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满足客户的要求和控制质量成本,纱厂必须找到纺纱生产过程中形成疵点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降低疵点,从而提高纱线的质量。
1.1 成因
布面呈现有规律或无规律的条干阴影;主要因牵伸元件(皮辊、皮圈、罗拉)运转失常、表面毛糙凹凸、皮辊缠花纺纱及落后锭子等纺纱专件异常造成。牵伸区工艺优化、保持良好的皮辊皮圈状态;控制好末并与粗纱的支数偏差及条干均匀度,发现异常及时隔离;及时修理细纱的坏锭及异常锭,要求挡车工走巡回遇到皮辊、皮圈、罗拉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通知相关人员处理。在络筒机上对清纱器设置支数变异和链状纱疵剪切和报警参数,可切除疵点并剔出有问题的管 纱。
常见的布面粗节长短不等:1-2cm居多,中间粗两头渐细,大多为细纱牵伸不良、牵伸区周围游离飞花附入、粗纱条干片断不匀、粗纱疵点附入、络筒清纱参数设置不当等原因造成;少部分为细纱接头不良或络筒机捻结不良造成。细节主要是由细纱牵伸不良和络筒捻结不良造成。对于细纱牵伸不良引起的粗节、细节,可从以下四方面预防和解决:(1)合理选择粗纱捻系数,在不出硬头的前提下采用大一点的粗纱捻系数;(2)保证细纱和粗纱牵伸元件状态良好,保持适当的皮辊研磨周期、皮圈更换周期,并随时检查是否有起槽、划痕等问题,随时解决;(3)保持温湿度的稳定,避免出现短时大幅度的波动;(4)优化细纱工艺,主要是隔距、上销位置和摇架压力的一致性。对于细纱纺纱过程中产生的粗节和细节,只能利用络筒清纱器切除,这样会引起清纱器切次的增加,需要特别关注捻结质量避免因捻结不良二次形成粗节和细节。
正常纤维、未成熟纤维、棉籽壳因轧花或纺纱过程中处理不善,集结形成的圆形、扁形或大或小的细微颗粒或带纤维籽屑皆视为棉结。主要因原棉配棉不合理,梳棉机针布不良或者针布已到回磨周期,精梳机状态不良,各工序纺纱通道光洁度差,纺纱各工序工艺、速度不匹配,挡车工操作不当,温湿度异常等造成。
使用含杂低、轧工好且未成熟纤维含量低的棉花,梳棉使用状态良好的针布及合适的速度,精梳使用密齿锡林和顶梳,细纱加长上销或压力棒隔距块等,同时各工序加 强清洁,这些是目前降低棉结的有效方法。从质量控制的角度,生产中从原棉到成纱关注棉结测试结果,合理配置各工序工艺,定期对主要纺纱通道进行揩擦,使原棉到半成品、成品的质量都处于受控状态。
4.1 成因
纺纱生产中因清洁不及时、集棉装置故障、断头急剧增加、空调温湿度异常或气流不畅等情况引起机台上、地面和空气中飞花增加并集聚,纺纱时附入到纱体中形成飞花疵点。另,各工序的清洁操作不当,也会使清洁花附入到纱体中。
必须根据车间的清洁状况规定清洁周期,并安排严格的检查。对各类集棉装置与正常纺纱设备一样定期维护保养和检查,避免意外故障的发生。做好细纱车速检查,钢领、钢丝圈使用周期控制,避免出现断头急剧增加的现象。空调人员加强巡回和控制使温湿度保持稳定,并保证车间内空气流动的通畅。对于在络筒工序前已经形成的飞花疵点可利用清纱器切除,但需调整清纱工艺参数,并平衡切次与质量的关系。对挡车工规范纱线通道清洁的具体操作动作,避免清洁过程使清洁花附入纱体中。
5 、异常疵点(布面出现三股纱、四股,长细节,长粗节等)
5.1 成因
以长片段双线纱、三股纱和四股纱多见,大都是在络筒、并线和捻线工序中纱线断头后飘入相邻锭子、或者因络筒上误插入双纱而只有一根纱通过清纱器造成;长粗节和长细节主要因前纺并条、粗纱出现较明显条干不匀造成,或络筒工序少量错支未被发现、未有效处理造成。对并线和倍捻工序,合理安排巡回路线及时处理断头,减少乱飘的机会,已落下的满筒纱应及时收走;对于络筒双管纱现象,必须从挡车工操作培训和检查入手。异常疵点发生频次非常低,一般都是操作失误、未及时处理造成,一旦形成在布面危害比较大,所以一定要加强成纱后工序的操作及检查,并可考虑配以轻度的奖后罚前的措施,在纱厂车间中发现并处理,避免最后织到布面上造成严重损失。长粗节和长细节需要通过加强前纺质量控制来预防,并合理设置清纱参数利用清纱器切除。提高验纱工的技能,使验纱工在成品检验时发现异常疵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纺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织物的使用性能和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要求纺织品耐用、舒适的同时对外观光洁、无疵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切需要生产出高质量的纱线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提高纱线质量来满足织物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