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行业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保持地位强大稳定”“企业要努力延展棉纺产业科技边界”“促进科技在不同产业链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棉纺织科技大会上,《中国纺织报》记者听到了来自业内专家、学者的声音。


当“传统”纺织不再“传统”,棉纺织已经步入科技发展新时代。如何准确把握棉纺织行业科技前沿趋势?如何才能提升棉纺织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综合处理能力?如何解决新纤维应用、产业链融合带来的新挑战?这些热点问题在第三届中国棉纺织科技大会上被热烈探讨,指引行业企业不断前行。
“2023年已接近尾声。棉纺织行业产销形势较上年总体更显严峻,特别是国际市场压力较往年明显加大,行业运行呈现‘强预期、弱现实’特点,企业效益有所下滑。但市场需求较上半年小幅好转,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累计降幅逐步收窄。”分析棉纺织行业现状时,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说。
董奎勇对于新形势下纺织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一是让科技创新在传统领域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董奎勇认为,棉纺织行业下一步必须通过持续有效的科技创新,保持产业地位强大稳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适应、引领多元化消费需求,并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是优化机制,让科技创新更加务实与高效。重点围绕建立纺织科技国际竞争优势、保障棉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形成“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完善科技人才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三是敢为人先,勇于开拓新赛道。董奎勇表示,产业的科技属性决定了其生命力,而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先导和源泉,棉纺织产业历来参与其中,获得业态更新与价值延伸。新形势下,一方面要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另一方面,要与世界第一的产业规模地位相匹配,形成创新能力的“引力场”,催生颠覆性、革命性技术,创立新赛道,开辟新领域,引领新需求,实现新领跑。
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社长王杨俊对此深表认同。他提出,产业要关注基础研究,打赢关键技术攻坚战。王杨俊认为,棉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在于能否持续创新,不断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基础研究作为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的根基,对提升棉纺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具有根本支撑作用。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基础科研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王杨俊表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棉纺织企业要聚焦未来变化,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王杨俊表示,棉纺织企业要聚焦时代变革,关注市场需求,以重大应用场景为牵引,着力加强未来应用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努力延展棉纺产业科技边界,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纺纱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企业差别化纱线的研发步伐。当前,越来越多的纺纱企业紧跟市场消费变化,把不同纺纱方法进行搭配组合,以满足下游客户的多样化纱线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表示,成纱三角区是环锭纺纱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紧密纺可以消除加捻三角区,使成纱紧密、外观光洁;赛络纺采用分段捻合,类似股线的结构,纱线毛羽少;索罗纺是分束成纱,纱线表面毛羽更少,纱线内呈缆绳结构;扭妥纺采用低捻度成纱,纱线柔软,纤维转移幅度大、转移率高。
徐卫林认为,最理想的纱线结构是从外到内实现分层集聚,外部纤维应该紧密包缠主体,内部纤维应该充分内外转移。“纤维初始模量影响三角区中内外转移效率、强制性收紧三角区会导致纱线内外都紧密。”徐卫林表示,这两点是影响理想成纱结构的两大瓶颈。
关于纱线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徐卫林表示,可以通过改变有机、无机纤维复合方法设计出特种纱线;通过改变纤维组分设计出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纱线;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纤维实现绿色环保亲肤纱线生产;研发利用废弃资源实现低成本、循环经济的纱线生产技术。
在纱线的高端应用方面,徐卫林进行了举例,如短纤/长丝芯鞘包覆纱,兼具有机纤维亲肤性和无机纤维功能性;无机纤维复合包捻纱,面向极端环境应用,兼具耐太空服役性和力学增益性;多组分差别化纱线通过多组分纤维可控分布,可实现彩色混合纱线的生产;不可纺、难纺材料复合纱线,可实现成纱材料形态无依赖性;多组分功能化复合纱线,可实现智能可穿戴集成。
山东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凯新材”)专注生产各类功能性高端纱线。“从纤维选择、设备选用、工艺设计、色彩赋予、形态变化等角度,企业挖掘创新思路,探索独特的差异化产品研发之路。”正凯新材副总经理满孝颐表示,企业利用差别化纺纱方式与丰富的纤维原料,研发了生态系列、天然系列、清爽系列、保暖系列、抗菌系列、护肤系列、阻燃系列、花式系列、涡流纺系列九大系列差异化纱线,其中多款纱线产品广受市场好评。
从原料角度来看,纤维新材料技术的创新为纱线创新赋予了更多可能。
“例如长效环保阻燃纤维,作为阻燃纤维材料迭代更新的新技术,从功能母粒添加改性角度进行阻燃改性,可适应品类丰富的化纤产品,对未来阻燃体系的探索和发现提供了新路径。生物基纤维如壳聚糖纤维、海藻纤维、莱赛尔纤维等,这些关键原料制备技术的进步,突破了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的同时,丰富了纱线种类与内涵。”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表示,纤维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纺织品通过添加防水、防晒、抗菌等功能性材料,使产品不仅外形美观,更具实用性和舒适性。在大健康时代下,柔性导电纤维的应用,助力智能穿戴纺织品的研发,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茂集团”)抓住生物基聚乳酸新材料发展契机,投建的聚乳酸纤维项目近日开工。安徽华茂纺织染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叶葳介绍,聚乳酸与传统的聚酯以及棉等纤维相比,具有可降解、抑菌、抗螨、保暖、轻盈、亲肤、透气、耐紫外线老化等优越性能,但在加工、存储过程中不耐高温、不耐强碱,深颜色和艳色染色难度大,色牢度不高。
针对聚乳酸纤维染色和后整理方面的难点,华茂集团进行攻关,最终开发出一系列高支纱线和功能性面料,可应用于高档针织内衣、T恤及家居、床上用品,同时在非织造布上也得到了应用,如采用聚乳酸面层的非织造布深受市场青睐。叶葳表示,未来,华茂集团将在新的赛道上努力打造生物基聚乳酸新材料新高地,加快企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智能制造是纺织行业实现提档升级的发展方向,智能化、信息化更是必然趋势。”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门纺机”)总经理焦伦进认为,作为设备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技术创新来助力纺织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门纺机作为并条机的专业生产厂家,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把并条做精、企业做强”的初心,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焦伦进表示,自从天门纺机大力推广双眼自调匀整并条机以后,棉纺企业纷纷响应,纱线质量显著提升。
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大华集团”)是一家具有104年历史的纺织企业。近年来,裕大华集团抢抓发展机遇,淘汰落后产能,更新智能化装备,实现转型升级。
“生产工人招不进、留不住,传统产品附加值低,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裕大华集团董事长唐德风介绍,企业与武汉纺织大学、经纬纺机、国机智能组成联合体单位,通过深度拓展的E系统,把智能物流输送系统、智能回花收付系统、智能质量追溯系统有机整合起来,互通互融,建设国产化全流程智能纺纱工厂。
以智能化项目为依托,裕大华集团与武汉纺织大学在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在普通国产细纱机上,研发出包芯包缠纱装置和生产包芯包缠纱技术。应用国产优质新疆细绒棉开发出J80支高档纱、弹力纱、医用纱等纱线产品。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