了技术水平,提高了创作能力,完善了理论水平……”谈及那些年的学习,房伟艳作了简单总结。她在取长补短的同时,一直保留着瑶族刺绣的精髓——纯手工,原生态,民族风。
如何才能使瑶族刺绣这项非遗“走出去”,让更多人知晓、接受?“我感觉,要使非遗‘活’起来,就要把它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房伟艳说。
为此,她着力创新,加大对瑶绣文创产品的设计,根据现代审美的要求,开发一些适应市场、符合当下消费观的实用型瑶绣产品。她把瑶族刺绣的主要图案“盘王印”“龙纹”绣在服饰上,把“小鸟纹”“松树纹”点缀在挂包上,让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平添了几许民族风,精美又独特。因此,她制作的《龙纹》《凤凰于飞》等多款瑶绣服饰和香包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特别是,房伟艳注重于传统刺绣的传承。多年的学习浸润,让她不仅精通八排瑶绣的各种图案,如盘王印、龙纹、蜘蛛纹、马头纹等,还擅长平挑、斜挑、反面绣、叠针绣等多种瑶绣针法,可谓技艺高超。
她历经多年潜心钻研,厚积薄发。2015年,她的手工瑶绣作品《盘王印》(八角雪莲花)荣获“岭南杯”中国(广州)民间工艺博览会铜奖;2016年,她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全国刺绣艺术杰出传承人”称号。2018年11月,她被评定为第六批清远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手把手教学”培育“绣娘”
连南瑶族刺绣是当地瑶族妇女特有的一种传统手艺,它不仅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热爱生活、爱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瑶族文化的形态和载体。2009年,瑶族刺绣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连南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发展,瑶族刺绣逐渐小有名气,迎来了发展春天。2015年7月,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房伟艳的小作坊“升级”成为了“伟艳瑶绣工艺作坊”,政府为她提供了上百平方米的店面,还帮助对接企业打开销路。
“有了这个工艺作坊,能更好传承和开发瑶绣文化产业,力争建立起岭南瑶绣文化产业链。”她说。一方面,在连南瑶山,有着数量不少的民间“绣娘”,她们大都得自家传,但技艺参差不齐。房伟艳依托瑶绣工艺作坊,“手把手教学”培育“绣娘”,通过瑶绣理论知识培训开拓其视野,改变民间“绣娘”对瑶族刺绣传统色彩、图案搭配的认知,提高她们对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培养了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创新精神、精良技艺、能生产、会销售的“一专多能型”绣娘。
另一方面,通过瑶绣产业扶贫,振兴乡村经济。房伟艳介绍,很多当地“绣娘”的刺绣产品只是供给亲人穿着或家用,没有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房伟艳以“作坊+绣娘”的模式,通过组织当地“绣娘”接订单生产瑶绣文创产品,打开了瑶绣市场,闯出了一条瑶绣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47岁的房六妹,之前在外打工,2015年因儿子上小学,不得不辞工回到连南家中,一边务农,一边照料儿子,失去了收入来源。当年,房伟艳把她吸纳入“伟艳瑶绣工艺作坊”,经过培训、学习,房六妹重拾了幼时的刺绣技术。
得益于工艺作坊,房六妹几乎每个月都有订单,平均月入2000多元。“以前都是绣给家人穿,没想到现在还能卖钱。”房六妹说,“通过刺绣定单,让我在家就可实现就业创收,更避免了小孩成为留守儿童,一举多得。”
“伟艳瑶绣工艺作坊”成立以来,成效明显。它不仅给连南广大瑶汉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带动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2016年至今共培训绣娘1万余人。
2020年12月,房伟艳获得了广东省文化产业专家资格证书。目前,“伟艳瑶绣工艺作坊”有“绣娘”900余人,其中普通“绣娘”有500多人,资深“绣娘”30多人,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作坊的产品远销珠三角、香港乃至新加坡、印尼等地。
用巧手“绣”出幸福生活
每个月,房伟艳都要去连南县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教导学生们学习瑶族刺绣技艺。以校外辅导员在校园开设课程、传授技艺,业已成为她作为“绣娘”的另一个主要身份。
为更好传承瑶族文化,连南将瑶族刺绣艺术列入校园第二课堂。2016年以来,她坚持校本课程与学校常规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瑶绣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工作,着力培养瑶绣传承人。她每月定期前往学校授课,让学生掌握瑶绣基本制作、色彩搭配、产品设计理念、刺绣针法、瑶绣文化元素等,至今受教学生4万余人。
同时,她还受邀前往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轻工业职业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南华工商学院等学校,向学生展示、传授瑶族刺绣技艺,让更多的人见识到瑶绣的精髓。
为把瑶绣工艺品带出瑶山,房伟艳热心传承弘扬,2011年至今先后赴香港、贵州、广西、云南乃至印尼等地交流瑶绣文化,让瑶族刺绣走上了更广大的舞台。2019年,她还牵头组织成立连南瑶族自治县清艳瑶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连南瑶绣文化产业组织化、规范化管理。
“瑶族刺绣是我们瑶族文化的灵魂,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姐妹加入到‘绣娘’中,用巧手‘绣’出幸福生活。”对于未来,她满怀憧憬。
来源:南方+记者黄津
通讯员:李芳 房叶芳
视频剪辑:张晓欣
责编:丘志高
编审:黄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