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英博物馆频繁登上热搜。据粗略统计,大英博物馆丢失了大约2000多件文物,它们大多没编号没登记,很可能无法追回。
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位古董商人因多次在网上购买疑似是博物馆的文物,他早在2020就开始反应问题,但大英博物馆不怎么理睬他。当地时间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辞职。
而在今天,“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登上热搜第一,再次将这座博物馆拉回中国人的视野。
大英博物馆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包括《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辽三彩罗汉像、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北齐佛造像等极为珍贵的国宝。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这样写道:
“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介绍,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据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在参观完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后,笑着离开。自豪耶?耻辱耶?毕竟,自己国家的宝物在他家,心情复杂,意难平!
每10年左右,大英博物馆总要推出一次划时代的中国文化大展,比如1996年第一次向英国公众展示三星堆文物的“中国古代文化之谜”大展;2007年“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大展;2014年的“明:皇朝盛世五十年”,都曾轰动一时。
今年,大英博物馆再度聚焦中国,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馆日),推出最新特展“晚清百态(China's Hidden Century)”。馆方表示,这是全球第一个涵盖整个19世纪中国社会面向的大型特展。
▲ “晚清百态”特展现场。摄影/林朵多
「宫廷」


▲ 金钗。摄影/林朵多

「军事」
清朝末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内白莲教起义、张格尔之乱、阿古柏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起义相继爆发。在对外战争中,清军接连战败。为躲避战乱兵燹,人们远走他乡,另谋生计。这造成了地方的紧张局势、民族冲突和资源冲突。

▲ 清《八旗将领肖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南京条约》原件,展览说明上写着“it was the first of China's unequal treaties with foreign powers”(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摄影/Mei.同学在伦敦
19世纪的中国风雨飘摇,但从当时的山水画、扇面画来看,艺术传统并未衰落,而是与现代艺术并存。平板印刷等西方技术被艺术家以及沿海城市的新杂志、报纸所接受。随着“学而优则仕”的选择减少,更多人开始寻求其他形式的财政和社会支持,建立了诸多新的艺术和文学团体。
▲ 任熊 《无锡秋影》。Michael Yun-Wen Shih Collection
「风尚」
那时,妇女们大多被隐藏在官方记录中,除非因丈夫或儿子的事迹而出名。不过,有很多留存的物件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女性和她们所生活的世界。展览聚焦了这些被文献忽略的人与物,绘画、版画、服饰、豪华家具和娱乐设施等等,都是她们生活丰富多彩的证明。



▲ 云肩。摄影/林朵多

▲ 清代刺绣耳罩。摄影/林朵多
直到19世纪40年代,广州仍是中国唯一一个国际贸易合法、外国人可以居住的地方。广州商人与欧美、日本、俄罗斯、南亚商人和东南亚侨民相互往来,各种风格融合特征较为明显。


「世变」


那么,除了本次特展展出文物,大英博物馆还有哪些珍贵的中国文物呢?

▲ 康侯簋,又名沬司徒疑簋。出土于1931年的河南辛村,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礼器,后被倒卖出国,辗转为英国人布鲁克·休厄尔所购,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摄影/柳叶氘
▲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辽代三彩罗汉像,出自中国河北。摄影/动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