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台 —— 纺织服装产业服务平台

服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助您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新用户注册 立即登录
换一个
获取短信验证码
×
×

羽绒服价格差异背后,还有产业之问!

发布时间:2024-01-24  阅读数:27702

羽绒服价格差异背后,还有产业之问!



这个冬天,羽绒服成了热门话题,“国产羽绒服价格上千”“羽绒服涨价把市场让给了军大衣”“上海部分品牌羽绒服卖断货”等话题纷纷登上热搜,并引出“羽绒服高定价是否合理”“买军大衣不买羽绒服是因为消费降级”等新话题。那么,百元羽绒服与千元羽绒服究竟有什么差别?

图片


上百元和上千元,区别是什么?
01


在生产端,羽绒服的各种原料成本相对透明。核心原料是羽绒,不同品质、等级的羽绒在市场上明码标价,根据每件羽绒服的充绒量折算,能得到基本成本。例如,绒子含量50%的普通鹅绒,今年原料价在每吨35万元左右;绒子含量95%的西伯利亚鹅绒,原料价达到每吨105万元。以一件充绒量200克的羽绒服为例,羽绒的原料差价大约140元。

图片

同时,面料好坏也很重要。不同等级、不同供应商的面料报价同样透明,给商品带来一定的成本差异。

图片

在市场上,很多羽绒服品牌公开原材料信息。对比不同价格的羽绒服,会发现它们的原材料似乎差不多,功能也类似,但为什么价格差异不小呢?

从业者看来,最直接的答案是品牌溢价。除了无形的品牌附加值外,也涉及肉眼可见的成本:

一方面,高价羽绒服的设计成本和营销成本都不低。另一方面,高价羽绒服可能对应更高的人工成本。比如,定制款羽绒服订单量大、工艺成熟,平均每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12件。但部分奢侈品牌的羽绒服得一个工人花两天半的时间才完成1件。“举个例子,同样是衣服上的一道压条,平价羽绒服采用直线设计,而大牌羽绒服使用曲线设计,工人得花成倍的时间才能做完。不过,弯曲的压条在提升服装功能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它能体现品牌的设计感和工艺性。”有从业者透露。

是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升级?
02


在“羽绒服与军大衣”的话题中,有人用“消费降级”来解读。但在专业人士眼里,这个解读并不全面。

“填充物的保暖效果很大程度有赖于‘空气’。空气是优秀的隔热材料,拥有极低的热导率。棉衣里的棉花、人造纤维,以及羽绒服里的羽绒,它们的纤维结构中都有一个个空间,能够储存空气,从而有效阻隔人体热量向外界冷环境流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导王府梅介绍。

与羽绒相比,军大衣或棉衣使用的棉纤维或人造纤维的结构也能“锁”住空气,但“锁”住的数量,以及纤维本身的重量与羽绒有差距。此外,棉纤维在潮湿环境下会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导致棉层板结,降低保暖性能。在同等湿度环境下,羽绒有天然的疏水性,能保持相对较高的蓬松状态,提供更优的保暖效果。所以,军大衣和棉衣虽然是不错的保暖选择,但羽绒服凭借轻盈等特点,仍旧是保暖服饰的主流产品。

“有没有发现,今年市场上的鹅绒服多了起来?”数名从业者提到这个变化。从产品定价看,同样的绒子含量和填充量,采用鹅绒的产品要比采用鸭绒的高上一截。但是,做鹅绒的品牌越来越多。理由很简单:消费者买单。

图片

鹅绒的蓬松度比鸭绒高,保暖效果更好;而且,鹅绒的清洁度优于鸭绒,不容易有异味,不容易引发过敏。有从业者认为,鹅绒服的普及说明,消费者并不是只看价格;但另一方面来看,消费者也注重价格,“最初的鹅绒服定价都要数千元,但今年市场卖得最好的是数百元的产品。”

