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怎么都看不够 | 号称世界最安全的大英博物馆被盗2000多件文物!超2.3万件中国文物“回家”依然遥遥无期!

发布时间:2023-08-28  阅读数:40864

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怎么都看不够 | 号称世界最安全的大英博物馆被盗2000多件文物!超2.3万件中国文物“回家”依然遥遥无期!

来源:大遗产、耳朵里的博物馆


最近,大英博物馆频繁登上热搜。据粗略统计,大英博物馆丢失了大约2000多件文物,它们大多没编号没登记,很可能无法追回


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位古董商人因多次在网上购买疑似是博物馆的文物,他早在2020就开始反应问题,但大英博物馆不怎么理睬他。当地时间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辞职。

图片


而在今天,“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登上热搜第一,再次将这座博物馆拉回中国人的视野。


图片


大英博物馆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包括《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辽三彩罗汉像、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北齐佛造像等极为珍贵的国宝。


英国国家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中国人一般称之为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目前馆藏超过800万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性博物馆之一。

然而,大英博物馆辉煌背后,更多是“购买”、“借”、“贸易”、“进贡”等各种不可言明的渠道。世界上多个古老文明数不清的宝物就这样离开故土,如今躺在大英博物馆的展厅和库房里。

2022年,大英博物馆被网友们吐槽甚至快玩坏了。起因是一名英国百万粉丝博主@No Context Brits接连在社交账号上分享梗图,嘲讽大英博物馆“偷”文物。比如这个:

图片

“没人会这样做,但大英博物馆做了:他们把比萨斜塔装进背包带走了。”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这样写道:


“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介绍,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据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在参观完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后,笑着离开。自豪耶?耻辱耶?毕竟,自己国家的宝物在他家,心情复杂,意难平!


每10年左右,大英博物馆总要推出一次划时代的中国文化大展,比如1996年第一次向英国公众展示三星堆文物的“中国古代文化之谜”大展;2007年“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大展;2014年的“明:皇朝盛世五十年”,都曾轰动一时。


今年,大英博物馆再度聚焦中国,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馆日),推出最新特展“晚清百态(China's Hidden Century)”。馆方表示,这是全球第一个涵盖整个19世纪中国社会面向的大型特展。


图片

▲ “晚清百态”特展现场。摄影/林朵多

从1796年乾隆帝退位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民间起义和对外战争此起彼伏,最终,大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声中覆灭。但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文化和政治上的变革也孕育出非凡的创造力,促使着社会发生巨变。

策展人在特展前言中这样写道:


或许,个人的故事相比家国命运不足为道,但是在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之下,是一桩桩在宫廷中、在军队中、在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乃至在全球舞台上的鲜活的个人经历。这次特展会跟随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领域的人物故事,来探查社会百态。


图片▲ “晚清百态”特展现场。摄影/林朵多


此次特展,共展出300件来自不同博物馆、藏家的19世纪中国书画与物品,围绕宫廷、军事、文艺、风尚、贸易、世变六大主题,探讨19世纪的中国人物和社会百态。


-01-

「宫廷」


在1798到1912年期间,有六位皇帝执政,其中三位是成人,之后是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下的三位幼童皇帝。宫廷人物形象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戏剧化的转变,清皇室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文化影响。宫中的服饰和家具风格也出现了创新,新的娱乐形式在朝廷中传播开来,例如京剧和现代舞蹈。

图片
▲ 慈禧太后穿用的氅衣。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 清《后妃像》。摄影/林朵多

图片

▲ 皇帝的扳指。摄影/林朵多


图片

▲ 金钗。摄影/林朵多


图片
▲ 点翠首饰。摄影/林朵多



-02-

「军事」


清朝末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内白莲教起义、张格尔之乱、阿古柏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起义相继爆发。在对外战争中,清军接连战败。为躲避战乱兵燹,人们远走他乡,另谋生计。这造成了地方的紧张局势、民族冲突和资源冲突。


图片
▲ “南京得胜图”木版年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藏


图片

▲ 清《八旗将领肖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图片

▲《南京条约》原件,展览说明上写着“it was the first of China's unequal treaties with foreign powers”(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摄影/Mei.同学在伦敦


图片

▲ 维多利亚女王肖像。摄影/林朵多



-03-
「文艺」

19世纪的中国风雨飘摇,但从当时的山水画、扇面画来看,艺术传统并未衰落,而是与现代艺术并存。平板印刷等西方技术被艺术家以及沿海城市的新杂志、报纸所接受。随着“学而优则仕”的选择减少,更多人开始寻求其他形式的财政和社会支持,建立了诸多新的艺术和文学团体。


