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昆山市委书记周伟:推进新兴产业成群成链、引聚顶尖技术落地生、助力广大人才各展其能
引聚顶尖技术落地生根。充分释放国家超算昆山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家大科学计划、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磁吸效应,深入推进祖冲之攻关计划等“揭榜挂帅”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到2025年形成由35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家瞪羚企业、80家上市企业组成的创新雁阵,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发展之果”。
助力广大人才各展其能。紧扣“产城人”深度融合,全面推进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夏驾河科创走廊、花桥国际创新港等重点科创载体建设,精心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每年新建、投用科创载体超100万平方米,系统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十百千”计划,力争到2025年新增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50名、省级以上双创人才(团队)100名、创新创业硕博士2000名,全面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才来昆山更精彩”品牌。
要勇当产业转型的“主阵地”,构筑发展新优势。要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用好市场化招商机制,既要招引龙头型、旗舰型、生态型大项目,又要引进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蟹苗”项目,为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聚势赋能。要全力推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聚焦细分领域赛道,持续强链补链,深化“四链融合”,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做大做强。
要勇当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厚植发展新动能。要加快创新联合体建设,协同攻关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全力争创苏州市级创新联合体。要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精心打造“UWC+创新岛”等高水平载体,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纳入苏州实验室布局。要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强化“双招双引”,加快建设“人才归谷”等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发挥好常理工产业学院作用,培养更多复合型、研究型、技术型人才。
聚力攻坚“大优强绿新高”培育,大力推进“扶强树优”“强链补链”,夯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后劲。
聚力攻坚“低小散乱污危”整治,深入推进传统块状经济、村镇工业集聚区“两项整治”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革,全面提升城乡经济形态和风貌。
聚力攻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力激活创新动力、推动数智转型,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聚力攻坚“内外贸双循环”畅通,全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
聚力攻坚“体系化法治化”支撑,加快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招引优质产业项目。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加快222个三级重大项目建设。紧扣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聚焦8条重点产业链,紧盯世界500强、央企国企、行业头部企业,在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上重点发力,不断创新产业链招商、市场化招商等模式,确保今年引投超亿元项目200个以上,超10亿元产业链重要节点项目50个,在五十亿、百亿级重特大项目招引上实现新突破。
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抢抓苏州“产业在沿江转型”机遇,推动冶金、化工、纺织等产业向新材料方向转型,促进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创建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力争到2025年形成5个千亿级、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智能高端装备、特色半导体、先进材料等4个产业创新集群总营收突破7000亿元。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大“苏锡通”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探索建立跨区域多领域合作联动机制,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自觉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打造跨江融合“桥头堡”、苏锡联动“先行军”。加快推动内部板块之间的联动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发展竞争力。
选商看专业,要坚持“有中做强、无中生有”,注重打开思路、拓宽眼界,强化产业思维、专业素养,服务好现有的产业和企业,支持增资扩营,加快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利用腾挪空间积极布局发展新赛道;要精准识别大项目、好项目,完善招商目录图谱,靶向发力,招引一批投资体量大、产业质态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
引商看水平,要带着产业招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以市场换项目,加快强链补链,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要带着空间招商,梳理园区投资“热力图”,高效对接要素资源,推动项目快速落地;要带着基金招商,以投带引、投引结合,撬动更多实体项目落户晋江。
安商看担当,要强化用户思维,做好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落地服务机制,搭建“一站式”投资服务平台,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最快速度解决空间、审批、融资等瓶颈制约。
要紧盯序时进度,全面掀起”时不我待、大干快上”的强劲攻势。要全面提速推进在建项目,想方设法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阻碍,全力推动183个三级重点项目建设讯速取得新突破。要精准有力做好入库纳统,对具备入库条件的项目确保应入尽入,对能纳统的指标做到应挖尽挖。要一着不让加快竣工投产,让项目发挥最大效能、释放最大效益。项目的源头在招商,要聚焦重点抓好招商引资,瞄准”3+3”产业发展方向和细分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加大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引进更多专业化招商人才。要及早谋划做好项目储备,力争明年三级重点项目数量、体量、质量再创新高。
