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之下的温暖生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买件羽绒服不“绒”易
在保暖之外,越来越多附加值被添加到羽绒服上,导致了其价格的接连攀升。“印象中羽绒服七八百块钱就已经很贵了,没想到现在一千多块钱都算正常价格了。”不少近期有购置羽绒服打算的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售价越来越高的背后,是羽绒服的成本走高了吗?在江苏从事羽绒服生意的司女士对中新财经记者介绍了羽绒服的成本构成,除了面辅料、杂费等,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绒。
“市面上羽绒服以鹅绒鸭绒为主,前面带的数字就是相应的绒的含量,比如90鹅绒、70鸭绒,数字越大越保暖。区别在于70的绒可能是翅膀的毛,80的绒是胸脯的毛,90的就是脖子的毛。”
司女士说,鹅绒的价格是鸭绒的一倍还要多。同样是70-90的绒含量,鸭绒的价格在每公斤200-400元不等,鹅绒的价格则是每公斤500-900元。
冲锋衣“冲疯了”
“现在很多羽绒服要做高端市场,除了设计得好看,也会在面辅料材质上下功夫,比如更防风,更有科技含量。”曾经的羽绒服面辅料只有尼龙、锦纶、春亚纺、涤塔夫等,目前也发展出更多特种面料。
与其被动接受羽绒服在面辅料的“进化”,不如主动出击自己寻找高端的“皮肤”。于是在今年,刮风能当风衣穿、下雨当雨衣穿、冬天当羽绒服穿的冲锋服被年轻人捧红。
社交平台上光鲜亮丽的潮人,也开始向“程序员审美”靠拢,研究起什么是防水指数、双层结构面料、压胶和透气。“可以说,秋天站在安福路的风景,和西二旗可能也不会有多大差别。”
其中,尤其以包含硬壳和内胆的“三合一”更受追捧。除了常见的防水、防风、透湿性能之外,它也适用于冬季的防寒保暖,将冲锋衣的使用期从春秋拉长到春秋冬三个季节,成为年轻人的冬季“保暖搭子”和“穿搭利器”。
军大衣、花棉袄火爆
“社牛穿搭”,军大衣、花棉袄也热销。
作为一款相对高单价的刚需品类,消费者对羽绒服的价格确实相对更敏感。经营一家个人服装实体店的店主付小姐说起羽绒服的拿货就有些头疼:“品牌的羽绒服可能卖一千多元大家会觉得贵,我们这种店的话,卖五六百块大家已经觉得贵了。”
对买羽绒服感到头痛的还有众多年轻人。于是一场降温之后,几个东北大学生组队穿着军大衣走进教室,视频上传后得到了近200万人的点赞;商场里写着大大促销价格的花棉袄柜台旁,也多了许多年轻的女孩子。
“诚心求一款能过冬的衣服,价位最好在1万元以内、50元左右,在线等挺急的。”在不拘一格的大学生带领下,价格低、用料足的军大衣、花棉袄重回潮流前线,风靡各大高校校园。本着“只要我不尴尬,冷的就是别人”的态度,完成了一个人穿是显眼包、两个人穿略显尴尬、一群人穿引领潮流的时尚蜕变。
本文内容选自:全球纺织网
文章来源:全球纺织网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