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是长乐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目前已形成从石化化纤原料、化纤、棉纺、针织、染整、服装、纺织机械等全链条产业链发展格局,具备完整纺织产业链,先后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经编名城”、“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全国纺织行业创新示范集群”、“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地区”、“全国超千亿产值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等荣誉称号,奠定了纺织业国内领先地位。2022年长乐区纺织业规上企业299家,规上纺织产业产值1777亿元,在长乐工业总产值占比为63.7%。2023年1-10月纺织行业实现规上产值142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5%。多年来,长乐纺织业通过扶优做强和强链补链等重点举措,在全国形成了“三张名片”:全国最大的锦纶民用丝生产基地 年产能达150万吨,约占全国产能的1/3以上。其中,永荣集团锦纶民用长丝年产能68万吨,约占全国总量19%,恒申集团锦纶民用长丝年产能50万吨,约占全国总量14%,分列全国第一、第二。同时,长乐还是全球最大的化纤原料已内酰胺生产基地,产能230万吨,约占全球38%,其中恒申集团己内酰胺年产能达150万吨,永荣集团己内酰胺年产能达80万吨。 全国最大的经编(花边)面料生产基地 年产能近100万吨,约占全国产能的60%,全区经编花边机台共约有15000台左右,经编花边企业花型品种达到100多万种,数量品种全国居首。全国最大的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 年产能330万吨,约占全国产能的50%。全区棉纺纱锭生产规模达800万锭,位居全国县域纱锭生产规模前列。
2023年9月,恒申、永荣荣登2023中国企业500强、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恒申、永荣、金纶入围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恒申、永荣、金纶、长源入围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深化纺织产业链链长制 依托恒申永荣、长源、东龙等41家纺织功能新材料链主企业引擎驱动作用,瞄准国内外纺织行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功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和高技术纺织面料。长乐化纤不断推进原液着色纤维、回收利用再生纤维、功能改性纤维等开发应用,通过恒申集团建设年产10万吨改性工程新材料项目、锦逸公司年产10万吨高性能低碳循环再生、原液着色、功能性锦纶纤维智能化项目和长源纺织功能性新材料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纺织行业朝着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推进纺织产业链延伸 以恒申集团、永荣锦江等龙头企业带动,实施炼化一体化战略,上游向聚酰胺、聚酯等化纤原料、生物基材料、生态可降解材料、再生可回收利用纤维等产业链推进,下游向功能性新材料、功能性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纺织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发展。比如,恒申集团计划在长乐区投资8亿元分期建设年产10万吨改性新材料项目,该项目通过引进德国安科罗全球领先的ICX®改性工程塑料技术,满足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电器等性能要求较高行业的使用需求。项目落地将使恒申集团拥有全球改性工程塑料领域最尖端的生产技术,成为中国首家以聚酰胺为基础进行产业链整合延伸的企业,推动中国纺织新材料领域的进口替代和行业技术进步转型。加速数转智改 紧紧抓住省工信厅出台《福建省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九条措施》重大契机,加强政策宣贯,细化目标任务,主动靠前服务,指导企业用好用足惠企政策,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鼓励支持纺织企业建设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MES)、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仓储物流管理(WMS)等信息系统,构建车间级和工厂级工业通信网,促进信息系统与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和系统间的集成应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深度集成应用,提升制造装备的数控化率和智能化水平,推进生产全过程智能化,鼓励推荐凯邦锦纶科技5G+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项目等9个项目申报2023年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项目,凯邦锦纶等2家企业申报2023年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恒申合纤等3家企业申报2023年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推广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 通过工联院福建分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构建“1+2+1+1”的发展体系(即:打造“一园两平台一中心一标杆”<1个工业互联网产业园、2类公共服务平台、1个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中心、1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结合现代纺织、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赋能、企业转型、平台运营、政府管理等应用,形成立足长乐、辐射全省的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深化运用“辅布司”互联网平台赋能长乐中小微经编花边企业,集经编花边行业面(辅)料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互联网S2B运营、供应链整合与品质管控服务于一体,助力经编花边企业实现设备上云上平台,实现在线接单、在线品控、在线融资,共享全球纺织订单。
招商引凤,做大做强 围绕务实招商的总体要求,以产业链招商、技改招商为主线,依托龙头扶引、项目支撑,扶持推动一批龙头产业项目加速落地,支持发展高性能纤维、纤维素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石墨烯纺织新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如:永荣数智化功能性绿色超纤产业园二期、三期项目(永荣集团旗下福建锦逸高性能新材料有限公司计划建成实现年产10万吨差别化锦氨超纤、年产10万吨环保原液着色及功能性PA6纤维生产规模的项目和建设多品种多批量、高质量低成本、柔性制造和快速响应的工业4.0数智化超级工厂项目,产品包括石墨烯纤维、再生纤维、等超纤功能性新材料)、唐源年产差别化、功能性锦纶DTY3万吨、FDY3.5万吨改扩建项目(采购德国巴马格加弹设备24台及相关公用配套设备,采用高效柔性化制备技术生产抗静电、抗菌、超纺真的差别化、功能性化学纤维长丝)、福建省立华智纺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000吨高档智能化、差别化系列纺纱产品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纱锭达80万锭规模)、永丰年产1万吨高档纺织品智能化生产项目、东龙高端功能性休闲服面料的研发、生产和终端应用(购置高速特种经编机30台、后道功能性整理设备10套,生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提花、抗紫外、抗菌和远红外功能的特殊功能性纺织品,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2500吨产品)等8个产业链招商项目和37个技改招商项目,聚焦精准招商,完善各类招商要素保障,推动工业招商工作走实、走深、走细,为我区工业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新的动力引擎。突出招大引强,补齐产业发展亟需重点。 数智整合,转型升级 坚持“两化”融合,将高性能新材料、高端装备、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重点发展领域相结合,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纺织服装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纺织智能工厂(车间),推动纺织5G智慧工厂项目建设,开展数化融合发展行动,带动一批基础条件好的纺织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化、柔性化供应链。借力平台,助力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鼓励企业运用IPV6 、5G技术和新型工业网关等设备,部署建设灵活、高效、稳定的企业工业网络。充分发挥工联院福建分院、联通东南研究院等平台优势,打造中海创、辅布司等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数字基础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工业互联网共性赋能平台。同时,积极引进“福建省现代纺织鞋服技术创新中心”来航落地,增强科研力量与纺织产业协作,促进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长乐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产业集群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