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绫罗绸缎之绮丽,融通千年帝都之芳华。早在西周时期,自洛阳启运的丝绸就穿过茫茫戈壁,在古代亚欧非大地上留下文明印记。两汉时期,车村镇汝河沿岸成为养蚕和丝绸制造业最为发达和集中的区域。嵩县是洛阳南部的重要生态涵养区,有着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见证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与繁荣。在今天的嵩县两万多亩桑林间,依然震荡着千年丝路的悠远回响。“嵩州丝绸”也正以现代化的产业模式,续写着新时代丝路上的洛阳桑蚕丝绸故事新篇章。
2019年,为响应家乡“乡贤返乡创业”召唤,路晖、楚小莉带着在甘肃发展桑蚕产业8年的经验回到嵩县,成立了洛阳阡陌桑田农旅科技有限公司,并创立“嵩州丝绸”品牌,带动嵩县桑蚕产业的强势回归。经过五年的发展,“嵩州丝绸”打造出“一带一路”上的现代蚕桑全产业链,发展桑园2.3万亩,桑蚕产业遍布8个乡镇,49个行政村,带动3万人就业。有小蚕共育工厂3座,二级共育车间7座,标准养蚕大棚450个,发展27个合作社,36个种植大户,11个相关企业。顺利通过国家商务部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验收,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桑蚕种植基地。
▲ 首届“嵩州丝绸”杯桑蚕文化摄影比赛 摄影:霍玲霞
“乡贤链+产业链”构建了“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乡贤返乡创业的新模式,联动陆浑湖沉浸式采摘体验、绿色果园露营打卡等,蹚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桑蚕小镇的核心是占地400余亩的桑蚕文化产业园,布局有文化体验中心、专家工作站、小蚕共育工厂、桑芽菜厂、研学中心、桑葚采摘园、桑芽菜采摘园,辐射带动当地桑蚕、软籽石榴、猕猴桃和辣椒四大特色种植基地。
▲ 陆浑湖水库
5月14日,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张艳,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服装设计协会执行会长郜虹到访桑蚕小镇,洛阳阡陌桑田农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嵩州丝绸”品牌创始人楚小莉介绍嵩县穿越千年的蚕桑史话,讲述当地桑蚕产业融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建设富美乡村的历程。
以发展一产种桑养蚕促进二产特色产品加工,以特色产品的经济效益反哺一产,以三产农旅、文旅特色游等引流更多的人来到桑蚕小镇。“嵩州丝绸”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产业、教育、文旅“三位一体”,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产:种桑养蚕
独创“嵩县蚕桑分段养殖新模式",在养蚕过程中采用了一条蚕三段养,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1-2龄小蚕由企业工厂共育,成长较快的3-4龄中蚕由合作社在二级共育车间完成,操作简单成熟的5龄大蚕交给农户,7天即可结茧吐丝。该模式开行业之先河,实现了小蚕共育工厂化、二级共育自动化、大蚕养殖快乐化。将传统的每年养殖4批次,提高到了12批次,产值产量提高了三倍,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成为流水线上的工序工。桑蚕产业链带动周边三万人就业,为当地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贡献,楚小莉也被推选为洛阳市人大代表,获评洛阳市最美乡贤。
▲ 首届“嵩州丝绸”杯桑蚕文化摄影比赛 摄影:晋松婵
▲ 首届“嵩州丝绸”杯桑蚕文化摄影比赛 摄影:王怀卓
2019年以来,“阡陌桑田”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出的蚕丝被、丝巾,桑叶茶、桑叶粉、桑叶老面麻花、桑果醋、桑椹酒,等深受消费者青睐,系列产品出口率60%,叫响了‘嵩州丝绸’品牌。
三产:研学、文旅、美食
以桑蚕小镇产业园为中心,融合桑蚕文化与嵩县当地文化,整合嵩北旅游资源,成为了驱动嵩县嵩北旅游“二次起航”的核心动力引擎,把桑蚕文化打造成嵩县的文化名片。桑蚕体验中心、桑蚕文化主题休闲游园,年接待蚕桑采摘、观光、研学等游客达10万人次。
从百亩试验到千亩桑园再到万亩产业,从种桑养蚕到桑制品加工,再到研学旅游乡村运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嵩州丝绸”在桑蚕产业织就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出成绩显著的创新路线,也正带着洛阳桑茧故事迈向国际。2024年2月,“嵩州丝绸”受邀参加意大利米兰第61届国际纱线和纤维展,楚小莉身着自主研发生产的丝绸汉服亮相米兰,成为展会现场亮眼的“东方使者”。
未来“嵩州丝绸”也将结合更多洛阳和河南文化符号推出文创产品,并与高校和服装产业链企业积极合作,探索汉服与新中式服装产品。“以美好创造美好”,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推动河南丝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资料来源:河南日报、嵩县融媒、嵩县文旅、嵩州丝绸、嵩州摄影家等
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文章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涉及侵权,请及时通过在线客服和邮箱联系,邮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