图片▲ 任熊 《无锡秋影》。Michael Yun-Wen Shih Collection



-04-

「风尚」


19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约4.5 亿,但平均寿命却不足40岁。为逃避战乱,不少人移民到城市——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出现了。虽然许多人的生活极其困苦,但有些人享受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

那时,妇女们大多被隐藏在官方记录中,除非因丈夫或儿子的事迹而出名。不过,有很多留存的物件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女性和她们所生活的世界。展览聚焦了这些被文献忽略的人与物,绘画、版画、服饰、豪华家具和娱乐设施等等,都是她们生活丰富多彩的证明。


图片▲ 清《李夫人(陆禧甫夫人)像》。 画像风格受西方传入的摄影技术影响,比之前的肖像画更加写实。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图片▲ 牙盖葫芦蛐蛐罐。摄影/林朵多


图片▲ 麻将。摄影/Mei.同学在伦敦

图片▲ 云肩。摄影/林朵多


图片▲ 点翠凤冠。发饰采用了清末流行的点翠工艺,缀饰着珍珠、宝石,造型生动,光彩夺目。摄影/林朵多


图片▲ 清代刺绣耳罩。摄影/林朵多



-05-
「贸易」

直到19世纪40年代,广州仍是中国唯一一个国际贸易合法、外国人可以居住的地方。广州商人与欧美、日本、俄罗斯、南亚商人和东南亚侨民相互往来,各种风格融合特征较为明显。


图片
▲ 清代广东外销扇。展示出当时中国工匠的精湛工艺与创意。摄影/林朵多


图片
▲ 银质潘趣酒具。大英博物馆藏


-06-

「世变」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了变法图强,政府组建了一支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新军,也设立了新的外交部、商务部、警察部和教育部。武昌起义爆发后,宣统皇帝于1912年2月退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在晚清变局中,有些人始终保持着大无畏的精神。展览的最后一部分,讲述了革命志士、诗人和女权主义者秋瑾的故事,她毕生致力于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图片
▲ 秋瑾照。威斯康星州历史学会藏

图片▲ 内画李鸿章像鼻烟壶。水松石山房藏


图片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科举乡试考卷。摄影/林朵多


大英博物馆到底“了多少中国文物?

在全世界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的来源、流转问题相当复杂。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仅1840年以来,便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
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馆藏中国文物2.3万件。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商周青铜器,到宋代钧窑瓷器,元代青花,明代景泰蓝,清代颜色釉瓷,几乎囊括所有文物类别,跨越整个中国历史。
据大英博物馆介绍,馆藏中国文物是通过馈赠、遗赠、购买、交换等多种方式收藏,但其主要来源只有两个,一是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疯狂掠夺;二是清末民国时期的盗墓销赃和清皇室私卖,最后导致这些文物流失国外。

那么,除了本次特展展出文物,大英博物馆还有哪些珍贵的中国文物呢?

图片

▲ 康侯簋,又名沬司徒疑簋。出土于1931年的河南辛村,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礼器,后被倒卖出国,辗转为英国人布鲁克·休厄尔所购,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摄影/柳叶氘


图片▲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辽代三彩罗汉像,出自中国河北。摄影/动脉影


图片

▲ 这尊隋代开皇年间的阿弥陀佛石像,矗立在大英博物馆两层之间的楼梯空隙处,腰部有明显的切割痕迹。石像原供奉于河北韩翠村崇光寺。大英博物馆文物档案显示,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期间,古董商卢芹斋将此像提交给中国政府,并通过驻英大使,捐赠给该馆。当年赴英参展的故宫专家傅振伦明确表示过,这尊佛像系1915年由卢芹斋盗卖出国。摄影/动脉影


图片

▲ 唐三彩墓葬俑。它原本的主人名叫刘庭训,曾任唐朝忠武将军、河南道与淮南道校尉以及中央枢密使,于公元728年去世后归葬洛阳。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其墓葬被打开。1936年,大英博物馆购入这批三彩陪葬俑。摄影/柳叶氘


图片
▲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绘画最著名者,莫过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中国绢画,原本收藏于紫禁城养心殿。1900年遭英军上尉盗抢,后售与大英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摄影/孙志军


热泪盈眶,国宝何时归故乡?
冷眼旁观,吾辈如何图自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