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浪潮汹涌来袭,各国纷纷加快研发AI大模型,竞争趋于白热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可口可乐讲席教授、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在本届凤凰网财经年会期间做客凤凰网财经《凰家会客厅》时表示,争夺AI即争夺其引领的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主导权,因此是各个国家都不能错失的战略机遇。风头正劲的AI正试图进入一个又一个领域,越来越多人担心会被取代。对此,陈煜波认为,新科技带来结构性失业的同时,大量创新机会也会随之出现。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完成营销设计或咨询等基本工作,进一步降低了创业成本,也提升了效率。此外,人工智能还将助力带来新的市场机会,生成一些全新的行业。为了不被淘汰,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需要与时俱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国内最早系统性培养数字人才的院校之一,从本、硕、博、MBA、EMBA到非学位的高管教育都有相关教学项目。经过7年的调研分析,陈煜波强调,数字化一定是一把手工程。也就是说,数字人才需要从企业家群体入手,自上而下地改变企业发展方向。他指出,中国的企业家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危机感,还很善于学习,而这些特点正是在变局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数字经济和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没有人可以号称自己绝对权威。因为对谁都是一个新鲜事物,谁能够有很强的学习精神,不断地试错,谁就能够占有先机。”他说。数字经济的代表除了AI以外,数据是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越多,能力越强,就会采集到越多数据,如此循环,数据数量和质量正成为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过,没有数据红利的中小企业会因为平台垄断数据而被挤压发展吗?陈煜波介绍,平台是数字经济时代最有效利用数据的主体,但是单靠平台本身,并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他举例,若平台将数据垄断,把利好留给自己,不顾背靠它们的中小企业,后者就会转身投入其它平台的怀抱。“实际上这是一种共赢的心态,”陈煜波解释,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平台最重要的是要塑造好的生态,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中小企业在平台上做不好,你的生态也会越来越枯竭。”此外,依托数字经济带动传统实体经济转型也是发展的关键。在陈煜波看来,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流,帮助上游制造业企业或服务业企业洞察市场需求,是下一波数字化转型的最重要的手段。他进一步指出,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习惯靠价格竞争,没有靠创新竞争,导致很多用户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争夺AI已趋于白热化,在您看来,争AI到底是在争什么?人工智能代表的是,怎么利用数据、分析数据和应用数据。里面涉及到我们经常提及的:数据、算法、算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谁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时代,无论是从科技、产业到经济领域,拥有领先权,那就引领了全球下一轮的经济竞争,甚至是大国博弈。可以说是过去两三百年来,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如果这么大的历史视角来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所带来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各国都不能错失的战略机遇。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带来结构性失业问题。近年来,大家都很关注就业问题,很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部分企业招聘难。那么在找工难跟招工难当中,AI扮演了什么样角色?陈煜波:往往新科技都会带来大量创新机会。实际上,尤其像现在,以所谓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确实会带来新一波就业机会。2012年到2014年间,从移动互联网开始,使我们创业成本降低了。现在很多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做很多过去觉得门槛很高的服务业工作。比如营销方案的设计,网店的设计,还有很多的咨询工作等等。所以我们一定要很积极地、两面看这个问题。中国现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国家在大力提倡以数字经济融合实体经济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实际上,就是想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更好地去融入实体经济。一方面是提升效率,另一方面是有更多的创新。其实就是更好地让人工智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也许生成一些原来都没有过的、新的行业。从就业的角度来说,很大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在人才供给上面要跟得上。现有的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肯定原来是没有相关人才培养的方案,但是也不用奇怪,历次的科技革命都存在这种现象。这也反映了国内很缺乏数字人才。还想请您分享一下清华经管的经验。陈煜波:我们学院从本、硕、博、MBA、EMBA到非学位的高管教育都有教学项目,在过去多年来,相对早在数字人才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培养。从2016年开始,我们团队就系统性地研究数字人才。通过大量数据去洞察和发现中国和全球。在过去三年,我们对全球31个城市,都做了数字人才的系统发现、挖掘、分析。将来我们每个行业——制造业、流通、贸易、金融乃至农业,都会是数字经济。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欧美发达国家,跟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们绝大多数数字人才,都是在所谓的传统行业。而且他们的技能是既懂数字化,又懂传统行业,还懂管理和商业。而我们的数字人才,绝大多数都是很典型的技术背景的软硬件的人才。所以我们提出了:数字化一定是一个一把手工程。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做技术的人的事,任何组织,从国家到企业数字化转型都是一把手的工程。