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工信部首批100个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产值超2.5万亿元,纺织集群硕果累累

发布时间:2023-07-19  阅读数:23506

工信部首批100个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产值超2.5万亿元,纺织集群硕果累累


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产业链供应链重要组成单元,对推进产业协作和资源共享、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产业组织效率、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了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产值超过2.5万亿元,出口贸易额平均增长率达30%,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引擎。

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2022年,工信部印《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行业中均具有较强影响力,主导产业为当地支柱产业,对集群产值贡献率达86.5%,创造超过170万个就业岗位,有力提升区域业务能力。”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国际论坛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刘贤刚介绍,集群在电子、轻工、机械、石化、汽车等行业占比较高。

“也要看到,目前部分集群产业链布局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主导产业的差异化和特色化不够明显,制造资源共享水平不足,集群外部协作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刘贤刚建议,应支持地方结合产业实际出台集群专项政策,引导优质资源在县域充分集聚,提升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效率;引导各地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据产业链图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培育。

集群经济也是纺织产业最鲜明的特征和最重要的形态。一直以来,产业集群是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生态、行业服务区域战略的重要载体、产业要素高效循环的重要枢纽。在2022年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表示,到2021年底,由中国纺联认定的产业集群试点总数达到了211个、纺织工业产值达到了3.77万亿元、就业人数超过700万人、企业总数超过25万户。

纺织业用数字化改造传统产业


上云上平台步伐加快“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小微企业的必答题。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说。此前发布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首批集群内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46.7%,企业上云比例达63.1%,上云上平台步伐加快,六成以上集群开展了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等服务。

实际上,随着消费形态、市场需求等变化,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也面临库存压力大、需求多变难匹配等诸多发展难题,“以销定产”、“小单快反”行业背景下,集群产业链也亟需数据智能的数字化手段进行变革,帮助集群众多服装制造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转型数字化,共同打造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生态。作为常熟领军企业,波司登率先独立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和大数据中心,建设了行业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中央智能配送中心,搭建羽绒服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成熟的现代服装制造体系。通过服装智能制造GiMS系统,实现了从原材料入库到自动裁剪、零件缝制、自动充绒、吊挂组装、自动分拣到出厂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和决策,成为行业“智改数转”的标杆。

产业链协同、集聚效果显著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由不同规模企业形成的“产业生态群落”,必然需要形成在价值链、供应链上相互协同的分工关系。协同中的创新发展是产业集群的生命力,支撑集群整体发展可持续性。

高端纺织产业是宿迁市重点打造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截至2022年底,宿迁市高端纺织产业共有规上企业550户,占全市规上企业1/4。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如今已形成了集纺织装备、聚酯、纺丝、织造、染整、服装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起涵盖棉纺、毛纺、化纤、绢纺、织布、针织、服装、家纺印染等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也成为江苏省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宿迁市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化纤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牛仔、服装等行业,不断提升产业链协作水平,以一点(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印染中心)四园(沭阳县、泗阳县、宿城区、宿迁经开区)为载体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

当前,宿迁正在实施千亿级产业突破工程,加大政策引导和推进力度,力图将纺织服装产业培育为千亿级产业。

纺织专精特新培育工作稳步推进


“在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往往扮演着大企业的配套角色,要以技术创新实现协同关系中的不可替代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起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小企业未必不能做强,应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和创新成果,坚定不移走好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表示。

对于中小微企业占比超99%的中国纺织业而言,它们是行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基因,关系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鼓励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将助力企业乃至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此,中国纺联开展了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入库工作,旨在进一步完善行业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更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和共识,更好地引导、服务和全面推动纺织行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行业中小企业在巩固我国纺织强国地位、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各项服务持续深入,企业合作交流持续扩大,行业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高。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氛围日益浓厚。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有效途径。”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表示,工信部将围绕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落实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深入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通过龙头企业发布产业技术创新和配套需求,中小企业“揭榜”攻关,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力。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纺织服装周刊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