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空”为设计理念的MUJI走出日本后似乎从来没遇到过“水土不服”,它几乎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喜爱。有人说,它不是在制造商品,而是在以寻找和发现的姿态注视生活。
科技进步迅速的今天,各式各样所谓的 “创新”、“变革”与“极简主义”的碰撞催生了许多困惑:
简约与复杂谁更胜一筹?
科技如何服务未来生活?
概念先行的设计怎样与现实适配?
在长江大讲堂,华贸创始人房超与MUJI设计总监原研哉聊了聊,从商业与设计的跨界角度,给了我们答案。
*以下内容整理自7月14日“长江大讲堂|未来生活探索与社会创新”的对话环节

对话嘉宾房超(左)华贸中心创始人,华贸集团董事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和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DBA)同学
对话嘉宾原研哉(中)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主持人何刚(右)《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DBA)同学
01
MUJI设计的是生活方式
主持人何刚:原研哉作为著名的设计大师,一直坚持着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但他并未局限于此,他的简约设计中常有新理念与新探索出现。正如他所说:“设计不是为了短期的商业利益,而是要有长期的教育价值。”
那么,房超先生对原研哉有怎样的评价?
房超: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构想来源于现实。正是在原研哉先生这样的优秀设计师及我们每个人的持续努力、不断创造下,人类走向了未来。
就像时装表演中展示的时装不是用来穿一样,现在的很多房子不再为了住而生,它们是一种概念,正是这些概念引领了现实生活的方向。
原研哉先生在探索中使用了科技元素和一些新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这些生活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如果人们想换一座新房子,他潜意识里其实是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只是盖房子,那将留下历史的遗憾,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要忘掉自己是盖房子的,我们是在创造生活方式。
——房超
这也是MUJI成功的根本原因:它设计的不是物品,而是生活方式。
如果你想装饰自己的小家,去MUJI配齐家具的感觉一定和你到别处采购不一样。在一个商场里,MUJI只是其中一个商铺,但是只要走进它,你就能发现MUJI也是一个商场。生活中需要的各种物件,这里无所不有,并且它们设计精致、简约环保,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舒适性,价格也不贵。
成功在于选对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
02
简单应该在繁华面前感到光荣
主持人何刚:在日本的很多服装设计中,有很多绚丽、现代化、科技化的理念。最初,MUJI的风格也并不是现在这样的。那么,原研哉先生担任设计总监后,是如何说服大家接受这种极简、自然、环保的风格呢?
原研哉: 最早的时候,MUJI的产品不全是我设计的。
MUJI这个品牌产生于1980年,这是日本泡沫经济的顶峰时期,也是一个日本全国都非常浮躁的时期。那时候,日本流通业界的设计师田中一光先生就非常重视极简,力图摒弃一切繁琐的设计、一切不需要的细节。后来,我们也尊重了这个原则。
简单,在繁华面前并不是负面的,在繁华面前,我们应该抬起头来,非常光荣地极简起来。我们简朴,不应该面对奢华感觉到不好意思,而应该认为我们比他们更优秀。
——原研哉
“因为合理,所以便宜”,这是MUJI最早的风格。
最开始,MUJI售卖非常简单的白信封和一些碎香菇。一般市面上的香菇要保持完整的形状,才能作为商品进行贩卖,而我们则选择了有裂纹的、非常自然的碎香菇售卖,理由是大家在烹饪的时候也会把它切碎,这省去了挑选香菇的成本,价格降低不少,香菇的实用性也并未受损。

原研哉
到我做设计总监的时候,MUJI的产品已经超越了千种,现在这个数字超过了7500。
我们最早想到的是“世界的MUJI”,我们的MUJI来到中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融入本地文化是我们思考的原点。
在中国,大家喜欢MUJI不是因为它是日式的,而是因为大家内心就是喜欢简约的东西。这种文化可能最早就源于中国,我们只是迎合了大家潜意识里对“空”的喜好。比起一个装满的杯子,或许一个空杯子更有趣,这是一个非常道教的思想。
MUJI正是迎合了这种来自中国的简约的、道法自然的理念而受到大众的喜欢,我们的简易在繁复面前更加自豪!
——原研哉
所以我并不是一个终极的设计师,我只是敏感地捕捉到了大家心中的所思所想,并把它反映出来罢了。
我认为MUJI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它会不断的思考,研究大家心中所追求的是什么。这种思考是非常不易的,它是我们品牌的生命力所在。
03
简约时尚是永恒的美学
主持人何刚:房超先生经营的华贸中心应该很多人都去过。按照销售数字来说,它是亚洲最大的单体综合商业贸易中心。从商业的层面看,以华贸为例,100多亿的年度销售额里,更繁华、更绚丽的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
这是中国发展阶段的结果吗?还是说目前来看,极简主义仍然只是众多风格当中的一个补充,而更具多样性、更绚丽、更繁华的东西更受大家欢迎?
房超:商品肯定是多样化的,每个品牌都有自身的风格,就像社会一样,人们的审美也是多样化的。