据京东平台数据,当季羽绒服从去年11月起进入销售高峰,销量最高的集中在千元以下。由此可见,数千元的羽绒服确实高于主流消费者预期。就具体产品而言,单价300元以下的羽绒服由于充绒量有限,只是少数南方客群买单;价格高一些但充绒量多、保暖性好的产品最受欢迎。

京东京造服饰产品经理彭燕认为,用“消费降级”描摹市场并不准确,真正的趋势是“消费者愿意用更少的花销,选购品质和价格综合表现更好的产品,这是理性消费的体现,实际上是一种消费观念的升级。”此外,线上的主力消费群体以85后至95后为主,他们更追求“轻量化保暖”,只不过要求产品定价合理。从这点看,被热议的军大衣其实是年轻消费者对高价羽绒服的娱乐性调侃,却未必是他们的主流选择。

是继续做代工,还是做品牌?
03


在“国产品牌能不能卖高价”这个话题中,观点很多。正面的意见是“做品牌,才能有溢价;如果品牌足够好,溢价高也很正常”。反面的意见是“销量是检验产品的硬标准,有价无市只能孤芳自赏”。此外,还有很多人呼吁“国产企业做品牌,打响国产品牌”。

图片


作为一名“厂二代”,徐宇嘉也有过追求品牌的岁月。海外留学时,他买了不少7000元甚至上万元的羽绒服。其实自家车间里,每天都下线数千件采用类似原材料的产品。“父母说,家里的产品也很好,但当时的我就是愿意为品牌、为设计买单。”

回家接手工厂业务后,徐宇嘉逐渐改变了这一习惯。“每家代工厂应该都有品牌梦吧,尤其像我们‘厂二代’接管后,都会尝试。但实践告诉我们,‘做品牌’没有那么简单。”徐宇嘉解释,对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来说,肯定要有好产品,除了原料、生产工艺,设计、营销同样重要,这两者成本都不低,“不同渠道、不同季节对应不一样的设计,而且要高效、迅速满足市场需求。这些目标不是聘用几个设计师就能达到。”再看营销,在品牌众多的当下,“烧钱”的结果是一鸣惊人还是血本无归,很难预测。

那么,不做品牌就没有影响力了吗?也并非如此。

分工合作,通过电商拓展的“自有品牌”“新国货品牌”等提高品牌价值,是徐宇嘉探索的一条新路。在浙江平湖,很多羽绒服生产企业都做过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代工,由此被电商平台相中。在价格上,它们要比大牌便宜一大截。从市场反响看,经过几年培育,消费者对这类自有品牌的接受度已然不低,这也使得参与自有品牌建设的电商平台越来越多,新品牌也应运而生。

彭燕以“京东京造”的运营模式为例分析:“这个模式中,京东京造并不会一味压低工厂价格,也不是降低产品配置,而是更精准地对接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通过不断优化供应链效率来获得收益。最终,工厂有了稳定的订单,品牌实现了‘薄利多销’,消费者则能通过有辨识度的自有品牌,更加方便地买到高质价比产品。”

徐宇嘉的另一段经历或许体现了电商自有品牌的市场前景。去年杭州亚运会时,一名与工厂相熟的中国教练给徐宇嘉介绍了某国的国家队教练,后者想为队里采购一批训练服外套。凭借扎实的工艺,工厂顺利取得这一订单。没想到,这名教练最近又把另一个国家的国家队教练介绍到了厂里。在众多样品中,对方一眼看中工厂加工的电商自有品牌产品,觉得款式、品质都符合要求,促成了新的合作。

因为这个故事,徐宇嘉觉得,电商自有品牌为国内产业代工厂提供了另一条发展思路——“打响自有品牌”不一定非走“打响自己的品牌”之路。

面对羽绒服到底该卖700元还是7000元的话题,徐宇嘉觉得答案其实不复杂:“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工厂来说,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做那些消费者喜欢、企业又有发展空间的产品。”


来源:上观新闻、上海杨浦、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