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共青城市坚持通过谋划要点、优化升级、服务调度、举办活动、培育龙头、引进项目、运营平台等措施来推动共青城市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01
集群概况
近年来,按照“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和“退民房进厂房”的思路,加快完善“创意设计、标准化生产、展示展演、电商销售”产业链业态,实现了产业量质齐升。2022年,全年生产羽绒服装8230万件,针织服装2105万件,涤纶布40600万米,棉纱和化纤纱4623吨,整个产业拥有大大小小500余家生产型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6家,规模以下企业430家)和100余家电商、物流、包装、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型服务业配套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3.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22.4亿元,利润24亿元,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共青城市超过3万人就业,占本地常住人口的近40%,大约70%的家庭都和这个产业有着密切联系。
02
集群发展亮点
理清发展思路,出台产业政策 以获批九江市服装产业优化升级试点地区为契机,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共青城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补助资金暂行管理办法(2021-2022年)》,成立了产业优化升级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拿出不少于2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
搭建活动窗口,扩大品牌影响 依托共青城市大学城10所大学10万大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举办了中国服装集群时尚动态秀、羽绒服装产品动态展、首届“鸭鸭杯”大学生直播大赛等系列专项活动,另外,连续3年举办了2020首届共青城羽绒服装周、2021江西纺织服装周暨第二届共青城市羽绒服装周以及2022第三届共青城市羽绒服装周,集中展示了江西省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成果。
引进顶尖人才,强化原创设计 积极探索“院士+研究院+产业园”的发展新思路,引进了总投资50亿元的武汉纺织大学共青城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及鸭鸭产业园项目,建设羽绒服装设计中心、羽绒指数中心、智能化标准工厂直播基地等业态,有效解决了共青城市纺织服装企业原创设计能力薄弱、科技含量不高、款式不新、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推广智能制造,提升竞争能力 采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模式。共青城市引进了得体智造,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共享数字工厂,推动传统低小散生产加工企业,以“拎包入住”集约式发展的方式进入厂园,建立“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产线协同”的小单快反共享制造模式。
03
下一步规划举措
一是突出做好产业引导。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全面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孵化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
二是突出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定位,以塑造共青城市纺织服装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构建品牌营销体系为载体,大力实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实现共青城市从纺织服装生产大市向品牌强市的转变。
三是突出搞好工人引入。聚焦共青城市纺织服装产业服装工人需求,坚持服务大局、高标准统一建设产业员工社区,包含公寓、宿舍、食堂以及文化站、运动场所、娱乐室等设施。同时,在员工购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多措并举吸引一批外地员工来就业。
供稿单位:共青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编辑/王昕彤
校对/赵婷婷
审核/ 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