要强化服务保障,全面构筑”高效便捷、全程无忧”的投资环境。跟项目相关的事就是大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丝毫不能放松。要逐条落实《太仓市关于持续擦亮“5E·太舒心”品牌 加快推进“五化协同”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审批流程要能简尽简、极速极优,持续做优“双信三即”等模式。高效运作市企业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做优集成式、一站式服务功能。持续深入推进国土空间全域整治,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打造更优良的人才生态、产业生态。
全力构建现代产业集群。深入实施集“群”强“链”行动计划,推动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等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强链、扩大优势;聚焦风光氢储、先进封测、车船装备、中药配方颗粒和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推动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四个战新产业精准补链、壮大规模;引导5G通信、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健康文旅等五个未来产业有序建链、抢先布局,力争到2025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超4000亿元、四大战新产业产值超3000亿元。主题式、连片式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拆除危旧厂房、整治老旧园区、新建现代产业园,逐步把现有的200个镇村工业园,减少到远期的20个现代主题产业园和10个特色园区。
全力推进数实融合。以“数字江阴”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系统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实施星级上云、画像诊断、数字标杆创建工程,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打造“灯塔工厂”1家,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创建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8家,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全力做强开放平台。稳步推进全市域功能区改革,加快构建高新主城区、临港开发区、澄东南智造区、霞客湾科学城四大功能区组团,深化江阴综保区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推动江阴高新区早日跻身全国40强、临港开发区创成国家级经开区、临港化工园区加快进入全国30强,到2025年,无锡(江阴)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3.5亿吨、100万标箱。
率先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扎实开展园区先进制造业提升行动,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等六大工程,突出抓好重大标志性项目,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打造5000亿级园区。率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扎实开展“4710”创新跃升行动,着力打造松雅湖未来科技城、三一科学城、会展国际“科创湾”、黄花保税研发基地四大战略平台,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等七大工程,重点抓好长沙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十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
积极招引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外资企业来长沙县建立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吸引“大院大所”在长沙县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创新平台纵向升级、横向联动。
率先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深化制度创新,探索与海南自贸港合作联动,推动工程机械装备再制造出口等试点业务做大做强。加快中丹ECO产业园等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达产,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RCEP成员国等新兴市场,稳步扩大进出口规模。充分发挥长沙国际会议中心、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平台作用,着力打造国际会议会展品牌。
要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惠企政策精准有效性,吃透上级政策、结合义乌实际,着力推动“民营经济31条”在义乌具体化落实,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切实提高政策的知晓率和覆盖面,进一步规范流程、简化手续,力争政策早落地、企业早受益。
要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加大走访服务力度,多到一线破难解忧,全面推行执法“综合查一次”,强化包容审慎监管。
要进一步助力企业发展,强化要素服务保障,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推动用工精准对接,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切实为企业解难题增信心,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样板城市。
全力打造一批重大平台,加快推进中印尼“两国双园”、丝路东南航运枢纽港、江阴港综保区等国际化平台建设,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重点抢抓“两国双园”契机,完成国际化城市设计,争取38条省级以上政策,推进椰子产业园、燕窝精深加工、鱼原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大进大出国际食品加工贸易中心。
全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312项、总投资3200亿元的重点项目。其中,新开工项目141个,总投资1316亿元,年度投资305亿元;在建项目89个,总投资1306亿元,年度投资357亿元;竣工项目82个,总投资578亿元,年度投资176亿元。开展“亲情回归”招商引资行动,力争签约引进5G新基建、新能源整车、生物制药等202个项目,总投资1450亿元。
瞄准产业重点,深化园区标准化建设,落实产业链链长制,推进195个产业链项目建设;推动新赛道项目,构建以电子、化工、食品三大千亿产业为牵引,数个百亿主导产业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破解内需难点,抓住福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契机,建好利桥古街、百亿汽车走廊、镇街特色商业街等平台,培育重点商圈、跨境电商、保税仓储、大宗贸易、乡村露营、海水温泉等业态。

声明:本文由深圳招商引资实战平台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发布,因数据采信和统计口径问题,仅供招商参考!如需转载、引用本文素材请注明来源。
来源:招商引资实战平台
编辑/王昕彤
校对/赵婷婷
审核/ 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