房超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有一阵风潮:混搭和潮牌。巴黎世家把编织袋做成了皮具,引得中国人排队购买。而现在如果背着那个包出街,其实挺丢人的。潮牌的流行不过就是一两年,但是简约时尚却是永恒的美学。
设计是每一个人的事,因为你的生活需要你设计,有了追求和理想,然后努力去实现,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对美好生活的体验过程。
——房超
刚才原研哉先生讲到中国文化,其实日本的文化最早来源于中国的唐文化、宋文化、明文化,极其简约、耐人寻味,只是到了清朝以后,中国文化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才变得繁琐起来。
现在人们追求自然的趋势在扩大,喧哗吵闹的趋势在缩小。但这两种风格肯定是并存的, 只是这种比较有仪式感、繁华、喧闹的风格,将长期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而简约时尚是永恒的,不仅仅是服装,也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东西。
04
“空”和“简约”完全不同,创新才是关键
主持人何刚:日本和美国代表了两种相对极端的消费理念。受制于较为匮乏的物质资源,日本形成了节约的消费理念,而美国则是大量消费的代表。那么除此之外,东西方观念的差异还在哪里体现?
原研哉: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所谓简约和空还是有差别的。在东方,空的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简约实际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简约体现了一种合理化,它跟什么都没有的空有相同、相通的部分,但是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空是什么?虽然看似空无一物,但身在其中时,又能感到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原研哉
倘若单说简约,它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因此,我们要进行创新和创造,让它产生出新的理念。
注意,我们并不是要对抗西方的简约,而是要创造新的简约。
今天所谓的西方创造,实际上更多的展现在新的发明创造以及申请的知识产权当中。但在我们东方,包括中国在内,理念和思想中的新的发明创造,其实是更深层次的创新。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科举制度,这个制度非常了不起,它让所有的人产生了一种公平、公正的思想,中国还催生了四大发明。中国漫长灿烂的历史中出现了很多非常了不起的发明,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
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一直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今天的文化、思想不应该完完全全被西方的影响,我们整个漫长的东方历史当中,也曾经创造过非常灿烂的文化,我们应该把这些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并进行创新,让它在未来发扬光大。
05
创新与科技如何落地实用
主持人何刚:其实在建筑设计理念中有很多创新的例子,但它们似乎没法让人真正居住。房超先生作为一个建筑开发者,觉得未来探索家中介绍的房子现实可用性怎么样,有没有可能在您和同行当中得到推广?
房超:

房屋创新要为生活方式服务
最近几年,我考察了一些著名大城市的新建筑,全都是和传统的建筑理念背道而驰的。但你能感受到他们已经完全将现代科技融入了空间生活方式的理念中。
过去房地产是做住宅小区的,而现在在纽约、伦敦、东京有一些楼宇,已经不只是做简单的住宅小区了,他们想要打造一个生态,设计人们的生活。
但无论是做哪一种,都必须首先考虑:如何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外部条件上,要依赖于高度的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高了,交通、教育、环境、文化、娱乐各方面水平就发达,就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毕竟人很难自己特立独行,要依赖于外部环境。这就是人们喜欢去大城市的原因。
内部条件上,要考虑到人们过去的生活习惯。
举个例子,如果有经济条件,有人希望买一个带儿童房的大房子,小孩能在家里独立活动;或者带健身房的,就可以随时随地健身;或者是带小图书室、书房的等等。
无论中国还是日本,独居的人口逐渐增加。看似已经分成个体的居住形式,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新尝试,让分离个体重新聚合,使其形成新社区,并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新联系。这也是我们的设计理念之一“分而合、离而聚”。
——原研哉
那么,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新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房子不需要很大。家里再好的健身房也不如楼下社区中心的健身房,因为那里有教练,有很多和你一起锻炼的人,有互相的激励;再大的客厅,也不如楼下会所里面的酒店,有人给你倒茶、倒咖啡,在那里会客很舒适。
买一个100平米的房子,享受3000平米的客厅,且这个客厅里随时有人打理、为你提供高水平服务。这样的生活方式就能极大地提高幸福指数。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住户的社交和互动模式,更依赖于与外部社会进行互动来产生幸福。这时,便有了我们说的社会创新。
理念与环境双向互动推动社会进步
日本的节约文明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日本人均GDP是中国的4倍,富翁很多,但很少听说有谁买了奢华的车、私人飞机或者游艇,他们仍然选择过简约的生活。每个日本人都过得怡然自得,花大量的时间享受生活,没有太多烦恼。
在城市建设上,在日本的任何一个地方,出门就有便捷的交通;公共场所里洗手间大部分都是智能马桶。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这是双向互动的,一是人的理念创新,二是我们营造的社会环境创新。
合理恰当的科技创新才能带来幸福
我现在做的酒店是文化东方、卡尔顿这种档次的,但绝对不会引入过多的智能。假如房客就住一天,还要研究怎么开屋里的灯、怎样使用各种功能,这不方便也没有必要。
“科技不一定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幸福,科技的创新一定要是合理恰当的。”
演讲中介绍的这10个项目,它们对空间、科技的应用并没有走偏,反而营造出了空间感与自然、舒适的感觉,这才是应该坚持的概念。
假如明年巴黎四大时装中心的时装展全都穿着非常复杂的衣服,流行的都是很繁琐的东西,这会是社会的进步吗?
所以,我们在创造未来生活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引用科学技术,合理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得向一些走在前面的人学习,比如M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