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大视野消息 OpenAI引领的AIGC大模型迅速席卷全球,滚滚而来的技术浪潮给产业互联网企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又带来哪些挑战?AIGC与产业互联网的充分融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针对AI结合产业互联网的痛点和难点,4月25日,由中国信息协会产业互联网分会、新质云起、产业互联网大视野、他山石智库联合发起的“解码硅谷人工智能”主题沙龙正式举办。沙龙特别邀请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SVAIRI)院长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先生和震坤行CTO刘阳先生担任嘉宾,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AI的思想盛宴。
皮埃罗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以《硅谷AI前沿技术进展与智能工业物联网》为主题的演讲,分享主要内容包括硅谷的创新与趋势、硅谷创新的秘密、硅谷前沿技术和趋势和智能工业物联网四大板块。
硅谷生成式AI的起源与演变:从大语言到多模态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都基于谷歌在2017年推出的大语言模型Transformer,旨在预测句子中的下一个单词,诞生之初主要是用于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互译,根据词汇的之间序列推测和翻译后面将要出现的单词,然后按照序列去进行文本解读。
后来研究者发现通过不同代际的演变和迭代,Transformer模型可以作为一个计算架构,有着巨大的算力和潜力,不仅仅可以用于去解读和翻译语言,同时它也可以识别并生成各种文本、图形、程序语言和视频。
基于Transformer模型,生成式AI发展的四个趋势包括通用语言模型、定制语言模型、“低算量 ”模型和多模态模型。
其中定制语言模型与通用语言模型的区别在于,它基于具体领域的文本的信息进行训练,比如化工类、金融、或医药等特定领域;“低算量 ”模型旨在用最少的资源进行训练,以有限的硬件架构和最少的资源对算力进行降本增效的利用,降低训练参数与成本;
多模态模型通过模拟人类除语言外的其他感官和感知来进行培训,比如通过图像和视频的方式来进行培训,比如谷歌的Gemini等新一代通过图像进行训练的AI。在多模态模型的不断发展下,生成式AI正在向更高维度迈进。
硅谷创新的秘诀:开源、包容、小而精
硅谷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它的精神内核是怎样的?又为什么难以复制?针对现场观众对硅谷强大创新能力的疑惑,皮埃罗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皮埃罗表示,首先硅谷的创业氛围鼓励小而精的公司进行创新,很多新科技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都来自小公司;其次就是开源,技术开源在中国并不被关注或流行,但其实开源会给世界带来包罗万象的各种技术,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
第三,硅谷非常具有包容性,也吸引很多外国人长居,硅谷50%以上的初创公司都不是美国人创立的,90%的公司创始人并不在加州,多元的文化使各国科学家汇聚,共同开发和享受成果;最后,除了科技人士,硅谷也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跨学科的思维能力鼓励创新者跳出局限性,化不可能为可能。
除了当前炙手可热的生成式AI技术,硅谷的先进技术还包括商业化芯片,新型材料,量子计算电池,绿色科技,核聚变,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是对硅谷创新模式的有效证明。
强化学习型AI与生成式AI共同赋能智能工业物联网
关于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融合,皮埃罗认为,在垂直领域AI的应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工业应用上,强化学习型AI比生成式AI更有优势。无需编码的技术非常适用,能够帮助实现智能生成,可以和摄像头、机器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行无缝集成,同时也会用到一些数据数字来进行集成。供应链当中的人工智能包括在协作机器人、ERP等企业资源分化中的应用。
而在战略营销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用则举足轻重。对于传统技术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有很多的优势,尤其是在分析社交媒体内容,寻找商机以及了解目标受众,并且能够自动检索潜在客户和销售线索等。
在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等工作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也能够起到很多的帮助。其最大的作用在于改善个性化定制、帮助决策制定和产生新的收入渠道。包括亚马逊等在内的美国电商巨头也主要在将AI技术应用于销售端,比如自动给买家提供购买建议,并推荐其他衍生产品。
其他更多的应用还是在于自身工厂的建设和仓库的管理,包括机器人技术。最近亚马逊投资了一个做类人机器人的公司,可能是类人机器人的第一个具体应用。皮埃罗认为,在电商领域,结合机器人技术的投入和生产成本,AI的具体应用可能还要观望一两年,要了解它的效率是不是能够帮助行业提质增效。
AI+产业互联网:数据、人才、KPI缺一不可
在圆桌对话环节,他山石智库创始人李大巍邀请皮埃罗和震坤行CTO刘阳,针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成果、AI+产业互联网应用以及企业团队建设等话题,共同探讨AI技术对产业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和价值。
针对AI在工业应用中的可行性,刘阳表示,数字化员工数量的增长对企业的赋能最为明显,今年震坤行由数据驱动和AI驱动的数字化员工已经占了正式员工一半的人数,包括流程内的机器人、对话机器人、产业智能助理等。从产生线索到最后回款,中间的订单、履约、交付、开票、对账等环节,大量的数字化员工在渗透其中。
刘阳表示,一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和对AI技术的应用上存在误区。“数字化转型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由点到线再到面”。他表示,常见的误区第一来自于技术本身,大模型技术上具有两面性的,正面是它的创造能力,负面的就是幻觉,即错误回答。针对这种现状,首先要先从低精度到高精度的业务场景进行实现,让AI先从简单的任务层面接替人工;第二,要从辅助决策再到自动决策,逐步提升业务的自动化程度。
在垂直领域的应用上,皮埃罗认为AI的数据来源至关重要。当前网上有大量的数据产生和集成,但同时也会有很多垃圾。对于医药等具体的、敏感的行业,大语言模型训练者需要将它放在一个具体领域的数据集当中,这样生成的结果才会更加精准。
对此,刘阳也认为数据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每家企业在这个时代的护城河就是各自的数据。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对数据应存尽存,数据量在过去三年增长了几百倍,过去一年在随着社会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家发现这些数据有非常多可以开采的价值,它好像一座金矿。建议大家对待企业内的数据,要从清洗到治理再到标准化。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一定要经过人工判断、标记和标注。所以,企业对数据的开发标准要建立起来。
除了数据,专精人才对企业来讲更为重要。刘阳认为,首先企业要招对人,AI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有所提升,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如何结合产业;第二则是工具,企业要创造工具,帮助员工降低生产数据的门槛;第三是企业文化和考核机制,KPI要以结果为导向,让员工将经验共享的过程体现在业绩里。
关于AI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刘阳认为,AI对岗位的价值是帮助每个人提升生产效率,而不在于对岗位进行替代。同时,AI也会创造新岗位,就比如最近很火的提示工程师。另外,它也可以辅助员工提升就业能力。比如说现在流行的AI面试,虚拟面试的工具,辅助销售提升销售技能的AI工具等等。
对此皮埃罗也持相同意见,当计算机诞生时,打字员就消失了,但同时擅长运用计算机的人反而获得了更高的收入。同理可证,当今时代能将AI运用得更好的人才能在职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对员工而言,找到适合自己的风口,用AI武装自己,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为关键。
来源:产业互联网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