如果这些领头羊,不先开始数字化转型的话,下面的年轻人先开始数字化转型,再影响他们,那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先在企业家群体开始培养。2018年我们在国内率先推出未来科技EMBA项目,提出我们培养的目标是面向未来的科技型战略企业家。这些企业家一定是懂得科技素养。而且是未来科技,就一定是面向未来的,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我们常说一个老板的气质,就决定了一家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要先从企业家身上去着手。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企业家们都已经到那个位置的话,可能都是上了一定年纪,怎么样能够让他们接受这些观念?怎么样让他们可能先去使用这些技术,我觉得都是很困难的。陈煜波:其实大家有一个误解,总觉得越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年纪越大,或者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是的。尤其像中国的企业家,非常宝贵的是,都极其善于学习。这个在全球都很少见。中国的企业家周末都在学习,不仅仅是我们的各个教学项目,读完了一个项目,再继续读另外一个项目,因为他们有一种很强的求知欲和危机感。从另一方面也是好事。因为在数字经济和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没有人可以号称自己绝对权威。因为对谁都是一个新鲜事物,谁能够有很强的学习精神,不断地试错,谁就能够占有先机。实际上,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家,他最终需要的还是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就是永远在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去冒险,去进行资源约束条件的重新定义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以对他们来说,恰恰是他很擅长,他不会害怕。他永远都是面对不确定性,这才是企业家。他甚至是很喜欢这种不确定性,那就他能够探索出先机。在数字经济的时代,有一些互联网平台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但是这种所谓的数据红利,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是缺乏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会不会反而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加剧了它们跟大型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陈煜波:确实是有这方面的顾虑。数据资源,某种程度上会有一种所谓的叫正反馈的网络效应:你的数据越多,能力越强,就会采集更多的数据。平台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个基本的市场主体,它是相对有效利用数据的主体。但是光依靠平台,它也没有办法竞争,因为平台和平台之间也需要竞争,所以平台最重要的是什么?它要以平台塑造一个生态。如果平台把数据垄断,而且在过程中把利留给自己,并没有去活跃平台上的中小企业,那这些中小企业自然会去到其它平台。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发现了,现在越来越多平台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去完全免费地分享数据智能。所以实际上这是一种共赢的心态。过去可以是我有数据,我可能跟中小企业收费,把主要的利润都留给我,分一点点利润给它们。实际上中小企业在平台上做不好,你的生态也会越来越枯竭。现在看到的一个很典型的特点,比如苹果,为什么它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它难道仅仅就是一个智能手机企业吗?或者是智能硬件企业吗?苹果最重要的是有它的生态——平台上的生态。那同样谷歌也一样。我们看到国内的领先的企业华为,一样的道理。很多人都在争论说,华为什么不造车,那华为是什么?你是一个平台企业,你的职责首先是繁荣平台上的应用生态,而不是自己去做。否则既丧失了独立性,同时也将平台的生态搞坏了,这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些企业家精神。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平台真的能够长期垄断。实际上,数字经济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一个领域里市场份额是绝对性的压倒。但实际上它可以通过其它的领域进入。所以这个市场,在英文里面它叫Contestable market,可以说是叫可竞争性的市场。现在它是拥有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并不一定就代表它是垄断。只要是其他人都能够轻易地进来跟它竞争,所以它就有一种危机感,要去发展。所以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从互联网到数字经济,过去这些年,无论是从平台本身,还是社会中小企业,还是监管者,应该要更加地理性和科学地来看待数字经济、看待平台、看待以平台为代表的我们整个的数字经济的生态,怎么去科学地发展?那到下一步更加了,怎么依托数字经济,去转型传统的实体经济?这都是大家希望一起来推动的事。这也是我接下来想问您的问题。在您看来,我们国家还有哪些数字经济的潜能还没被发掘的,以及我们如何能够加快地释放它们的动能,让我们更快地转型成为数字经济?陈煜波:我觉得我们数字经济的红利刚刚开始。第一波的红利其实大家很清楚,以消费互联网为代表,所以实际上叫To C,这大家都已经很清楚的看到。下一波的红利,也就是我们中央提倡的新型工业化,实际上本质上是To B——就数实融合——以数字化的转型来带动实体经济。那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将数据流和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打通。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我们国家实体经济的创新。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产品,能够有市场竞争力,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只认为你的产品很好,但最后只停留在了实验室,那不是创新。再高科技也没有用,一定是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很多用户有消费的需求,很典型的现在用户有大量的,比如说在服务方面的需求,教育、医疗,养老,甚至比如说旅游、文化消费。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大量的高质量供给,因为我们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习惯于靠价格竞争,而并没有靠创新竞争。但不是代表我们这些企业没有能力。所以下一步怎么通过数字化转型,将整个价值链上下游的数据打通,帮助我们上游的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洞察市场的需求,是我们下一波数字化转型的最重要的手段。
文章来源: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